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春来

作品数:43 被引量:284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基因
  • 13篇高粱
  • 6篇基因表达
  • 5篇小麦
  • 4篇地被菊
  • 4篇育种
  • 4篇生理响应
  • 4篇籽粒
  • 4篇胁迫
  • 4篇进化
  • 3篇燕麦
  • 3篇土壤
  • 3篇系统进化
  • 3篇进化分析
  • 3篇可溶性糖
  • 3篇基因家族
  • 3篇基因组
  • 3篇干旱
  • 2篇养分
  • 2篇生物信息

机构

  • 39篇山西农业大学
  • 15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作者

  • 43篇张春来
  • 18篇吕晋慧
  • 10篇姜晓东
  • 8篇李艳锋
  • 7篇赵夏陆
  • 6篇任磊
  • 6篇贾举庆
  • 5篇杨珍平
  • 5篇高志强
  • 4篇赵靓
  • 3篇李新凤
  • 3篇赵威军
  • 3篇王晨
  • 3篇王爱萍
  • 3篇郝艳平
  • 3篇杨中义
  • 2篇李世平
  • 2篇郑海泽
  • 2篇杨武德
  • 2篇宁东贤

传媒

  • 8篇山西农业科学
  • 7篇山西农业大学...
  • 5篇植物生理学报
  • 2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吉林农业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植物学报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个玉米带状黄化突变体的发现与解析
叶色由叶片中叶绿素、叶黄素等色素的含量和比例来决定,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对叶色突变体的解析有助于对叶绿素合成与分解及叶绿体发育的基因控制做深入了解。在玉米自交系Zm682自然群体中发现一个带状黄化突变体单株,其它性状均...
张春来郭建文李爱军刘海李艳锋吕晋慧
‘玉人面’对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响应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讨茶菊‘玉人面’对碱胁迫的耐受程度,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2CO3(0、10、30、50、70、90mmol·L-1)胁迫对植株形态、生理生化和光合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O3胁迫浓度的增强,植株叶细胞膜透性(Cond)、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蛋白(SPC)含量上升,可溶性糖(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持续升高;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降低,胞间CO2浓度(Ci)先降后升;花序直径缩短,花序畸形率升高,花产量显著下降。Na2CO3胁迫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抑制程度随胁迫浓度提高而增强,茶菊‘玉人面’耐碱的极限浓度为50mmol·L-1。
崔峰任磊赵夏陆李艳锋张春来吕晋慧
关键词:碱胁迫生理响应
胡麻脂氧合酶基因LuLOX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胡麻的籽粒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亚麻酸,易被脂氧合酶(LOX)氧化,导致油脂的酸败。因此,油脂的稳定性和风味是影响胡麻油质量的重要因素。脂氧合酶是一类非血红素双加氧酶,其催化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和亚麻酸的氢过氧化反应。本研究旨在阐明在胡麻种子发育时期脂氧合酶基因(LuLOX1)的表达、酶活性与品质的关系。本试验利用基于亚麻全基因组DNA测序数据,对LuLOX1基因进行克隆,利用RT-PCR方法进行LuLOX1基因表达分析,采用分光光度计法进行LOX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LuLOX1基因的cDNA全长为2 607 bp,编码868个氨基酸,LuLOX1蛋白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98.87 kD、6.36。LuLOX1在种子发育早期高表达,之后呈下降的趋势,成熟期几乎检测不到该基因的表达。LuLOX1的酶活性变化与LuLOX1基因表达模式一致。该研究结果表明,LuLOX1可能参与了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氧化的调控。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通过脂氧合酶调控改进胡麻油脂品质奠定了基础。
姜晓东杨建春韩梅谢冬微李新凤张春来
关键词:胡麻基因表达脂氧合酶活性
高粱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被引量:10
2018年
当前农业发展快速推进,农业种植中十分注重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对高粱进行科学的种植并做好病虫害防治,能够增加高粱产量,实现良好的农业经济效益,促使农业稳步发展。本文主要就高粱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总结。
温贺张腾王艳胜尹梦娇张春来
关键词:高粱病虫害
绿肥苜蓿合理还田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为合理利用夏闲期光、热和水资源,提高山西南部农业发展的可持续,通过研究种植绿肥苜蓿对后作小麦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产力的苜蓿种植模式。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苜蓿不同播量,分别为7.5(S),15.0(M),22.5 kg/hm^2(L),副区为不同还田日期:9月10日(T1)、9月20日(T2)、9月30日(T3),以常规复种玉米为对照(CK),于后作小麦的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测定农艺性状、土壤养分,并于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供试夏闲期种植苜蓿各处理下,后作冬小麦的株高、绿叶数、单株干质量及倒二叶长宽,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大播量中还田日期的LT2处理下,有机质、碱解氮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1.20~3.38倍和4.08~5.42倍。冬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较对照分别提高6.3%,5.8%,4.1%,比对照增产3.9%。大播量中还田日期的LT2处理更有利于该地区小麦产量的提高,该试验可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张晓琪景豆豆杨珍平张春来高志强
关键词:苜蓿还田小麦土壤养分
不同高粱品系的淀粉糊化特征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和淀粉快速黏度分析仪(RVA)测定了14个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参数,并分析了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品系间直链淀粉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变幅为0.29%–29.45%;DSC分析所得糊化特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直链淀粉含量低的高粱品系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止温度(Tc)和热焓变化(ΔH)都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高粱品系的To、Tp、Tc和ΔH都相对较低。不同品系的RVA谱差异主要表现在各个黏滞性特征值上,直链淀粉含量低的高粱品系的RVA谱具有较高的峰值黏度和最高的消减值;而直链淀粉含量高的高粱品系具有较低的峰值黏度。相关分析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和膨胀势与其它特征值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峰值黏度(PV)与最终黏度(FV)、回冷恢复值、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和消减值则呈极显著正相关。将直链淀粉含量的选择与RVA谱测定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选择的准确率,进而为高粱品质改良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周福平柳青山张晓娟张一中邵强张春来
关键词:高粱淀粉糊化特性
小麦叶片持绿性基因(STAY-GREEN)的克隆与表达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叶片保持较长的光合功能期是实现谷物高产的重要保证.作物育种家和农艺学家尝试通过遗传和栽培途径以延长叶片的光合功能期,分子生物学家也试图通过基因操纵来培育持绿性品种,以获得作物高产.
张春来李艳锋李莎莎贾举庆王爱萍杨珍平高志强
高粱基因组DCL家族的系统进化与表达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从高粱转录组数据筛选获得SbDCLs基因全长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在高粱的全基因组中鉴定出了6个SbDCLs基因,分布于SBI-01,SBI-03和SBI-06上。其中,SbDCL2a和SbDCL2b在SBI-01上串联重复排列,比较二者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域推测SbDCL2a很可能是由SbDCL2b小范围复制所致。SbDCLs蛋白质均为两性蛋白且没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均在细胞核上,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通过对高粱、水稻、玉米、拟南芥、大豆、小麦、藜麦、甜菜、谷子的DCL蛋白质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CL存在4个分枝:DCL1,DCL2,DCL3和DCL4;DCL在进化上出现了单双子叶的分化;DCL蛋白编码基因进化具有纯化效应。对SbDCLs基因进行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bDCLs在高粱穗部、茎节中部、花梗和旗叶茎节表达都比较强烈;SbDCL2a,SbDCL1和SbDCL3a是高度表达基因,而且在生殖器官或组织中相对于营养器官具有更高的表达水平,说明SbDCLs基因对高粱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具有调控作用。SbDCL2b在高粱的整个生育期表达水平均较低,但是在胚珠和花粉中拥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可能参与生殖发育调控。
张腾尹梦娇郭红媛姜晓东贾举庆王艳胜温贺梁月秀赵立松赵威军吕晋慧李艳锋张春来
关键词:高粱系统进化分析
藜麦穗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
2022年
2019—2020年在山西省藜麦种植基地发现一种穗腐病.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翻译延长因子(TEF1-α)和微丝肌动蛋白(ACT)基因序列分析,对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测定了碳源、氮源、温度和pH值对其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藜麦穗腐病的病原菌为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以葡萄糖为碳源和草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有利于枝状枝孢菌株LMSF-1的生长;该菌株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
尉天春薛婧姜晓东赵晓军张春来冯铸李新凤
关键词:穗腐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
干旱地区林地茶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林下种植可提高干旱地区林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探讨林下茶菊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方法]以适宜干旱地区种植的茶菊品种‘乳荷’为材料,从移栽时间、方式,栽植密度,摘心次数和灌水等方面对其林下生长开花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乳荷’种植应以春季种植为主;在有浇灌条件的林地以生根粉处理并覆盖地膜的移栽方式效果较好,灌水条件差的地方可以考虑带土团移栽并覆盖地膜;以覆黑膜条件下40×40cm的株行距套种‘乳荷’效果最佳;整个生长期摘心2次处理的‘乳荷’生长量及产量最高;灌水处理中,以灌水2次、覆黑膜条件下的‘乳荷’生长量及产量最高,但在实际栽培中还需依据当年的气候条件来制定合适的灌溉制度,才能保证‘乳荷’高产稳产。[结论]本试验为林下茶菊高产提供了技术指导。
尚嘉琪任磊原阳李艳锋安定吕晋慧张春来
关键词:林地栽培技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