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姗

作品数:16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保定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6篇疗效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急性
  • 6篇梗死
  • 5篇丁苯
  • 5篇丁苯酞
  • 5篇脑卒中
  • 5篇苯酞
  • 3篇动脉
  • 3篇血管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卒中
  • 3篇急性脑梗死
  • 2篇蛋白
  • 2篇丁苯酞注射液
  • 2篇序贯
  • 2篇序贯治疗

机构

  • 16篇保定市第一中...
  • 2篇华北石油管理...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保定市人民医...

作者

  • 16篇曹姗
  • 9篇刘永刚
  • 7篇董辉
  • 6篇许云鹤
  • 6篇高爱民
  • 4篇赵小妹
  • 4篇邢晓明
  • 3篇赵静
  • 3篇赵静
  • 2篇王宁
  • 2篇齐伟静
  • 1篇孙海川
  • 1篇张祥建
  • 1篇卢军栋
  • 1篇张会芳
  • 1篇张静
  • 1篇魏书艳
  • 1篇周炜
  • 1篇郝洪军
  • 1篇高娟

传媒

  • 2篇中国药业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MuSK抗体阳性的重症肌无力合并Graves病一例被引量:2
2019年
患者男性,24岁,因视物成双伴双眼上睑下垂22个月、加重6周,于2017年7月7日至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22个月前(2015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成双,自觉左眼不能外展,习惯性单眼视物,继而出现双眼上睑下垂,眼睑抬举费力,伴多汗、皮肤潮湿和手抖,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无头痛、言语不清、张口困难、颈肌无力、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肌肉疼痛和肌肉跳动,休息和睡眠后上睑下垂减轻,外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仅予维生素B1和B12(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500 μg肌肉注射1次后改为维生素B1 10 mg/次、3次/d和维生素B12 500μg/次、3次/d口服)治疗1个月后无明显改善;16个月前(2016年3月)于外院行新斯的明试验呈阳性,甲状腺功能试验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疑诊“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予泼尼松(具体剂量不详)和甲巯咪唑20 mg/d口服,治疗3~4个月症状好转后自行停药;于6周前(2017年5月)双眼上睑下垂症状加重,伴视物成双,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构音障碍、肢体无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曹姗郝洪军刘永刚任翠剑许云鹤赵小妹赵静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格雷夫斯病受体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类
丁苯酞序贯治疗并用支架成形术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疗效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合并严重狭窄的颈内动脉患者给予丁苯酞序贯疗法和支架成形术后神经功能及局部脑血流灌注的情况。方法选取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序贯治疗及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住院后行头颅CT、头颅磁共振明确脑梗死,头颈部MRA和颈部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筛查颅内外血管,头部CT灌注检查明确脑灌注。进一步行脑血管造影术(DSA)确定颈内动脉狭窄的情况,比较入院时和治疗2周、4周和3个月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4周时脑灌注指标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 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的变化。结果成功地完成了100例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其中50例成功完成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2周、4周和3个月的患者神经症状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治疗4周和3个月的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术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降低。在治疗前,两组r CBV和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观察组较对照组患侧r CBV、r CBF均明显高于治疗前,MTT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可减少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显著改善残疾程度,丁苯酞序贯治疗并用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观察组比对照组显�
赵小妹刘永刚任翠剑王宁赵静齐伟静许云鹤曹姗高爱民周炜孙海川
关键词:丁苯酞序贯治疗支架成形术脑梗死
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被引量:20
2021年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4例,均进行DSA诊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介入治疗。观察DSA诊断缺血性颈部血管狭窄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结果DSA诊断显示,颈部血管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25例。两组治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轻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观察组中度和重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轻度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RS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SA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有效诊断方法,介入治疗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值得临床借鉴。
邢晓明孟会红张超钱倩赵静任翠剑刘永刚曹姗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介入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评价丁苯酞序贯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序贯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全部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同时给予奥扎格雷钠静脉滴注;调控血压,控制血糖、血脂,积极治疗并发症;病情稳定后行早期神经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100 ml、2次/ 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 d,以后口服丁苯酞0.2 g,3次/ d,疗程90 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详细观察记录各种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 NIHSS 评分[治疗组(4.36±3.11)分、对照组(6.12±2.67)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11.42±3.20)分、对照组(11.64±3.43)分]降低(P 均<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F组内=2.125,P <0.01;F组间=18.63,P <0.01;F交互=25.34,P <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 BI 评分[治疗组(86.72±8.44)分、对照组(75.96±9.86)分]均较治疗前[治疗组(26.54±13.36)分、对照组(26.38±13.02)分]增高;丁苯酞治疗后 BI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F组内=29.27,P <0.01;F组间=32.48,P <0.01;F交互=42.41,P <0.01;与对照组比较,P <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硬化病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显著改善预后、安全性好。
许云鹤刘永刚赵静任翠剑曹姗
关键词:脑梗死丁苯酞序贯治疗
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近期和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28例SS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颈部血管彩超(CDU)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至2014年1月,观察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TCD、CDU和DSA检查显示,患者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均为正向血流,临床表现为显著改善,仅3例出现相关并发症,至随访结束时,仅2例出现症状复发。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SS有效、安全,且TCD、CDU可作为随诊常规手段。
赵小妹刘永刚赵静许云鹤曹姗任翠剑
关键词:支架植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胞磷胆碱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结果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试验组治疗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为(6.82±1.22)分,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的(13.32±3.29)分及对照组治疗后14 d的(9.97±1.70)分(P<0.05);试验组hs-CRP水平为(2.72±2.92)mg/L,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的(6.73±3.97)mg/L及对照组治疗后的(4.61±3.51)mg/L(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抑制炎性反应,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曹姗董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注射液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
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AD患者48例,均给予TTE与MSCT检查,比较TTE联合MSCT检查AD与单纯TTE或MSCT检查的准确率,以及AD破裂口、血栓、心包积液检出率。结果 TTE、MSCT对48例AD检查,检出率均为100.00%(48/48),TTE联合MSCT诊断AD分型准确率为100.00%(48/48),高于单纯TTE、MSCT检查的83.33%(40/48)、93.75%(45/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联合MSCT对AD破裂口检出率为95.83%(46/48),高于单纯TTE、MSCT检查的33.33%(16/48)、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E联合MSCT检查对血栓、心包积液检查检出率分别为95.24%(20/21)、100.00%(16/16),高于单纯TTE检查的71.43%(15/21)、75.00%(1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E联合MSCT检查可提高AD分型诊断准确率及破裂口、血栓、心包积液检出率。
董辉张会芳李兆洋曹姗
关键词:经胸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主动脉夹层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8年
徐朝辉曹姗魏书艳卢军栋贾战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疗效观察软胶囊脑梗死患者
256层CT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256层CT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83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0.9 mg/kg)进行溶栓治疗;观察组在256层CT指导下确认无梗死、出血征象后再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部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变化,溶栓安全性,随访并对比两组的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3.33%(35/42)比46.34%(19/41)](χ^(2)=12.489,P<0.001)。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7.23±1.97)分比(9.27±2.09)分](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3%(35/42)比60.98%(25/41)](χ^(2)=5.177,P=0.022)。治疗后,观察组PSV、EDV高于对照组[(52.14±8.28)cm/s比(46.72±8.13)cm/s、(42.33±0.36)cm/s比(38.44±0.25)cm/s](均P<0.01)。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CT指导下超时间窗静脉溶栓治疗AIS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血管再通情况,且安全性高。
曹姗董辉孟会红钱倩高爱民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T静脉溶栓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
2012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赵小妹刘永刚许云鹤曹姗赵静张祥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