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4篇育种
  • 4篇基因
  • 2篇冬麦
  • 2篇冬麦区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小麦品种
  • 2篇麦区
  • 2篇抗锈
  • 2篇抗锈基因
  • 2篇TAL基因
  • 1篇单倍体
  • 1篇冬小麦品种
  • 1篇新基因
  • 1篇性状
  • 1篇选育
  • 1篇引种
  • 1篇引种试种

机构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作者

  • 11篇孙芳华
  • 7篇陈新民
  • 5篇庞家智
  • 4篇刘俊秀
  • 4篇李学渊
  • 3篇曾启明
  • 3篇周桂英
  • 2篇刘俊秀
  • 2篇曾浙荣
  • 2篇崔淑兰
  • 2篇杨之刚
  • 2篇孟凡华
  • 2篇孙荣锦
  • 2篇周俊芳
  • 2篇辛志勇
  • 1篇崔淑兰
  • 1篇吴立人
  • 1篇王光瑞
  • 1篇范家骅
  • 1篇黎建华

传媒

  • 5篇作物学报
  • 2篇作物杂志
  • 1篇北京农业科学
  • 1篇山西小麦通讯

年份

  • 1篇2004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八五”期间冬小麦品种选育的进展与体会被引量:1
1995年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冬小麦大面积育种组'八五'期间承担'高产多抗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专题中,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大面积育种研究任务,经过几年攻关努力,取得了较好进展。 1 品种选育的基础及目标 1.1 选育基础:冬小麦大面积育种组自'六五'国家科委组织科技攻关以来。
刘俊秀李学渊陈新民孙芳华周骏芳崔淑兰孟凡华庄巧生
关键词:小麦品种选育育种目标
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品种产量性状分析与探讨被引量:16
1992年
对北方冬麦区1983~1988年高肥区域试验的8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北片参试品种的增产因素主要是穗粒重,其次是亩穗数;黄淮南片参试品种的穗粒重与亩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几乎相等,亩穗数稍大于穗粒重。鉴于直线相关是有一定范围的,结合各片的生态条件及育种实践,认为培育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应该是限定株高在一定范围内,力争每亩穗数与每穗粒重相协调,穗粒重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增加穗粒数是提高产量的突破口。北部冬麦区在保证足够亩穗数(45万左右)的基础上,选育穗分化速度快的大穗、多花类型品种增加穗粒数,提高穗粒重。而矮杆、抗倒类型品种也可以继续提高亩穗数到50万穗左右,以亩穗数夺高产;黄淮南片在现有亩穗数(40万左右)的基础上培育大穗型品种,增加穗粒数,提高穗粒重,黄淮北片两种途径均可采用。
孙芳华曾启明范家骅
关键词:小麦产量性状通径分析
小麦对白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tritici)的抗性特点和遗传评价被引量:2
1995年
由小麦白粉病菌 (Erysiphe graminis tritici) 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我国各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栽培水平的提高,矮杆品种的推广,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也日趋严重。推广高度抗病的新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由于新的致病类群的不断出现,常使一些原来抗病的品种经过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以后,便开始丧失抗性而感病,抗白粉病基因 Pm8 在我国由抗病变成为感病就是一个实例。因此,育种工作必须经常不断地使用新的抗病基因来对付病原菌新致病类群的挑战。
庞家智刘俊秀孙芳华曾浙荣周桂英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抗病育种
北部冬麦区建国以来冬小麦品种收获指数的演变被引量:6
1992年
早在1924年Engledow和Wadhan就提出收获指数可能是反映产量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直至70年代初在有关收获指数的大量文献报道后,这个问题才引起了育种者的进一步重视.许多研究者(Syme,1970;Singh,1971:Fischer等,1976;
陈新民庞家智李学渊刘俊秀孙芳华
关键词:冬小麦育种小麦
利用Tal基因创造小麦育种基础材料被引量:3
1990年
据1986年统计,我国小麦亩产已从建国初期的50公斤增加到203公斤,并出现一些稳产400公斤的地块,小麦总产居世界首位。但这些年来大部分高产麦田一直徘徊在这个产量水平上,未出现更大的飞跃。究其原因,除了育种方法和育种理论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外,更重要的是育种基础材料贫乏。 国内外种质资源虽多,但又具不同的缺点,用起来不很得心应手,仅有少量优良亲本供各家利用,严重影响育种水平的提高。我们分析1983~1987年参加北方冬麦区高肥区域试验的79个品种。
孙芳华曾启明陈新民
关键词:小麦育种TAL基因育种材料
利用小麦Tal基因进行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群体改良的研究被引量:8
1994年
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开展小麦株粒重、株穗数和株高三个性状的轮回选择,研究群体改良的效果.经四轮选择看出:(1)株粒重增加8.25g,平均每轮增加2.06g;株穗数增加5.25个,平均每轮增加1.31个;株高降低8.82cm,平均每轮降低2.21cm.三个性状的论间差异显著.(2)随轮选次数的递增,群体平均值朝着附合育种目标方向发展.(3)从C_0到C_4株粒重高于25g、株穗数20个以上,株高在95Cm以下的优株逐轮增多.作者认为:组群亲本类型相似但在目标性状上有所差异时,采用混合选择法进行群体改良的效果仍很明显;从育种角度出发.按目标性状进行综合选择比单个性状选择更切合实用.
孙芳华陈新民曾启明
关键词:小麦TAL基因
冬小麦抗锈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新基因的发现
庞家智孙荣锦辛志勇杨之刚周桂英孙芳华刘俊秀崔淑兰周俊芳陈新民李学渊吴立人
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是中国也是世界小麦主要病害,发掘新抗源、并将其应用于抗锈育种,是中国小麦育种和小麦生产的主要目标。通过遗传分析,对抗锈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并区分抗源异同,可以为抗锈育种、基因布局和病原小种监测提供依据。...
关键词:
关键词:冬小麦抗锈基因基因定位染色体
苏引6号冬小麦的引种试种与应用前景
1997年
苏引6号冬小麦的引种试种与应用前景杜振华,孙芳华,张文祥,郭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及品种抗寒性与栽培技术的提高,我国冬小麦的种植界限已大大向北推移。这将是我国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总产的一项重要技...
杜振华孙芳华张文祥郭丽
关键词:冬小麦引种
冬小麦抗锈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新基因发现
庞家智孙荣锦辛志勇杨之刚周桂英孙芳华刘俊秀崔淑兰周俊芳陈新民孟凡华李学渊
该成果通过染色体分析进行抗锈基因定位并区分抗源异同,可为抗锈育种、基因布局和病原小种检测提供依据。1982年首次在国内开展抗锈病基因分析工作,发现丰抗13号的2A染色体上具有抗条锈病基因YR1,2B染色体上具有国际上未发...
关键词:
关键词:染色体抗锈基因冬小麦
不同小麦组合与玉米杂交产生单倍体的差异被引量:23
1996年
实验采用3种类型、15个小麦F_1组合与玉米杂交种中单120进行杂交,研究不同小麦基因型单倍体产生的差异。结果:胚产生率六倍体太谷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5个组合在17.4%~28.5%间(平均23.8%),六倍体普通小麦6个单交组合在6.3%~10.8%间(平均8.1%),四倍体硬粒小麦4个单交组合在4.4%~11.0%间(平均8.2%)。统计分析表明:3种小麦类型内各组合之间胚产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是,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F_1分别与普通小麦单交F_1和硬粒小麦单交F_1间有显著差异,而后两种类型间无显著差异。胚培养植株产生率3种类型分别为73.3%、61.9%、23.5%。讨论了该方法产生双单倍体的实用性。
陈新民赖桂贤陈孝周俊芳刘俊秀孙芳华
关键词:小麦玉米远缘杂交单倍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