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部炎症及肿瘤血栓前状态测定
- 1993年
- 本文对86例慢支肺心病感染、哮喘、气胸及肺部肿瘤患者观察血栓烷 B_2(TXB_2)、6—酮—前列腺素F_1a(6—K)、维勒布兰德因子(VWF)、抗凝血酶Ⅲ∶C(AT—Ⅲ∶C)等指标变化,反映肺部炎症及肿瘤引起血栓前状态,为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抗凝血酶Ⅲ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其结果对指导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 顾健邓惟德张育宗文九刘扬
- 关键词:肺部感染肿瘤血栓前状态
- 全血细胞减少83例临床诊断
- 1992年
- <正> 临床资料全血细胞减少患者(Hb<100g/L、WBC<4.0×10~9/L、BPC<100×10~9/L)83例,男34例,女49例,平均年龄37.43岁(12~87岁),该组患者最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AA)25例(30.1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3例(27.71%)(Ⅰ型21例,Ⅱ及Ⅲ型各1例);急性白血病11例(11.25%),其中急淋1例,急非淋10例(M_32例、M_45例、M_51例,M_62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和脾功能亢进(脾亢)各5例(3.61%);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4例(4.83%);
- 张育沈志祥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
- 急性白血病患者催乳素的测定及其意义被引量:1
- 1992年
- 本文用EIA方法分别测定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的浓度和1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RL的浓度,结果发现正常人血清PRL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40岁和>40岁组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的患者血清PR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和0.001)和缓解组(P<0.05和0.001),而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血清PRL测定可作为急性白血病复发与缓解的间接观察指标。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培养上清液PRL测定,初治、复发组明显高于缓解组(P<0.005),提示急性白血病高PRL血症可能系白血病细胞异位分泌所致。
- 邓惟德张育顾健王晓玲姜扬文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催乳素
- 伤寒患者血象及骨髓象分析被引量:4
- 1993年
- 作者分析51例伤寒血象及骨髓象结果,发现除白细胞减少外尚有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58%和58.62%);多数患者血象及髓象中白细胞有中毒性改变,而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正常;91.49%伤寒患者髓片中找到印戒样组织细胞,其出现率高于对照组(P<0.001)。4例恶组患者未见戒印样组织细胞。提示印戒样组织细胞对伤寒与其它发热性疾病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 汪中强张育
- 关键词:伤寒血象骨髓象
- 多种疾病高凝状态血浆TXB_2、6-酮-PGF_(1α)、VWF、AT-Ⅲ∶C测定意义
- 1992年
- 我们测定血浆TXB_2、6-Keto-PGF_(1α)、VWF、AT-Ⅲ:C 在多种疾病及手术等的变化,并从血小板、血管壁、血管内皮细胞及抗凝血酶等方面,讨论上述指标对高凝状态的诊断意义。对象与方法一、检测对象:对照组31例,无血栓性疾病及服阿斯匹林、避孕药史。疾病组313例:1.心脑、血管、呼吸等多种疾病162例;2.
- 顾健邓惟德沈詹岳张育顾沈阳刘扬郭德祥程英英袁成林刘晓强王晓铃王玲
- 关键词:高凝状态
- 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血清铜氧化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 1993年
- 81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血清铜氧化酶的活性被检测,结果显示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铜氧化酶活性均高于正常(P<0.05~0.001);急性白血病患者,急非淋与急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血清铜氧化酶活性的改变,对急性白血病类型无判别意义;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治和复发患者治疗前明显高于正常,而经治疗缓解后下降,提示血清铜氧化酶活性的改变对于观察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邓惟德张育顾健姜杨文王晓玲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瘤铜氧化酶
- 尿铁蛋白测定对某些恶性肿瘤的临床意义
- 1991年
- 本文报道用醇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91侧恶性肿瘤及60名正常人的尿铁蛋白浓度,发现各组恶性肿瘤患者的尿铁蛋白值均高于正常,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组患者在治疗前尿、血铁蛋白呈正相关(Υ=0.638 P<0.001)。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组、恶性淋巴瘤组及其它肿瘤组患者尿铁蛋白值高于正常值上限者分别占84.6%,80.0%和84.0%,而血清铁蛋白则分别为76.9%,60.0%和64.0%。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及复发时尿铁蛋白值升高;缓解期下降。尿铁蛋白测定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监测白血病化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张育邓惟德沈詹岳顾健王晓铃王茜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血液肿瘤血栓前状态测定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2年
- 本文对8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观察了血拴前状态表现。发现急性白血病化疗前临床出血症状明显,除血小板生成受肿瘤细胞干扰外,血管内皮细胞 PGI_2异常释放亦参与形成急性白血病的出血因素,故6—酮—前列腺素(6—酮—PGF_(1a))增高为主。慢性白血病及其它血液恶性肿瘤对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肝功能的作用,导致血拴烷 B_2(TXB_2)、VWF 升高,6—酮—PGF_(1a)、抗凝血酶—Ⅲ(AT—Ⅲ:C)降低,形成肿瘤患者血拴前状态的另一个特点。
- 顾健邓惟德沈詹岳张育姜扬文王晓铃
- 关键词:血栓前状态血液肿瘤6-酮-PGF1APGI2血小扳
- 难治性和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化疗进展
- 1991年
- 目前化学治疗仍是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约80~90%的急淋及60~70%的急非淋的初治患者通过化疗能获完全缓解。但仍有10~40%的患者对常规的治疗方案无效或很快又复发。此外慢粒急变的患者对一般化疗的疗效也较差。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多种新的化疗方案。本文简述如下。一。
- 张育邓惟德
- 关键词:白血病药物疗法
- 造血系统肿瘤患者血清铜氧化酶的变化及其意义
- 1993年
- 研究表明,铜氧化酶(即铜蓝蛋白)与恶性肿瘤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报告用对苯二胺法测定81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铜氧化酶的活力改变。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正常对照组:测定铜氧化酶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5.2岁(18~59岁),均为健康献血员。二、病例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81例,男49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15岁(14~68岁)。急性白血病52例。
- 邓惟德张育顾健姜扬文王晓铃
- 关键词:肿瘤造血系统铜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