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洁
-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焦作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4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
- 2012年
-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原则。方法将本科4例SNL患儿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经淋巴结活检确诊,共同症状发热及淋巴结肿大,抗生素治疗无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HNL病因不确定,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确诊依靠淋巴结活检,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 张慧洁闫会丽
- 关键词: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 102例早产儿并发症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46例早产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102例,均为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本组早产儿并发症治愈85例,好转9例,死亡8例。结论对早产儿采用保暖、早喂奶、呼吸管理、避免窒息及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早诊断早治疗并发症,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 薛春明张慧洁宋文涛
- 关键词:并发症预后婴儿早产
- 输液架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架,上活动支管的顶部两侧壁上分别设置卡槽,卡槽呈倒立的“L”形,卡槽和挂钩板之间进行固定连接,挂钩板为呈水平放置的“L”形,挂钩板的右端抽插式连接平衡板,挂钩板和平衡板连接后整体呈“凹”字型,挂钩板...
- 张慧洁
- 文献传递
- 输液加压稳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加压稳定装置,输液加压袋的底部右端设置进气管,进气管的开端连接至输液加压袋内部的稳压盒上,稳压盒呈立方体形,侧端开设一个“凸”字型的槽,稳压盒内部分别设置飞轮、轴和弹簧,弹簧一端固定在“凸”字型的槽...
- 杨雪雯张慧洁
- 文献传递
- 25例早产儿十二指肠喂养的护理体会
- 2010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使用十二指肠喂养技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5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十二指肠喂养技术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做好喂养过程中的各项护理工作。结果 25例早产儿中,1例因肺出血死亡。24例克服了胃潴留、胃食管反流等情况,预防了与喂养有关的并发症,较快的达到理想的生长指标,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院内感染机会,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结论十二指肠喂养过程中的细致护理是早产儿经十二指肠喂养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保证。
- 郜爱青张慧洁
- 关键词:早产儿十二指肠喂养护理
- 鲁司特治疗70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13年
-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在过敏性紫癜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观察临床疗效、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71.4%(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过敏性紫癜疗效满意。
- 张慧洁闫会丽
- 关键词:孟鲁司特过敏性紫癜临床疗效
- 4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早期母乳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长发育、胃肠耐受及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NICU收治的47例VLBWI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母乳喂养;对照组给予配方乳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差异、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儿过渡到完全胃肠喂养天数、住院天数、对喂养耐受情况及并发症等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LBWI早期母乳喂养,可促进其生长发育,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喂养不耐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 张慧洁闫会丽
- 关键词: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
- 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口服布拉氏酵母菌,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满意。
- 张慧洁闫会丽
-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轮状病毒肠炎婴幼儿
- 输液加压袋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液加压袋,包括输液袋,设置在输液袋外围的加压袋,所述的加压袋的顶部设置封口布,所述的封口布的一端与加压袋进行固定连接,其余三端均通过拉链进行连接,加压袋的内部设置固定带,所述的固定带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加...
- 杨雪雯张慧洁
- 文献传递
- D-二聚体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儿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对37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其中死亡9例,存活28例;20例一般感染患儿为对照组。观察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入院时D-二聚体值,死亡组、存活组与一般感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入院治疗3d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治疗7d较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3dD-二聚体水平与入院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值的高低与DIC严重程度密切相关,D-二聚体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DIC病情发展及疗效评价的指标。
- 薛春明张慧洁郜爱青
- 关键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