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焕波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下腔静脉滤器间孔输入导管治疗肺栓塞11例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下腔静脉滤器(IVCF)间孔输入导管治疗肺栓塞(PE)的方法。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对11例PE患者先行IVCF置入,然后经滤器间孔输送导管进入肺动脉,经导管溶栓、碎栓、取栓等综合治疗,随访3~20个月,观察疗效。结果11例患者症状均即时改善,随访期间无PE加重及再次PE发生。结论对于急性PE患者,首先置入IVCF,然后经滤器间孔进行导管操作,方法安全且疗效肯定。
- 黄兆栋魏杰梅李明军李俊戚春厚宗焕波高洪飞李善凯
- 关键词: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腔内治疗
- 肺动静脉畸形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复发类型分析与再治疗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肺动静脉畸形弹簧圈栓塞治疗后复发类型及再次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1例肺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肺动静脉畸形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类型主要包括已栓塞供血血管的再通、邻近肺动脉侧支血管形成肺动脉-肺动脉的再灌注及栓塞不全(复杂的肺动静脉畸形,漏栓或微小供血血管生长增粗)。结果 21例患者共79个肺动静脉畸形,其中9例14个肺动静脉畸形复发后再次经导管栓塞治疗。9个复发的肺动静脉畸形为已栓塞供血血管的再通,4个为邻近肺动脉侧支血管形成肺动脉-肺动脉的再灌注,1个为栓塞不全。血管构筑、弹簧圈数目及供血血管的直径与栓塞术后复发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弹簧圈与瘘口距离与两者复发有关。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成功栓塞肺动静脉畸形后最常见的复发类型为已栓塞供血血管的再通,其次为肺动脉-肺动脉的再灌注,均可以经导管再次栓塞治疗。
- 戚春厚宗焕波李俊张垒李明军黄兆栋高洪飞李善凯
- 关键词:肺动静脉畸形栓塞复发
-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处理、原因、预防。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接受介入诊疗的280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00例中,介入手术中出现并发症及不良事件14例,占0.5%。结论:介入治疗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的出现,与术者的临床经验、手法技巧及部分器械的质量有关。术者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技术及手法技巧,即可避免手术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出现。
- 李明军黄兆栋李俊宗焕波杨治国
- 关键词:血管介入并发症
- 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三维旋转血管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3mm)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利用平板DSA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再行3DRA检查,并利用其工作站行三维重建,分析其二维(2D)与3DRA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差异,并分析3DRA对微小动脉瘤的最佳显示角度,制订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结果平板DSA常规全脑血管造影检出颅内动脉瘤69例,微小动脉瘤1例;利用其3DRA检出动脉瘤82例,微小动脉瘤14例。13例3DRA显示而2D未显示的颅内动脉瘤均为微小动脉瘤,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方面(93.18%对7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00,P<0.05)。14例微小动脉瘤中,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3DRA显著提高了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和栓塞治疗的有力工具。
- 戚春厚赵庆花李明军李俊黄兆栋宗焕波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 椎体压缩性骨折微创治疗的临床探讨
- 2009年
- 目的探讨椎体压缩性骨折微创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43例102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筛选出66个靶椎体,采用经皮椎体穿刺注入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治疗。结果43例患者中,37例患者术后症状当即减轻,1 d后下床活动良好,6例患者5 d后能拄拐站立。结论应用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微创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确切。
- 李明军张英华黄兆栋宗焕波李俊牛庆海
-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