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国平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口腔鳞癌预后及复发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预后及复发的临床病理影响因素。方法口腔鳞癌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3年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预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除了年龄因素(χ2=2.30,P>0.05)和病灶位置(χ2=1.22,P>0.05)因素之外,病理分级结果 (χ2=6.68,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χ2=12.21,P<0.05)等因素均是影响口腔鳞癌治疗预后的因素。结论低分化、术前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癌患者具有较差的治疗预后,在治疗计划的拟定过程中需加强治疗。
- 居国平侯德强董煜周晨
- 关键词:口腔鳞癌影响因素治疗预后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口腔黏膜浅层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14年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heterogeneous acellular dermal matrix,H-ADM)与其他生物材料相比,以细胞支架的形式移植到受区部位,引导细胞生长和血管化,起到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且无明显的机体排斥反应,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本研究选取我院31例口腔肿瘤患者,实施H-ADM修复术后较大范围组织缺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居国平侯德强赵健
- 关键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口腔黏膜缺损口腔肿瘤
- 游离前臂皮瓣联合H-ADM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前臂游离皮瓣联合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H-ADM)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口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游离前臂皮瓣修复术后组织缺损,观察组采用游离前臂皮瓣联合H-ADM修复术后组织缺损。比较两组术后皮瓣存活率、语音功能、吞咽功能及术后供区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66.67%;观察组语音功能、吞咽功能以及供区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游离前臂皮瓣联合H-ADM修复口腔肿瘤术后组织缺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可恢复和改善患者的外形和生理功能,保持口腔和舌的基本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居国平董煜高凤山刘阿贵赵健
- 关键词:前臂皮瓣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口腔肿瘤
- 口腔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参数预后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和白球比(A/G)在原发性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01-2015-12-31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6例OSCC患者术前外周血血小板、血红蛋白、白蛋白及白球比数值,结合临床生存资料,通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Cox回归分析验证其预后评估价值,筛选出具有独立预后评估价值的参数。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血小板组(≥112×109 L-1)、高血红蛋白组(≥130g/L)、高白蛋白组(≥43.9g/L)、高白球比组(≥1.6)分别比各自的低表达组具有更好的总体生存率(P值分别为0.0111、0.0099、0.0397和0.011)及无病生存率(P值分别为0.0168、0.0072、0.0105和0.0042)。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血小板(HR=2.584,95%CI为1.22~5.475,P=0.013)、血红蛋白(HR=2.725,95%CI为1.433~5.183,P=0.002)、白球比(HR=2.398,95%CI为1.195~4.811,P=0.014)是具备独立预后评估能力的参数。结论本研究表明术前外周血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球比是76例O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参数,可能成为临床用于OSCC预后评估的新标志物,此结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验证。
- 周晨魏子程居国平董煜
- 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血红蛋白
- 颈动脉体瘤2例临床分析
- 2005年
- 居国平
-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肿瘤术中快速分泌功能肾上腺
- 口底多间隙感染致纵隔脓胸一例被引量:2
- 2016年
- 口底多间隙感染又称口底蜂窝织炎,是口腔颌面部最严重的感染之一.当感染未得到及时控制时,则形成急性下行性纵隔脓肿,严重危及患者生命[1-2].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1例因口底多间隙感染导致纵隔感染及左侧脓胸的患者,报道如下.
- 魏子程董煜居国平
- 关键词:口底多间隙感染纵隔脓肿脓胸口底蜂窝织炎纵隔感染下行性
- 应用前臂皮瓣修复半舌或口腔软组织缺损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回顾6年内在舌癌根治或口腔黏膜癌扩大切除后,应用吻合血管的前臂桡侧皮瓣进行半舌再造或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2例舌癌和10例口腔黏膜癌患者在根治术中应用前臂桡侧皮瓣行一期半舌再造或软组织缺损修复,在皮瓣设计、制备、供区血管选择和血管吻接等方面加以灵活运用。结果22例患者中术后21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1例因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失败。随访1~6年,再造舌外形基本满意,运动灵活,语音较清晰,感觉于术后3—6个月逐渐恢复,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区无臃肿,咀嚼和吞咽功能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前臂桡侧皮瓣是修复舌癌或口腔黏膜癌根治术后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材料,可较好的满足缺损区的修复要求。
- 高凤山居国平刘阿贵单丽英董继英李虎高扬董煜赵健
- 关键词:前臂皮瓣舌癌口腔黏膜癌
-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刘阿贵赵健居国平余洪强
-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腮腺部分切除术面神经损伤肿瘤患者肿瘤切除术面神经解剖
- 160例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舌下腺囊肿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160例舌下腺囊肿均采取手术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经1月。6年以上随访口内进路完整摘除舌下腺及囊肿,颌下+口内进路均无复发,10例单纯囊肿摘除复发6例,5例襞形缝合术均复发。结论 通过口内手术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的关键,创伤小,少复发,适用于各型舌下腺囊肿。
- 居国平单莉英刘阿贵
-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手术治疗口内进路囊肿摘除缝合术
-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与全切术治疗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比较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与全切术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32例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功能性切除术,2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观察手术伤口愈合情况、术后涎瘘发生率、术后1周面瘫率、术后两年内肿瘤复发率。结果手术伤口均为甲级愈合,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涎瘘、面瘫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2年,行肿瘤功能性切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6.25%(2/32),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者的复发率为7.14%(2/28),两组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功能性切除术在不增加肿瘤术后复发率基础上,保留了腮腺分泌唾液的功能,减少了术后面部味觉性出汗综合征的发生,不会造成大块切除后的面部畸形。
- 丁再颖居国平
- 关键词:腮腺良性肿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