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蕊
- 作品数:36 被引量:155H指数:7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吞咽障碍治疗仪在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疗效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吞咽障碍治疗仪在吞咽障碍患者中进行临床康复治疗的疗效,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9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吞咽训练加吞咽障碍仪治疗;对照组:单纯吞咽训练。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吞咽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56.3%、87.5%,;对照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5.4%、72.9%。2组之间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障碍治疗仪加吞咽训练在治疗吞咽障碍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 周璇李响张洪蕊
- 关键词:吞咽治疗仪吞咽障碍康复疗效
- 个性化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观察个性化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2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6例,在观察期间对照组和干预组各有1例患者脱落。对照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体位引流结合震动排痰,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膈肌移动度、膈肌增厚率、拔管时间及拔管成功率的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VC、FEV1及PEF)、膈肌活动度(DE_(q)、DE_(d))、膈肌增厚率(DTF)均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PEF、DE_(q)、DE_(d)及DTF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组的拔管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干预组的拔管成功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呼吸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肺功能,缩短气管套管的拔除时间,提高拔管的成功率。
- 李响张洪蕊杨帅霍飞翔孙亚鲁
- 关键词:气管切开肺功能拔管
- 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探讨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及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呼吸训练,1次/d,每周5次,30min/次,持续6周;试验组在常规呼吸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1次/d,每周5次,10min/次,持续6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6周后评定患者呼吸功能,评价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一秒率(FEV1/FVC)、呼气流速峰值(PEF),采用膈肌超声对患者膈肌运动进行评估,每天对患者进行1次6分钟步行试验,取每位患者的步行距离平均值。结果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VC、PEF、膈肌动度及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提高更明显。与治疗前相比,两组FEV1/FVC(%)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周后两组组间比较FEV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渐进抗阻呼吸肌训练结合呼吸训练对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作用更加显著,优于单纯传统呼吸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 霍飞翔张洪蕊杨帅孙亚鲁李响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临床应用
-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指的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功能行为的运动控制训练.传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是以反射或分级运动控制为理论基础,而现代的任务导向方法是围绕着有意义的和功能性...
- 张洪蕊
- 关键词:康复疗法任务导向性训练
- 振动疗法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的疗效观察
- 张洪蕊
- 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和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系统性呼吸训练,观察周期为6周,对比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峰值呼气流速(PEF)、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及膈肌运动幅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FVC、FEV1、PEF、MVV值及膈肌运动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Brog呼吸困难评分从第3周均较第1周明显降低(P<0.05),且从第4周开始,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系统性呼吸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颈髓损伤患者的膈肌运动及肺功能,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呼吸功能训练。
- 霍飞翔李响张洪蕊杨帅
- 关键词:颈髓损伤膈肌肺功能
- 悬吊循经弹拨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观察悬吊循经弹拨法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肺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循经弹拨组、呼吸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悬吊循经弹拨组、呼吸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分别予以悬吊循经弹拨法和呼吸训练。3组患者治疗4周后进行肺功能检查,评价患者肺功能情况;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4周末,3组患者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VC占预计值百分比、SF-36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悬吊循经弹拨组均优于呼吸训练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循经弹拨法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李响李丽陈运峰张洪蕊杨帅杨宪章
- 关键词:脑卒中肺功能生活质量康复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A组)、下肢康复机器人组(B组)、经颅磁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组(C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C组增加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观察周期为4周,3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使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测试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使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估患者的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BBS、平衡测试、FMA-L、FAC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3组患者的BBS、平衡测试、FMA-L、FAC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在BBS、平衡测试、FMA-L、FAC方面的改善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运动能力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同时提高运动能力,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李响张洪蕊杨帅孙亚鲁霍飞翔
- 关键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下肢康复机器人脑卒中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空白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24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MBI、SS-QOL各项目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应用推广。
- 孙亚鲁李响张洪蕊刘陵鑫杨帅
- 关键词:情绪
- 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对改善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观察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抑郁状态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存在一侧肢体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科相关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包含常规步行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与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速度测试(10MWT)、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和艾森贝格抑郁量表(MADRS)对患者的步行功能及抑郁状态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10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AMD-17和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规运动疗法结合移动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与抑郁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周人龙李响张洪蕊孙亚鲁
- 关键词:偏瘫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