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仲忽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福建省级机关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血液流变学
  • 1篇血液流变学变...
  • 1篇血症
  • 1篇脂血症
  • 1篇肾小球
  • 1篇肾小球疾病
  • 1篇他汀
  • 1篇微粒
  • 1篇微粒化
  • 1篇微粒化非诺贝...
  • 1篇慢性
  • 1篇慢性肾小球
  • 1篇混合型
  • 1篇混合型高脂血...
  • 1篇疾病
  • 1篇疾病患者
  • 1篇高脂
  • 1篇高脂血

机构

  • 2篇福建省级机关...

作者

  • 2篇戴仲忽
  • 1篇汪炎莹
  • 1篇倪小勤
  • 1篇毛旭升
  • 1篇陈璀
  • 1篇王卓虹
  • 1篇白萍
  • 1篇王卓红

传媒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国外医学(心...

年份

  • 1篇2000
  • 1篇199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氟伐他汀与微粒化非诺贝特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比较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比较氟伐他汀与微粒化非诺贝特的调脂疗效及对纤维蛋白原(FIB)等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68例,治疗前2周停服调脂药。随机分为氟伐他汀(A组,n=34)和微粒化非诺贝特(B组,n=34)两组。A组患者男24例,女10例,年龄(65.03±6.25)岁,给予氟伐他汀20~40mg,每晚口服,连续8周;B组患者男16例,女18例,年龄(62.06±8.5)岁,给予微粒化非诺贝特200mg,每晚口服,连续8周。服药前和服药8周后各测定TC、TG、HDL-C、LDL-C、FIB、GPT、CPK一次。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均有显著下降(P<0.001)。结论:氟伐他汀降LDL-C较微粒化非诺贝特更有效;而微粒化非诺贝特降FIB较氟伐他汀更有效。
毛旭升陈璀戴仲忽白萍王卓红汪炎莹
关键词:氟伐他汀微粒化非诺贝特混合型高脂血症
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意义
1999年
王卓虹戴仲忽倪小勤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疾病血液流变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