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病
  • 3篇冠心病
  • 2篇室性
  • 2篇祖细胞
  • 2篇疗效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祖细胞
  • 2篇老年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全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力衰竭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机构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4篇松原市中心医...
  • 1篇松原市中医院

作者

  • 9篇徐义喜
  • 4篇栾天竹
  • 4篇周立君
  • 3篇徐卿璐
  • 2篇杨日升
  • 2篇梁兆光
  • 2篇王鑑萌
  • 1篇李凤玲
  • 1篇刘苏来
  • 1篇黄杰
  • 1篇田凤祥

传媒

  • 4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智慧健康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CRT_D介导室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_D)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CHF)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预防猝死,提高生存率,但CRT_D植入后由于心室激动顺序的改变,使QT间期延长、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加,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且CHF患者通常存在心肌解剖改变,传导的不均一性,也为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提供了维持的机制;而多次电击也可导致肌钙蛋白升高,引起心肌损伤,局部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DRVR)和QT间期延长,以及电除颤后心肌纤维化和急性细胞损伤,反复室速、室颤也会引起进行性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细胞凋亡、恶化心律失常基质和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CRT_D潜在致室性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CRT_D致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与临床防治对策等做一综述。
杨日升梁兆光徐义喜王鑑萌田凤祥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内皮祖细胞在支架术后再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但现在困扰人们的问题是作为其术后并发症之一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病率仍然很高。大量的研究证实,内膜增生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中起主导作用,所以提高受损内膜再内皮化的速度是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一个重要措施。新近的研究表明,内皮祖细胞能参与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促进受损血管内膜的再内皮化,因此,在防止支架内再狭窄中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因此,本文就内皮祖细胞在支架术后再内皮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徐义喜栾天竹周立君徐卿璐黄杰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支架内再狭窄
室性心律失常的基因诊疗
2013年
在一些发达国家,心脏骤停已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最主要的原因,且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会增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发病的风险。通过药物和器械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心脏电活动的细胞基础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时间和电压依赖性激活各种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和泵产生的。心律失常机制包括折返,自律性异常和触发活动。折返是在组织水平发生的。异常的自动性和触发活动是细胞现象,能够存在于单个心肌细胞或细胞群。心律失常的发生就是上述电冲动传播从这个局部激动由细胞间传导至更多的心肌中。故研究人员提出开展基因治疗心律失常替代现有的治疗方法。在本文中,我们讨论应用基因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机制并总结方法。
王鑑萌梁兆光杨日升徐义喜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基因治疗钙超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情况。方法选择在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70岁)62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观察组,另于同期选择非老年冠心病患者(年龄<70岁)62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照组,所有患者皆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获得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在干预成功率、植入成功率、手术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上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手术成功率与支架植入成功率均较高,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少,临床可予以积极的推广应用。
徐义喜史平炜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观察
冠心病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应用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估冠心病治疗过程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1月—2023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计入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比对组,每组40例。其中,比对组采取常规方式治疗,实验组采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分析临床治疗成效、脑钠肽结果变化、生活质量测评值,不良反应率。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更高,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结果监测值更低,优于比对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各项测评值结果比较,实验组数据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不良反应率更低,均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提升临床治疗成效,症状以及数据监测值恢复理想,不良反应较低,继而促使生活质量提升,值得宣传和应用。
徐义喜史平炜
关键词:冠心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分析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双数字抽签法分为联合组(n=53)与参照组(n=53)。其中,联合组用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参照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比较组间肺功能水平、炎性指标、血氧水平。结果治疗前,组间PEF、FVC、FEV1等肺功能水平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PEF、FVC、FEV1等肺功能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PCT、TNF-α、IL-6、CRP等炎性指标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PCT、TNF-α、IL-6、CRP等炎性指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OI、PaO_(2)、SaO_(2)等血氧水平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OI、PaO_(2)、SaO_(2)等血氧水平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史平炜徐义喜
关键词:莫西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老年重症肺炎
探讨肺栓塞致右心功能不全的治疗
2012年
目的探索肺栓塞致右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依据用药的不同将确诊的60例肺栓塞致右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四组,尿激酶组(Ⅰ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Ⅱ组)、尿激酶与西地那非合用组(Ⅲ组)、rt-PA与西地那非合用组(Ⅳ组),每组各15例。疗程为1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以下指标: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D)、三尖瓣反流压差(PGTI)、D-二聚体(D-D)、动脉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结果四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明显缓解,mPAP、RVD、PGTI、D-D、PO2、PCO2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各组间比较,mPAP、RVD、PGT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O2、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mPAP、RVD、PGTI下降最明显。结论溶栓、抗凝治疗是肺栓塞致右心功能不全的根本治疗方案,溶栓联合降肺动脉高压治疗疗效显著,rt-PA联合西地那非治疗疗效尤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李凤玲栾天竹周立君徐义喜
关键词:肺栓塞右心功能不全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西地那非
miR-126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近年来,有关miRNA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并取得重要进展。miRN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由约21--26个碱基组成,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进化保守性。miRNAs通过与特异性靶信使(mRNA)结合后在转录后水平抑制基因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细胞周期、生物体发育时序等,广泛参与动植物细胞分化、生长发育、增殖与凋亡、激素分泌、肿瘤形成等各种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病理和生理意义。
徐卿璐栾天竹周立君徐义喜
关键词:冠心病MIRNAS小分子RNA生命科学碱基组成
匹伐他汀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观察他汀类新药(匹伐他汀)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培养板上,培养7 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匹伐他汀(分别为0.001μmol/L、0.01μmol/L、0.1μmol/L、1.0μmol/L)培养24h,用免疫荧光法观察EPCs吸收FITC-UEA-I和Dil-acLDL情况对EPCs进行鉴定,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对各实验组测定,来观察匹伐他汀对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功能影响。结果:匹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匹伐他汀显著提高了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与粘附能力(P<0.05)。匹伐他汀浓度在0.1μmol/L时对EPCs影响达到最大。随着药物浓度的继续增大,EPCs的上述功能反呈下降趋势,但1.0μmol/L组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匹伐他汀能增加体外培养EPCs的数量及增殖、迁移和粘附能力,可作为EPCs培养的一种改良方法,为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徐义喜栾天竹史平炜周立君徐卿璐刘苏来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匹伐他汀增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