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毓茂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沈阳市人民政府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更多>>
- 评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被引量:1
- 1986年
-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是他为中央电大讲课用的教材,也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这部《简史》,不仅资料丰富,内容扎实,而且作者研究文学史的眼光比较锐敏,视野相当开阔,思路也十分新颖,注意从广泛的联系和历史的纵深中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风貌和基本特征,揭示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修己自己说:“我在编写《简史》时,力求勾画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轮廓,力求给人以历史的整体感和历史的发展感。
- 张毓茂
-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世界文学文学现象文学运动
- 敢为人民写春秋——试论萧军的《吴越春秋史话》被引量:2
- 1985年
-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干戈四起,杀伐不断,其中的吴国和越国的争斗,尤为激烈曲折,包蕴着兴亡荣辱的深刻历史教训,引起后世人的强烈兴趣.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历代皆有,绵延至今.在当代,许多作家仍以不同的文艺形式来表现这一段历史生活.同一题材被那么多作家反复描绘,固然可以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足资借鉴,但同时也就使后世作家在创作上面临更大的难度.萧军同志的《吴越春秋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不落前人窠臼,用前人反复写过的历史题材重又写出一部思想艺术独具特色的作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使他具有深邃的历史目光;精湛的艺术修养。
- 张毓茂
- 关键词:劳动人民吴越春秋统治阶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题材越王勾践
- 论创造社时期的郭沫若
- 1988年
- “五四”运动过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开始分裂。同一阵线中的人,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郭沫若当时正在日本留学,但对国内文坛十分关心,对此种景象非常不满,决心改变这种状态,推动新文艺的发展。他曾多次串连在日本留学的同学,想创办一种纯文艺的刊物,创立文艺团体。1921年4月,他和成仿吾一起从日本回国。
- 张毓茂
- 关键词:前期创造社成仿吾新文化运动旧中国新文艺半殖民地半封建
- 漫评《大后方散文论稿》
- 1991年
- 《大后方散文论稿》(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是一部读之令人深受教益的好书。它论述的虽然只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散文(广义的),但对整个抗战时期文学的研究,无疑是个推动。抗战时期的文学,由于多方面原因,受到忽视,研究不够,一直难窥全貌。现在流行的诸家现代文学史。
- 张毓茂
- 关键词:艺术风格抗战时期大后方现代散文作家作品
- 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上)被引量:4
- 1992年
- 东北沦陷时期小说是在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存在的文学现象。它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真诚地、大胆地、深入地看取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内容上表现为国难乡愁的写真,流溢着作家的“乡愁”与“乡仇”。爱国抗日、暴露黑暗、描写现实成为多数作家的创作主题。在苍茫寂辽、神秘荒凉的自然景观衬托下,作家们对题材多层次开拓,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和东北特有的习俗风情,悲剧意味尤为强烈。挣扎于困境的作家们或寄心之哀痛于实录中,或寄情于浪漫的幻想和神秘的象征中,使此期小说在艺术表现和审美追求上呈现为沉郁、暗淡、隐晦的特色,具有苍劲、悲凉、冷峻的艺术格调,在令人窒息的悲剧性历史氛围中留下顽强求存的生命光彩。这一时期小说在表现现代东北社会历史进程和人心世态的描摹,以及文学体式的自我完善等方面,都足以代表东北沦陷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性。
- 张毓茂阎志宏
- 关键词:东北沦陷时期民族文化精神左翼文学现实主义精神文学现象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