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颖
- 作品数:31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文化复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脱贫探讨——以山西省绛县尧寓村为例
- 2020年
- 山西绛县尧寓村整合文化资源,寻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尧的传说"、省级非遗"尧的祭祀"和"尧王故里"、市级非遗"尧香茶制作技艺"等多层次保护体系的支持,以土地观、祖先观、中国观、和合观等传统认知为脱贫攻坚的保障和依托,有效协调着村落人际秩序、人地关系和生产空间的运作。对口单位负责、第一书记帮扶、重整村落空间、区域联动等措施内外结合,推动尧寓村2019年底实现脱贫。尧寓村的案例预示着传统文化复兴与脱贫攻坚可以重新调整人与土地的关系。
- 宋颖
- 关键词:传统村落脱贫尧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纪录片的文化传承理念探析——以《中国年俗》为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民俗纪录片《中国年俗》整合了散落在中国大地上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春节习俗事象,将其以时间为经,以主题为纬,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编织起来,使得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得以完美的呈现在电视受众的面前,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与眷恋。本文分析了《中国年俗》表达文化传承理念的三部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撰写风格和特点,探讨了解说词在引用俗语及民俗阐释的过程中如何准确有效的陈述民俗事象并表达电视作品的主题。
- 宋颖
- 关键词:民俗纪录片年俗解说词文化传承
- 向内的找寻与向外的眼光——评周星著《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
- 2012年
- 民俗沉淀着生活的细节。正如作者在自序当中提到的,"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这两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关于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学问,……试图透过生活事象的细枝末节去探索文化的深层意蕴。"作为学术转向与知识构成的两个重要部分,文化人类学对"异域"的好奇与探索形成了作者独到且开阔的学术视角,而民俗学对"故乡"的眷恋与回忆则承载着作者缜密又深厚的田野经历,它们是作者诸多学术思考的源泉,也是学术反省与发现的沃土。
- 宋颖
- 关键词:民俗研究民俗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国民俗学学术视角日本民俗学
- 非遗展馆数字化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路探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非遗展馆日益成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文化机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文化遗产的记录建档、展览展示、社会服务等多维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成为赋能文化产品与服务改革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展馆中的广泛应用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了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的发展。“数字化”逐渐从展览的工具成为展览的素材乃至主题。非遗展馆通过加强数字媒介的内容设计,以传承人及制作技艺为核心,实现信息传递的全面化、细节化、层级化,借助展示动线设计方式促使数字化展示与传统展示相融合,实现主题和信息传播,展现传统的创造和创新,有效融入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
- 宋颖宋颖
-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文化遗产
- 民俗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以斯库科拉夫特的“吉希-高森”个案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全球经济的增长使得地方性原生的文化形式得到扩展,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边界。民俗——从面对面的事件进入印刷及其他传播媒介,乃是"去语境化"的运作。但是事实上,每一次去语境化,同时都是再语境化及再次使其文体化的过程。无疑,这种分析策略对于思考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化展演、文化观光等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提供的对于具体文本的个案分析,可看做是对基于"民俗"、"语境"、"表演"等概念的过程学说的详细阐述。
- 理查德.鲍曼宋颖
- 关键词:民俗国家化
- “花儿”——活着的《诗经》
- 2018年
- “花儿”,产生并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是当地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汉族、土族、藏族、裕固族等喜闻乐见的民歌。在西北,人们至今还说,“饭一天不吃可以,歌一天不唱不行”。美好的“花儿”是他们生活的灵魂、智慧的结晶,传承着世代以来人们对于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 宋颖
- 关键词:《诗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
- 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被引量:12
- 2017年
- 以往对于节日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时间上把节日作为一个独特节点的风俗,在空间视角上使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描述文化活动的存在现状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理论探讨后续乏力。因此,针对"文化空间"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节日空间"的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生成机制及文化意义,重新讨论了"文化空间""民间"等说法及其与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日的六种空间机制和生成原理,旨在探讨节日发生的根源,这其实是在关注节日作为社会活动的空间化表达及"每一次呈现"的表述意义,强调"这一空间"的理论价值。节日空间的研究是重要的学术问题,对于节日空间的深入理解将推进节日研究。
- 宋颖
-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表述
- 民俗传统在新技术语境中的转化与创新被引量:1
- 2024年
- 新时代技术飞跃创造出新语境中对于传统文化重新表述和阐释的可能性,推动着包括民俗在内的文化传统在当代发生转化和创新。口头文本与书写文献在影像表达中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从叙事传统的口头、书写、印刷、数字化等多种表现形态上可以看出,以往单向的、线性的、不可逆的传承和传播,已经转变成为多主体的、交互式的、时空叠加的、场景化的交流和共享。民俗传统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倾向中逐渐出现了商品化倾向,脱离了旧有意义,逐渐转向对社会中新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满足以及对于形式的观看、审美及消费。
- 宋颖
- 关键词:民俗语境
-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国家立场的媒体对春节习俗加以择取,使之成为国家名义下实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共享共有的材料。这种民俗国家化过程中的建构和转化:一是从祭祖到祭神完成了血缘、亲缘、地缘等多重关系的融合和想象;二是从团圆到团结主题的转化,完成了家国同构;三是基于画面效果和收视率的考虑,民俗作为生活细节的审美内涵得以突出。正是这些新的表现,使春节成为了民众在民族与国家的名义下进行的文化实践。
- 宋颖
- 关键词:民俗国家化春节文化实践
- 端午节:驱疫逐病的好日子
- 2022年
- 端午节,是指“五月五日”,还是“午月午日”,向来众说纷纭。关于“端午”这一名称的由来,有的认为“端午”更古,有的则认为“端五”更早。像“重午”“重五”“端阳”“天中”“夏节”等,都指端午节。上古时期以干支纪年、纪日,因此,很多节气并没有硬性规定在某月之某日,而是按照干支的序次来确定。人们观测到,天上的北斗星(玉衡)“指午夏至”。这里的“午”,形成了具有文化意义的特定时空。天、地、人之间在这一特定时刻,相互发生着特定的关联。在《礼记·月令》里有“是日至,阴阳争,死生分”的说法。可以看出,这种关联,逐渐沉淀在文化认知中,形成了端午节早期的“恶日观”,并长期流传着避恶祛病的民俗。
- 宋颖
- 关键词:端午节干支纪年文化认知北斗星上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