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万军
- 作品数:22 被引量:72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循环农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以循环经济思想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各个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改进依赖以资源消耗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循环经济思想提出改变传统的以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目标的技术创新,建立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等多元化目标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 龙天炜姚万军
- 关键词: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农业
- 我国是否迎来了二元经济的拐点?
- 2011年
- 2000年来的"民工荒"和2009年出现的"返乡潮"现象引起了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是否通过了刘易斯拐点的激烈争论。本文从农业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农业内的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农业存在较大的二元结构差异。本文根据农业的六个行业和东中西三个区域的测算,得出了散养猪、牛、羊和奶牛等畜牧品种还没有通过二元经济的第一个拐点,仍然存在剩余劳动力;主粮和杂粮生产通过了二元经济的"短缺点",但是距"商业化点"拐点尚远;而经济作物生产已经通过了二元经济的"商业化"拐点。从不同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种植业生产已经通过或者接近二元经济的"商业化"拐点,但是中部和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距"商业化点"尚有距离。
- 南开大学产业经济课题组姚万军
- 关键词:农业
- 农资流通成本构成及其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基于山东省德州市化肥流通企业的调研经验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200多家农资流通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农资价格上涨速度超过了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导致农民利润空间缩窄。而中间流通企业仍然维持在盈亏平衡状态,并没有在化肥价格上涨中获得超额的利润。同时,流通企业流通成本费用较高,流通体系不健全、效率低下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调整农业、能源和农资3方面的关系,稳定农资价格和构建以连锁农资超市为代表的现代农资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 姚万军杨文璐毛鸿
-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
-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就业冲击效应——基于OECD国家数据的实证检验被引量:12
- 2020年
-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外生性变化,对劳动力就业会产生政策冲击。OECD国家的经验显示,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失业率的冲击效应为0.6~0.7个百分点。其中,对青年和老年劳动力的冲击效应尤为显著,分别为1.3~2.2和0.4~1.2个百分点。此外,冲击效应在性别间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本文认为在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时,不仅要关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失业率的长期影响,更应该重视其短期冲击效应;不仅要关注对青年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还应该重视对老年劳动力就业的冲击。特别是处在新旧法定退休年龄交替阶段的老年劳动力,其就业和生活状况尤需关注。
- 曾霞姚万军
- 关键词:延迟退休年龄失业率倍差法
- 我国应否将主粮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基于一般均衡框架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主粮转基因技术产业化选择的前提和基础是粮食供求短缺程度。基于一般均衡的经济学框架分析我国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趋势可得出以下结论:(1)人均食品消费量、动物性食品消费占比与收入水平间呈倒U关系;(2)在结论(1)和人口总量增长的作用下,我国粮食需求压力集中在今后16年,2030年后自然缓解;(3)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和制度创新能够保证粮食供给,满足未来粮食需求的增长;(4)净进口将因主粮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而上升;(5)我国没有推进主粮转基因技术产业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建议在今后16年,我国应守住耕地红线、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提高粮食利用效率、节约粮食消费,实现粮食供求关系平稳过渡。
- 姚万军吴晗
-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
- 2019年以来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其特点—基于开放一般均衡框架的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已有文献认为中美贸易摩擦、非洲猪瘟疫情、猪周期和环保政策四大因素是造成2019年3月以来猪肉价格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重回市场机制的逻辑起点,基于开放一般均衡框架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了猪肉价格的变动原因。结果表明: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下降导致猪肉消费需求持续下降是影响近年来猪肉市场供需关系的先导原因,拓展了猪肉消费需求量是刚性制约的一般性认识;第二,在猪周期的作用下生猪生产能力不断下降;第三,环保政策降低了禁养区域的生猪生产能力;第四,非洲猪瘟降低了非禁养区域的生产能力;第五,猪周期、环保政策和非洲猪瘟共同作用下,生猪生产供给能力的短期内降幅超过猪肉需求降幅,最终引发了2019年3月以来猪肉价格的上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宏观经济环境导致的居民收入增长乏力会降低猪肉需求量,而生猪饲养能力恢复会增加猪肉供给,猪肉供需缺口将会迅速收窄。未来一段时期内,猪肉价格将会在小幅震荡中逐步恢复到一个新的合理水平。
- 姚万军于嘉曦
- 关键词:中美贸易战非洲猪瘟环保政策
- 经济增长与粮食需求: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3
- 2016年
- 粮食与其他非生理性消费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粮食消费过量后再扩大消费不仅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正效用,反而会给消费者带来患病风险,增加消费者的痛苦。经济增长与人均粮食需求的倒"U"关系则表明粮食需求的刚性并非"铁板一块",在一定经济水平上其刚性会软化。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会给粮食供求关系带来颠覆性的冲击,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总体形势谨慎乐观。在粮食产量增产受阻的情况下,适当引导和调控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是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一个有效手段。
- 姚万军
- 关键词:经济增长
- 产业链视角下猪肉价格波动的成因与机制——基于锦州市生猪产业调研数据分析
- 2013年
-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生猪养殖地和消费地间的空间距离被不断拉大,生猪流通环节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利用调研数据,分析了猪肉产业链不同环节对猪肉价格波动的作用。研究表明:(1)猪肉产业链上的中间环节不是造成价格波动的源头,也没有对价格起到平抑作用;(2)生猪产业链整体收益水平较低,并未在猪肉价格涨跌中获得超额利润;(3)产业链的低收益导致了市场对猪肉价格波动的过度反应并迅速向上下游传递,与生猪市场的蛛网规律相结合,加剧了生猪供给量和价格的波动。本文建议:第一,进一步促进价格信息收集和传递;第二,大力促进生猪养殖规模化;第三,扩大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第四,提高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和整合能力。
- 姚万军袁嘉华张郁雷
- 关键词:猪肉价格波动产业链
- 数字技术采用对农户组间收入差距的影响
- 2024年
- 为实证检验数字技术采用对农户组间收入差距的两种机制效应,基于Oaxaca-Blinder分解法构建一个统一框架,运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重新检验数字技术采用对农户组间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技术采用的“数字鸿沟”效应扩大了收入差距,占高低收入农户组间收入差距的1.51%,约是人力资本禀赋效应的一半;边际递减效应缩小了收入差距,占高低收入农户组间收入差距的-4.10%,比人力资本的边际效应低2.85%;总效应为负,表明数字技术采用最终缩小了农户组间收入差距。通过2SLS回归、替换核心解释变量等方式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最后,本文提出完善落后农村地区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鼓励低收入农户采用数字技术等建议,缩小农户组间收入差距。
- 曾霞姚万军余敏霞
-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户增收收入差距共同富裕数字鸿沟
- 农户模型下农户消费行为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基于10490户农户的横截面数据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农户模型中的可分性和不可分性可以区分农户消费行为与农业生产行为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性情况下农户的消费决策和生产决策相互分离,农户仅从农业利润最大化角度考虑劳动投入;而不可分性农户的劳动投入则受其消费函数影响。本文使用CHIP (2013)数据,用OLS方法进行参数估计,检验得出中国农村整体呈现不可分性的结果。再按照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结合农户人均耕地面积多、中、少三种规模细分成九组进行检验,得出东、中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户呈现可分性。两种不同的农户主体其消费和生产行为的决策都不尽相同,政府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应考虑两者间的不同,提出合理的政策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 汪雨雨姚万军张文
- 关键词:可分性劳动力剩余C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