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黎敏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林业厅科研项目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草地
  • 1篇地籍
  • 1篇地籍测量
  • 1篇动态监测
  • 1篇生态水文
  • 1篇生态学
  • 1篇水文
  • 1篇碳储量
  • 1篇天然林
  • 1篇土地测绘
  • 1篇国家公园
  • 1篇河西走廊
  • 1篇
  • 1篇GPS
  • 1篇测绘

机构

  • 5篇甘肃省林业调...
  • 1篇国土资源

作者

  • 5篇张黎敏
  • 3篇李源
  • 2篇李萍
  • 1篇兰芳芳
  • 1篇汪永红
  • 1篇何瑞东
  • 1篇郭鹏
  • 1篇张莉丽
  • 1篇张龙生

传媒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甘肃林业科技
  • 1篇甘肃科技纵横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草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动态及驱动因素被引量:7
2022年
草地荒漠化是河西走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探究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的现状与变化,是维持地区生态安全、确保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2009、2014、2019年全国荒漠化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同时期的气象和年鉴数据,利用趋势分析、灰色关联及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量化了驱动草地荒漠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草地荒漠化威胁持续存在,2019年,荒漠化草地面积为371.93万hm^(2),占河西走廊草地总面积的43.7%,荒漠化程度以中度为主,占比为65.58%。(2)2009—2019年,荒漠化草地面积减少134.68万hm^(2),草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根据草地荒漠化程度综合性评价指数,除金昌市外,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和武威市草地荒漠化呈逆转趋势。(3)驱动草地荒漠化动态变化的各类因素中,年降水量增加有助于荒漠化逆转,年均气温、农作物播种面积、大牲畜存栏数、常住人口数与草地荒漠化呈正相关,其中常住人口数通过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间接导致草地荒漠化加剧。
程小云张琴兰芳芳李源韩雅萱张黎敏杨妍轲王新源
关键词:河西走廊
祁连山国家公园草地退化成因及恢复对策被引量:11
2020年
草地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内主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等重要生态功能。草地退化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之一,恢复与重建退化草地已成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得以维系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探讨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各类草地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并总结出造成区域内草地退化的气候变暖、虫鼠害、耕种垦殖和超载过牧等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依据草地生境特征与退化因素,针对性的提出了围栏封育、草畜平衡、翻耕补播、增加肥力、生物侵害防治和消除与转换压力等恢复对策,使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草地有的放矢的恢复成为可能。
王新源杨栋武张莉丽张莉丽谢芳张黎敏
关键词:草地
科学绿化中“以水定绿”的生态学诠释被引量:1
2023年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基于水资源约束的影响,科学绿化的关键要素在于“以水定绿”。但在绿化实践过程中,“以水定绿”的时空作用范围及植被-水文系统中的生态学内涵尚不明晰。为此,我们通过“以水定绿”的时空尺度特征入手,就水分限制下自然植被和人类活动的权衡对策、物种-种群-群落构建以及生态系统-景观范畴的生态水文过程等与干旱半干旱区进行人工建植的多种关键生态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针对“以水定绿”理念下的科学绿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新源程小云王富尚艺婕李源李源李萍
关键词:生态水文
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GPS是当今信息社会最活跃、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通过对GPS在地籍测量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分析,以及利用GPS的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分析,因此,GPS与GIS两者有机的结合将成为人们收集、处理信息最强有力的工具,以及GPS在土地测绘中的应用。
汪永红何瑞东张黎敏
关键词:GPS土地测绘动态监测地籍测量
甘肃省天然林碳汇现状及其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13
2020年
基于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5次复查以来的3期调查数据,利用不同森林类型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回归关系来估算甘肃省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分析甘肃省天然林总体及分龄组、树种(组)和林种的面积、碳储量、碳密度现状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甘肃省天然林面积为383.2×104 hm^2,主要分布在甘肃南部、东部和祁连山;全省天然林碳储量由2006年的63.59TgC增加到2016年的74.57TgC,碳储量呈线性均匀增加,10年间累计增加10.99TgC,年均增长率为1.06%;(2)林龄结构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龄林、过熟林面积依次占比为21.85%、31.18%、20.69%、17.57%和8.71%,中龄林比例较高,呈单峰左偏山状曲线,林龄结构较差,需人工促进更新;(3)防护林和特用林的碳储量相差不明显,但防护林幼龄林面积增加的趋势明显,较符合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省需要;(4)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栎类、阔叶混交林、冷杉、云杉和其他硬阔类。其中阔叶混的面积和碳储量增长量最大并远大于其他树种(组),且加速增长的趋势明显,使得甘肃省天然林树种组成在向混交林演变,生物多样性和森林质量等都在提高。同时,不同森林类型碳密度差异较大,其中,栎类碳密度最大,华山松碳密度最小。
程小云张龙生李源张黎敏李萍赵方圆
关键词:碳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