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术后
  • 8篇镇痛
  • 8篇疼痛
  • 4篇硬膜
  • 4篇硬膜外
  • 4篇神经刺激
  • 4篇神经阻滞
  • 4篇术后镇痛
  • 4篇中枢性
  • 3篇硬膜外镇痛
  • 3篇神经刺激仪
  • 3篇神经痛
  • 3篇手术
  • 3篇中枢性疼痛
  • 3篇外周神经
  • 3篇经痛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3篇刺激仪
  • 2篇带状疱疹

机构

  • 18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23篇张小洺
  • 18篇姚尚龙
  • 4篇徐清榜
  • 3篇谢永刚
  • 2篇李芸
  • 2篇吴志林
  • 2篇章沿锋
  • 1篇付笑飞
  • 1篇刘堂华
  • 1篇魏欣
  • 1篇薛飞
  • 1篇舒化青
  • 1篇冯涛
  • 1篇孙宇
  • 1篇杨东
  • 1篇张阳
  • 1篇周全军
  • 1篇褚淑娟
  • 1篇王玉珍
  • 1篇黄梦玉

传媒

  • 5篇临床麻醉学杂...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国际麻醉学与...
  • 2篇中国疼痛医学...
  • 2篇华中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华西医学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实用疼痛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A组)和0.75%(B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吴志林张小洺姚尚龙
关键词:坐骨神经罗哌卡因神经刺激仪
核苷酸和P2Y2受体与伤害性感受的研究进展
2007年
P2受体为以ATP、UTP及其类似物激活的受体,分为促离子型P2X受体和促代谢型P2Y受体两大类,其各自又分为许多亚型。许多证据显示,P2Y,特别是P2Y2受体,在痛觉信息调节和痛觉过敏中起着重要作用。ATP和UTP作为P2Y2受体的天然激动剂,是伤害性感受和痛觉过敏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介质。P2Y2受体参与疼痛的调节可能与辣椒素受体有关。膜片钳分析小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证明了是P2Y2而非P2Y1受体在ATP诱发的TRPV1介导的热痛过敏反应中起作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也显示大鼠腰段脊髓背根神经节中TRPV1mRNA与P2Y2mRNA共同表达。这些证据证明了促代谢型P2Y,受体介导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核苷酸对VR1的增敏效应及参与伤害性感受的调节。
李芸姚尚龙张小洺
关键词:P2Y2受体ATPUTP伤害性感受
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慢性中枢性疼痛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外周电刺激抑制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不插入不锈钢针组(A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而不行外周电刺激(PES)组(B组)、在相应穴位插入不锈钢针行PES组(C组),每组8只,另选取正常大鼠8只作为对照组(D组)。通过机械性痛敏压力阈值(PWPT)和热痛敏潜伏期(PWL)对其伤害性刺激的痛觉过敏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其自发痛行为现象(包括自噬、搔抓等),然后,经后肢和背部标准穴位插入不锈钢针对中枢性疼痛大鼠行PES,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脊髓背角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其他两组相比,C组大鼠中枢性疼痛得以缓解,PWPT及PWL显著增高(P<0.01),且NR-1表达显著降低(P<0.01),3组大鼠脊髓背角NR-1表达比正常大鼠明显增多(P<0.01)。结论外周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具有抑制作用。
谢永刚张小洺姚尚龙
关键词: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应用帕瑞昔布对术后镇痛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应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LC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术前30~45min静注帕瑞昔布40mg,B组手术结束关腹时静注帕瑞昔布40mg,C组麻醉诱导时静注曲马多100mg。记录患者术后安静时疼痛VAS评分,并观察恢复情况。结果 A组清醒后即刻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B、C两组(P<0.05)。A、B组排气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B组下床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进食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A、B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C组(P<0.05)。结论术前应用帕瑞昔布40mg对LC未显示出超前镇痛作用,术后应用帕瑞昔布与曲马多超前应用镇痛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减少。
黄梦玉张小洺姚尚龙
关键词:帕瑞昔布超前镇痛术后疼痛
大鼠三种鞘内置管术的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10年
鞘内置管术为鞘内连续给药和收集脑脊液提供了便利,且便于行为学的观察,在动物实验中应用广泛。1976年Yaksh等报道了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但该方法存在术后死亡率和瘫痪率高等弊端;此后相继出现了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均具有置管位置准确和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也存在缺点,如经胸段鞘内置管术操作复杂。本研究拟比较大鼠经寰枕膜鞘内置管术、经胸段鞘内置管术和经腰段鞘内置管术的效果,为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章沿锋张小洺姚尚龙
关键词:置管术鞘内术后死亡率连续给药动物实验
医用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被引量:24
2012年
臭氧在医学中应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疼痛治疗中由于其操作简单、安全性大、创伤较小、费用相对低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软组织疼痛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本文就臭氧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徐清榜张小洺张建强
关键词:软组织疼痛医用臭氧神经病理性疼痛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药代动力学被引量:16
2006年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的成年患者16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8):0.5%罗哌卡因组(A组)和0.75%罗哌卡因组(B组)。均以神经刺激仪定位,刺激频率为2 Hz,起始电流设为1 mA。先行腰大肌间隙腰丛阻滞,以各脊椎棘突连线为正中线,与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相交,向术侧旁开4.5-5 cm,即为穿刺点。引出股四头肌收缩并带动膝盖颤动,逐渐减小电流至0.4mA以下,仍可见肌肉收缩时,即由助手固定穿刺针。然后以经典的Labat径路行坐骨神经阻滞,成功引出足背伸或跖屈后,由另外的助手两点同时注药,A组和B组分别给予0.5%和0.75%罗哌卡因腰丛20 ml和坐骨神经10ml。分别于给药前即刻和给药后5、15、20、30、45、60、90、120、180 min采桡动脉血,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罗哌卡因浓度,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3p97)统计处理。结果A组和B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4±0.3)mg/L和(2.7±0.9)mg/L;AUC分别为(3.88±0.28)mg·L-1·h-1和(7.13±0.65)mg·L-1·h-1;t1/2α分别为(0.44±0.19)h和(0.60±0.34)h;t1/2β分别为(3.4±0.4)h和(2.4±0.5)h。B组Cmax高于A组,其中B组2例Cmax分别为3.57、3.52 mg/L,接近局麻药中毒的血浆浓度。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血浆罗哌卡因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采用0.5%罗哌卡因30 ml更安全。
舒化青张小洺姚尚龙杨东张阳
关键词:酰胺类药代动力学神经传导阻滞腰骶丛坐骨神经
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实验模型和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06年
Central pain(CP)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challenges the health care community.A number of pain syndromes associated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re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lesion,neurological structure damage and secondary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The treatment of these patients will remain the same as for any other type of pain if one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mechanisms according to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谢永刚张小洺姚尚龙
关键词:中枢性疼痛脊髓损伤INJURY神经结构疼痛综合征SCI
硬膜外阻滞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联合硬膜外阻滞及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两种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治疗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PHN患者96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硬膜外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和氨酚羟考酮。B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7、15、30d,共6次,对A组和B组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进行评价,并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需要执行补救措施的病例数。结果:两组治疗后1、3、7、15、30dVAS评分及威斯康星简要疼痛目录评分,组间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前后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而递减,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除1例患者导管脱出外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B组药物的副作用与A组相比,不良反应种类多且明显。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PHN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硬膜外阻滞联合加巴喷丁及氨酚羟考酮治疗效果更佳,尤其是早期使用,能迅速减轻疼痛。
徐清榜张小洺刘堂华
关键词:硬膜外阻滞加巴喷丁氨酚羟考酮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转录因子的变化被引量:10
2017年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由潜伏在感觉神经元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临床表现为按单侧神经节段分布的局部皮肤区域出现疱疹或伴疼痛。目前关于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机制尚不明确。
徐清榜姚尚龙郑小岚张小洺
关键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TH17细胞转录因子外周血感觉神经元ZOSTER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