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才龙
- 作品数:40 被引量:141H指数:8
-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右美托咪定在脊柱后路手术中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脊柱后路手术中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后路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D组在麻醉诱导前开始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15 min后减量至0.2μg·kg-1·h-1,手术结束前15 min停药;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均为0.3μg·kg-1·min-1,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术毕所有患者均行PCIA。记录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前(T0)、术后4 h(T1)、术后12 h(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及皮肤机械痛阈值,T1、T2、T3、T4时点的VAS评分,术后首次PCIA按压时间,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追加曲马朵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丙泊酚的用量D组少于C组(P<0.05);T1、T2时与D组比较,C组患者皮肤机械痛阈值降低,血浆皮质醇浓度增高(P<0.05);T1时与D组比较,C组VAS评分增高(P<0.05);与D组比较,C组术后首次PCIA按压时间缩短,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增多、舒芬太尼用量增多、追加曲马朵的例数增多(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脊柱后路手术中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的痛觉过敏,减少麻醉药用量,可能与减少应激反应有关。
- 金鑫夏长所肖程程张才龙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INTRAFIX可吸收螺钉
- 关于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 2015年
- 目的研究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92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给予静脉止痛泵镇痛,分析两组患者术后2h、24h、36h、72h的VAS疼痛评分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观察组术后2h、24h、36h、72h的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2%,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应用效果显著,有着良好的安全性能,可有效控制不良反应率,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周峰潘飞张才龙
- 关键词:连续股神经阻滞膝关节置换术麻醉效果
- 肌腱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基因表达的变化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β1,TGF-β1)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体重4.0~4.5kg,将左前中趾屈趾深肌腱切断并采用标准Kessler缝合法修复作为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7、14、21、28及56d获取肌腱及腱鞘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取10只;同一动物的右前肢正常肌腱及腱鞘作为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位杂交结果示:实验组TGF—β1mRNA在术后1d开始上调,14~21d达高峰,56d保持较高水平;对照组存在TGF—β1mRNA的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各时间点TGF—β1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术后1d,TGF—β1蛋白信号的表达增加,14~21d达高峰,56d仍保持一定水平;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存在TGF—β1蛋白信号表达,但表达水平较低。结论正常无损伤的肌腱和腱鞘能产生TGF—β1,当肌腱损伤后,细胞因子被激活,增加的细胞因子主要由肌腱细胞与腱鞘细胞产生,与肌腱的内、外源性愈合机制是一致的。
- 夏长所洪光祥张才龙杨选影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肌腱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孙康田少奇杨旭张积华张才龙
- 本项目属于医疗卫生(骨外科学)领域。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髋关节具有特殊的破坏性,病程长、致残率高;据其病因主要分为激素性、酒精性及创伤性等三类。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激素应用的增多,...
- 关键词:
-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 膝关节单室置换的近期疗效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Oxford Ⅲ代假体行单室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室骨关节炎的适应证和近期疗效。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采用Oxford Ⅲ代假体行膝关节单室置换患者21例30膝,男9例12膝,女12例18膝;年龄46-76岁,平均(61.4±7.3)岁;体重68-89kg,平均(75.8±6.1)kg;身高1.57-1.75m,平均(1.65±0.06)m;体重指数(BMI)24.73-31.64kg/m^2,平均(27.92±2.12)kg/m^2。术前膝关节活动范围为122.1°±4.4°。比较手术前、后X线片,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手术前、后KSS临床及功能评分、WOMAC评分以及膝关节活动范围等计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0±12.9)min,平均住院时间(9.3±2.0)d。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血栓形成和活动半月板脱位等并发症。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个月。冠状位胫股外侧角由术前平均182.0°±4.3°减至术后177.0°±3.5°;KSS临床和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平均(44.0±3.7)分和(54.0±5.1)分增至术后(93.0±3.2)分和(92.0±2.4)分。WOMAC评分由术前平均(48.0±4.2)分减至术后(14.0±2.5)分。结论OxfordⅢ代假体行单室置换的近期疗效理想,是治疗膝关节内侧室骨关节炎的一个良好手术选择。
- 孙康田少奇张积华张才龙夏长所于腾波
- 关键词:膝关节假体和植入物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引流管夹闭时间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背景]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XA)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失血已获得临床认可,但TKA术后TXA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引流管夹闭时间的系统研究很少。[目的] 研究TKA术后TXA关节腔内注射不同引流管夹闭时间对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及并发症等的影响,以选择TKA术后TXA关节腔内注射夹闭引流管的最佳时间。[方法] 对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152例膝骨关节炎行首次单侧TKA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152例患者于缝合关节囊后均经注射器向关节腔内注射TXA注射液(50 ml,40 mg/ml)并夹闭引流管,释放止血带前绷带加压包扎膝关节。152例患者根据引流管的夹闭时间随机分为4组(夹闭1 h组、夹闭2 h组、夹闭3 h组、夹闭4 h组),各组38例。计算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统计术后输血、患肢皮下瘀斑、患肢膝关节肿胀及患肢肌间静脉血栓人数,评估术后6月患肢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在总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方面,夹闭3 h组、夹闭4 h组明显低于夹闭1 h组、夹闭2 h组,且夹闭2 h组明显低于夹闭1 h组;夹闭4 h组术后患肢皮下瘀斑、患肢膝关节肿胀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术后6月膝关节HSS评分,4组患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KA术后TXA关节腔内注射引流管夹闭3h是最佳选择。
- 潘飞张才龙黄辉杨选影夏长所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 自体髌腱与γ射线照射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前瞻性比较研究
- 2010年
- 目的前瞻性对比研究自体髌腱与经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稳定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0月,收治69例ACL腱部断裂患者。根据采用移植物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自体髌腱组(A组)36例,γ射线照射的同种异体髌腱组(B组)33例。A组:男30例,女6例;平均年龄30.1岁。运动伤28例,交通伤5例,其他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4个月。单纯ACL腱部断裂30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B组: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32.5岁。运动伤27例,交通伤4例,其他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5个月。单纯ACL腱部断裂27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标准关节镜技术完成ACL重建。通过术后一般情况、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与Tegner运动水平评分及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A组平均随访时间39.5个月,B组37.6个月。A组发生术中髌骨骨折1例、术后髌前痛2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A、B组住院时间分别为(15.6±2.4)d及(15.5±1.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为(89.5±10.5)min,较B组(59.5±8.5)min延长,但术后发热时间(4.7±1.6)d较B组(9.5±2.5)d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功能与运动水平评分有下降趋势;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A、B组健患侧差异分别为(2.4±0.6)mm及(5.5±3.6)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 田少奇张积华王妍孙康夏长所于腾波张才龙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Γ射线
- 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立(英文)被引量:4
- 2011年
- 背景:激素的应用已经成为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的首要原因。目的:拟应用马血清与皮质醇激素联合制备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模型,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激素联合马血清组静脉注射马血清10mL/kg,3周后再次注射马血清6mL/kg,再2周后注射甲强龙45mg/kg,1次/d,连续5d。激素组注射甲强龙45mg/kg,1次/d,连续5d。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激素给予前及激素注射后1,3,7和14d检测定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于激素注射后第2、4、8周行股骨头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和激素组大白兔血清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分别于激素注射后1d和3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RI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股骨头于激素注射后第4周出现坏死信号;激素组第8周出现坏死信号。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激素联合马血清组大白兔于激素注射第4周时股骨头出现骨小梁部分变细、断裂,空骨陷窝增加;第8周骨小梁稀疏、破碎,脂肪细胞增大,空骨陷窝明显增大。激素组病理坏死程度各时段均较激素联合马血清组轻。结果表明,激素联合马血清方法可成功制备股骨头坏死早期模型。
- 王远贺张才龙田少奇孙康王翠
-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新西兰大白兔血清三酰甘油病理学检测
- 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肌腱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了解兔屈趾肌腱Ⅱ区伤口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在不同时间和部位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7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体质量4.0~4.5kg,雌雄不拘。②实验干预及分组: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前中趾Ⅱ区屈趾深肌腱被完全切断并修复为实验组,分别于1,7,14,21,28,56d获取肌腱,每个时间点6只;另取6只兔,不损伤和修复屈趾肌腱做对照组。③实验评估: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差异。结果:①Western blot发现实验组切断修复后的肌腱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蛋白的上调,主要集中在腱鞘、腱外膜和沿肌腱切口处,在14d达到高峰至56d才明显降低;对照组只见极少的受体表达。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Western blot是一致的。结论:肌腱损伤修复后,肌腱和腱鞘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在术后14d达到高峰,56d开始降低,这种受体上调可能为屈指肌腱术后瘢痕形成的生物学调节提供新的途径。
- 张才龙夏长所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PCB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及近期疗效观察
- 2004年
- ①目的 评价带钢板椎间融合器 (PCB)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及其近期疗效。②方法 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前路减压后 ,选用相应规格的PCB材料置入减压椎间隙内 ,在非影像学监控下安全打入上下 2枚螺钉并于椎间融合器内行松质骨植骨。③结果 本组病例均无手术并发症 ,术后X线片显示PCB内置物位置、颈椎间盘高度及颈椎曲度均良好。随访最长 2 7个月 ,无螺钉退出、断钉、颈椎失稳及假关节现象。病人症状明显改善。④结论 PCB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固定 ,能即刻恢复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及颈椎间盘高度 ,方法简便 ,固定可靠 。
- 邹云雯叶发刚王志杰于腾波张才龙
- 关键词:PCB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融合术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