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杨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震级
  • 5篇烈度
  • 4篇震中
  • 3篇地震
  • 2篇地震烈度
  • 2篇地震震级
  • 2篇震中位置
  • 2篇烈度衰减
  • 2篇模型建立
  • 2篇可视化
  • 1篇等值线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数据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性
  • 1篇震中区
  • 1篇重构历史
  • 1篇固体地球
  • 1篇AMIRA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7篇张杨
  • 7篇史保平
  • 5篇马干
  • 1篇仲秋
  • 1篇张健
  • 1篇杨勇
  • 1篇张健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学报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利用地震烈度数据重构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方法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现代仪器地震记录和烈度资料,我们建立了用于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级和震中位置的烈度衰减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对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了重新分析.利用20世纪以来该地区十四个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9≤M_s≤8.0)及相应的烈度数据,对其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建立了用于震中和震级估算的烈度衰减模型.结果表明,当震级一定时,川滇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60%).在衰减模型基础之上,发展了确定震中区域和震级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确定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采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对1786年康定地震,1850年西昌地震,1913年峨山地震和1970年通海地震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更为精确合理的结果.
马干张杨史保平
关键词:烈度震中地震危险性
利用Amira进行汶川地区地球物理数据的可视化
可视化在科学研究中早已有之,它是将抽象的数据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表现的一种辅助研究的方法。3D交互式可视化技术,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让研究者能够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跨学科研究与分析的交流能力,同时模块化的数据也...
仲秋史保平张杨
利用地震烈度数据确定历史地震震级及震中位置的方法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
马干张杨史保平
华北地区烈度衰减模型建立及其用于震中区域和震级的定量估算被引量:13
2009年
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是由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按照Bakun和Wentworth给出的思路,笔者尝试了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选取20世纪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10次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3≤MS≤7.8),对该地区的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给出了烈度衰减模型,表明华北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约50%).在此衰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震级和震中区域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圈定震中区域和烈度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最后,讨论了计算震中区域等值线时所引进的权因子Wi及其中参数b对震中区域等值线圈闭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发生在1668年莒县—郯城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66年隆尧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我国其它历史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
张杨马干史保平张健杨勇
关键词:烈度等值线震中
利用地震烈度数据定量估算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
<正>在对历史地震的分析和研究中,如何准确地确定震级和震中位置一直是我们求取地震参数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根据文献描述确定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并做出等震线,在等震线图的基础上,或由极震区面积利用经验公式估算震级(Hank...
马干史保平张杨
文献传递
华北烈度衰减模型建立及用于震中区和震级的定量估算
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提出一种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我们按照Bakun和Wentwort...
张杨马干史保平
文献传递
固体地球可视化及现代地震危险性评估系统建立
<正>地球内部结构的三维数据模型及其可视化应用技术是21世纪具有开拓性的前沿研究领域。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地球内部探测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可以利用可视化手段预测和调控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时代。美国地质...
史保平张杨张健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