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持坚

作品数:22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新华通讯社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1篇新闻
  • 10篇记者
  • 5篇媒体
  • 3篇新华社
  • 3篇新闻工作
  • 3篇新闻记者
  • 3篇华社
  • 2篇新华社记者
  • 2篇新闻伦理
  • 2篇新闻伦理道德
  • 2篇信息公开
  • 2篇学问
  • 2篇学者
  • 2篇舆论
  • 2篇舆论监督
  • 2篇政治
  • 2篇政治建设
  • 2篇中共
  • 2篇中共中央
  • 2篇中共中央总书...

机构

  • 19篇新华通讯社
  • 3篇上海证券报

作者

  • 22篇张持坚
  • 1篇李德润
  • 1篇谢金虎
  • 1篇曹永安

传媒

  • 8篇新闻传播
  • 6篇新闻记者
  • 3篇中国记者
  • 2篇新闻战线
  • 1篇新闻知识
  • 1篇奋斗
  • 1篇档案春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 8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1996
  • 1篇1988
  • 1篇198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闻伦理道德:媒体亟待强化的理念被引量:2
2008年
比如,日本报纸的报道中,曾有这样的提法:“毒品是社会的癌症”。虽然这是用来形容毒品的危害程度,但受到癌症患者的强烈抗议,“患癌症好像伤害了社会一样”,这是媒体不负责任的乱用词语,使患者受伤的心更加重了痛。媒体闻之,立即纠正。日本资深媒体人士加滕隆泽就此指出:报纸是送到千家万户的,因此即便是一个词的用法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对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媒体来讲,考虑当事人的心情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媒体有表达的自由,但这不等于没有限制。
张持坚
关键词:新闻伦理道德媒体癌症患者日本报纸不负责任当事人
为什么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权力真大”——关于我国新闻工作规范操作的思考被引量:1
2007年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张持坚
关键词:中国经济日本记者新闻工作新闻记者
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2008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的细分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跑”新闻的记者的分工也呈细化趋势。“分工细化”有助于记者对局部情况的深入了解,但同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如果“陷”进去,忽略大局观念的指引,对局部情况新闻价值的判断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
张持坚
关键词:社会分工新闻价值大局观记者
1984年胡耀邦振聋发聩的黑河讲话
2014年
1984年8月11日中午时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悄然出现在中苏边境城市黑河的黑龙江边。
张持坚
关键词:胡耀邦中共中央总书记边境城市
公信力至上——记者和专家学者打交道的学问
2008年
记者工作已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 现在当记者。已经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了,尤其是跑财经口、跑宏观经济部门的记者,更是如此。比如,央行公布升息或降息,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据上升或下降。股市大涨或大跌等等.跑口记者都要联系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发表看法.解析这些数据为什么“上”或者“下”。至于经济政策、措施出台,
张持坚
关键词:记者工作专家学者公信力学问宏观经济部门
“计划外新闻”采写的回味
2023年
记者采访一般会带着目标,但现实生活的丰富和复杂,有时会与记者的“有备而来”不相吻合,而那些突然“冒”出来的新情况反而激起了记者采访和写作的热情,于是“计划外”的新闻便产生了,并引起了积极反响。我的记者生涯中有过一些这样的经历,几十年过去了,仍深深烙在记忆中,很值得回味。
张持坚
关键词:记者生涯新闻回味
与专家学者打交道的学问
2008年
现在当记者已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跑财经口、跑宏观经济部门的记者。比如,央行公布升息或降息,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据上升或下降,股市大涨或大跌等等,跑口儿记者都要联系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发表看法,解析这些数据为什么“上”或者“下”。至于经济政策、措施出台,或对宏观经济走向作预测时,更是必须请经济学家发表看法。
张持坚
关键词:专家学者宏观经济部门学问经济政策经济走向
在对比中放飞思绪——新闻随笔三则
2011年
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
张持坚
关键词:随笔思绪法拉奇邓小平女记者
“请工人剪彩”:从新闻到现实
2010年
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竣工,照例要举行庆典仪式,也照例要请记者参加和报道。于是作为新华社记者的我去了,站在会场的一角。不经意间,听到了和台上“热情洋溢”的致词不和谐的“牢骚”:“怎么连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的话也没有”。我打量说话的人,从一身施工服看,是工地上的。不久,又一次类似的活动,又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到剪彩庆祝的时候,好像和我们建设工人无关似的。”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是巧合,还是别有“隐情”?
张持坚
关键词:建筑工人新华社记者新闻工程竣工庆典仪式
浦东新区当家人的外宣观
1996年
在踏访过上海及浦东的外国人眼里,今年56岁的上海市副市长兼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是一个“极富魅力的人”。外国人所折服赵启正的,不仅仅是他的直率、机敏和幽默的风度,更主要的是这些风度里面透出的一股实事求是的精神。 文如其人。赵启正所推崇的对外宣传,亦是立足于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执著、机智和生动,惟如此,我们的对外宣传才会有魅力,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战斗力。赵启正的这个“外宣观”,尽管至今未见他撰文表述,但笔者几年来在浦东采访和同他的接触中,耳濡目染,早已了然熟读了。 看到西方报纸一幅“筷子挟美国旗”的漫画,他立即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中国从来没有把一个国家当菜吃的习惯。恰恰相反,中国确实曾经被列强当作一道好菜瓜分过。 今年3月8日,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会场。江泽民同志的参加使代表们的讨论分外热烈。 轮到赵启正发言时,他出人意料地展开一幅漫画,讲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今年1月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世界,要不要惧怕中国?》的文章,文章从赵启正介绍浦东和中国经济发展谈起,提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不同预测,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论断:“……
张持坚谢金虎
关键词:儿童福利院投资环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