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福
- 作品数:113 被引量:919H指数:1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生物学更多>>
- 二维温盐环流模式研究^(14)C在海洋中的分布被引量:4
- 1997年
- 海洋碳循环模式中常使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来检验该模式的物理模型是否较好地反映了海洋中的大尺度变化的过程。本工作使用的物理模型是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和南大洋在内的二维温盐环流模式,在给定的年平均海表强迫下积分4000年后,环流达到准稳态,其定常流场用来驱动14C模式。对14C模式积分5000年以上,可得到14C稳态的分布。使用不同的二氧化碳海气交换系数和垂直湍流扩散系数值进行了7个实验,发现使用Broecker等的交换系数方程和扩散系数值依深度从0.6增加到1.45cm2·s-1,模拟的结果较好。使用观测到的大气中14C含量,进一步研究了工业革命后及核试验后的14C在海洋中的穿透,模拟结果与现有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比较。
- 徐永福王明星金向泽
- 关键词:环流模式温盐环流碳
- 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北太平洋CFCs分布被引量:11
- 2005年
- 利用一个开边界北太平洋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模拟了北太平洋CFCs的吸收和分布.模式计算了CFC_11海气界面通量及其在海洋中的输运和再分布,考察了开边界对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以及开边界模式中不同沿等密度面扩散系数的影响.打开南边界可以很好地改善赤道以南海区的CFC_11模拟.增加沿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137°E和165°E断面模拟的高CFC_11水向南、向下输送的强度和影响范围都有明显增大,能很好地改善西北太平洋的模拟结果.西北太平洋是CFC_11的一个重要的汇区,此外在赤道东太平洋上升流区还存在一个小的汇区.
- 赵亮赵亮
- 关键词:CFCS北太平洋
- 二氧化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被引量:24
- 1995年
- 综述了对二氧化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和汇的研究资料,并简要介绍了有关碳循环模式。
- 徐永福
- 关键词:二氧化碳生物地球化学碳循环
- 对流层活性卤素化学: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研究领域被引量:7
- 2005年
- 活性卤素物种(RHS)参与大气对流层中许多化学过程,影响许多重要物种的源和汇,在大气对流层化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流层活性卤素化学成为近年来国际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前沿研究领域.RHS在对流层的外场观测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放大、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APCIMS)、长程差分吸收光谱(DOAS)、雾室和湿法化学分析法、光解法、碳同位素的比率法等.各种观测方法表明大气边界层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RHS,特别在海洋边界层、极地边界层和盐湖地区.RHS的浓度有较大的变化范围(10-12~10-10).RHS可引起一些VOCs的氧化,影响HOx和NOx的反应,减少对流层O3,并对硫的氧化和汞化学有较大的影响.对流层RHS的源主要为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排放和海盐气溶胶的释放.在讨论RHS在对流层的循环转化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个示意图;提出了现有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而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
- 王炜罡姚立葛茂发孙政王殿勋徐永福高会旺
- 开边界对北太平洋被动示踪物模拟的影响
- 采用了Stevens开边界条件将一个闭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改造成开边界模型,对20°S以北太平洋大尺度环流进行了系统模拟,进而考察了边界条件的变化对北太平洋被动示踪物模拟的影响。首先模拟了北太平洋对CFC-11的吸收以及...
- 赵亮徐永福
- 关键词:北太平洋CFC
- 文献传递
- 北太平洋对人为二氧化碳吸收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 2007年
- 采用一个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研究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吸收和分布,并与闭边界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是两个重要的人为CO2汇.使用较大的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西北太平洋人为CO2通量增大,而赤道海区通量减小(RUN2).与闭边界模式相比,开边界模式中该两个区域的人为CO2通量都增加了.1800~1997年间,北太平洋共吸收人为CO223.75GtC(1Gt=1×1015g,RUN1).副极地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输出区,能输出人为CO2吸收量的38%~54%,而20°N^30°N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贮存区,占整个北太平洋的24%.开边界对于10°N以南太平洋吸收和贮存人为CO2有很大影响.与基于观测资料的估计相比,虽然模式低估了西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高估了东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但总的说来,模式比较好地估计了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贮存.
- 徐永福赵亮李阳春
- 关键词:北太平洋海洋环流
- 一个海陆气耦合模式中大气-植被的年际变化及其相互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含有动态植被过程的陆面模式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AVIM)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IAP/LASG)的9层大气环流模式AGCM及20层的海洋环流模式(OGCM)耦合,建立了一个全球模式(GOALS-AVIM)并进行100年的模拟积分。后40年的结果分析表明,该耦合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大气及陆地生态系统显著的年际变化。用奇异值分解(SVD)分析了东亚地区植被生长和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发现在东亚区域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强弱的变化对应着大气环流的变化,特别是NPP分别与850hPa的风场和500hPa的高度场表现出很强的时空一致性。在东亚地区,由于植被类型的不同,导致NPP年际变化与降水、表面气温、短波辐射的年际变化的相关性不同,它们的年际变化与相关物理量场的年际变化表现出很强的植物种类的区别。
- 智海王盘兴俞永强丹利徐永福郑伟鹏
- 关键词:年际变化
-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因子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气象台站的常规气候资料,分析气候要素和沙尘暴频率的多年变化状况,建立能够很好描述该地区沙尘暴频率年际变化的沙尘暴指数,并建立适合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特征的气候因子影响沙尘暴频率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自1960年后气候逐渐变暖,并有微弱变湿趋势,沙尘暴年日数自1998年起波动增加,2000年出现极大值;沙尘暴年日数与沙尘暴指数的相关系数达0.7左右;建立的气候影响指数模型,能够用来解释当前该地区沙尘暴频率的分布格局。
- 成天涛吕达仁王革丽徐永福
- 关键词:浑善达克沙地气候因子沙尘暴
- 毛乌素沙地气候因素对沙尘暴频率影响作用的模拟研究被引量:30
- 2001年
- 沙尘暴是一种强烈的风蚀输沙形式 ,是造成流沙蔓延和土地沙化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过程之一。借鉴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 ,建立了适合毛乌素沙地气候特征的定量模型 ,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毛乌素沙地的气候因素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作用 ,利用沙地位于不同方位的 6个气象台站多年气候记录资料 ,分别计算了各月气候对沙尘暴频率的影响作用指数 ,分别对 6个气象台站各月沙尘暴频率进行回归 ,并利用气候影响指数对沙尘暴频率进行了拟合 。
- 黄富祥张新时徐永福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气候因素
- 一个太平洋海盆尺度环流模式及其模拟结果被引量:9
- 2006年
-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全球气候海洋环流模式(LICOM)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太平洋海盆环流模式,并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模拟中对中尺度示踪物输送采用了两种方案,即传统的水平扩散方案(HOR)和包括涡旋诱导速度的等密度面扩散方案(GM)。对这两个试验的气候平衡态结果分析发现,该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太平洋的环流特征,包括副热带大涡、副极地涡旋以及南极绕流(ACC)等。赤道附近的各种流系亦得到了较好的模拟,模拟的150°W赤道潜流的最大流速为40 cm/s,出现在次表层130 m左右,虽然模拟值比基于NCEP资料估计的最大流速80 cm/s小,但与其位置十分相近。两个试验均较好地模拟出了温盐的分布结构,包括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中层水的形成以及南极底层水的输送等。通过详细分析两个试验结果发现,总的说来在目前模式所采用的参数条件下,GM的结果稍好于HOR的结果。这些模拟结果表明,在LICOM基础上构建的太平洋环流模式从总体上是能再现许多观测特征的,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被动示踪物在北太平洋的分布等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
- 徐永福李阳春赵亮李荣凤俞永强
- 关键词:海洋环流模式温盐环流水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