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哈承志

作品数:16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聊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关节
  • 7篇膝关节
  • 4篇细胞
  • 3篇血栓
  • 3篇置换术
  • 3篇术后
  • 3篇脐带
  • 3篇脐带间充质干...
  • 3篇静脉
  • 3篇静脉血
  • 3篇静脉血栓
  • 3篇假体
  • 3篇间充质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骨关节
  • 3篇骨关节炎
  • 3篇关节炎
  • 3篇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蛋白

机构

  • 9篇聊城市人民医...
  • 7篇青岛大学
  • 2篇青岛市第三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第一医科...

作者

  • 16篇哈承志
  • 7篇王大伟
  • 6篇孙康
  • 6篇田少奇
  • 4篇王远贺
  • 3篇李启才
  • 3篇李伟
  • 2篇苑振峰
  • 2篇刘论
  • 2篇杨旭
  • 2篇王斌
  • 2篇徐建
  • 1篇侯庆先
  • 1篇马文谱
  • 1篇闫军
  • 1篇任晓凤
  • 1篇邢大路
  • 1篇宋瑞雪
  • 1篇贾长新
  • 1篇杨志涛

传媒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后内侧入路辅助关节镜下清理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镜后内侧双入路技术辅助清理治疗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2006 年7月 2016 年 10 月共收治 15 例弥漫性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全部采用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滑膜切除术,术...
马文谱苑振峰邢大路王大伟哈承志杨克石
关键词:膝关节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关节镜
利伐沙班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7年12月,单侧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患者2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10例,试验组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10 mg/次,口服,一天两次;对照组在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10 mg/次,口服,一天一次。观察治疗后3、7、14 d,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溶解效率及下肢出现瘀斑、切口感染、切口周围血肿等出血倾向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试验组的溶栓效率分别为32.73%、55.45%、70%,高于对照组的1.82%、12.73%、25.45%,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血栓的硬度均较软(以红色为主,P>0.05),7 d时试验组血栓的硬度(2.63±0.67)高于对照组(1.95±0.92),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3;P<0.001),而14 d后两组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硬度均高于平均硬度(以蓝绿色为主,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的差异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现下肢瘀斑的概率分别是18.06%、1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003;P=0.9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周围血肿。结论高剂量利伐沙班(20 mg)联合物理压力治疗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哈承志王大伟王凯李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利伐沙班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相关易感基因:提高检测准确性开发治疗新途径被引量:7
2020年
背景:股骨头坏死机制目前虽然有糖皮质激素、乙醇、减压病、镰刀细胞性贫血、基因易感性等一系列解释学说,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结合近期的遗传基因学研究,着重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基因加以综述,目的是为股骨头修复及重塑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以"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易感基因,发病机制"作为中文检索词,以"non-traumaticoste 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usceptible genes,pathogenesis"作为英文检索词进行检索,纳入文献日期为2000年1月至2019年4月。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排除了与文献主题不相关和重复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4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而非单一的遗传基因所导致。近年研究显示,COL2A1基因突变仍是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关联性最强的易感基因,而血液中的高凝与低纤溶状态相关基因位点、免疫中的白细胞介素因子相关基因位点与脂类代谢相关位点在诱导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人类对基因技术方面更加深入的了解,会不断提高检测易感基因的准确性,有利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预防、诊断与个体临床化精准治疗。
许琦张超哈承志王大伟
关键词: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易感基因血液循环免疫反应体内代谢
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应用骨水泥增强型PFNA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观察应用骨水泥增强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术后恢复情况,评价PFNA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PFNA组(40例)接受传统PFNA术,骨水泥增强组(40例)接受骨水泥增强型PFNA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后12个月测量Harris评分,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增强组患者下床时间[(5.08±0.96)d]、负重时间[(3.14±0.38)周]和骨折愈合时间[(12.33±1.29)周]均明显少于PFNA组[(7.37±1.01)d、(4.92±0.56)周、(17.64±1.75)周,P<0.05]。术后12个月,PFNA组和骨水泥增强组患者疼痛、功能和肢体畸形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增强组活动范围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4.93±0.58)分vs.(4.61±0.52)分,P<0.05]。骨水泥增强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P<0.05)。结论骨水泥增强型PFNA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术式,其安全性高,稳定性高,能够实现早期负重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
郭岳闫军哈承志杨鸿鹏
关键词:骨质疏松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HARRIS评分
氨甲环酸关节腔给药联合静脉给药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出血(英文)被引量:16
2016年
背景:有研究表明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出血量,但是氨甲环酸的给药方式有多种,包括关节腔注射,静脉注射和两者联合用药,但效果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静脉注射和两者联合用药3种氨甲环酸给药方式是否能够有效的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出血。方法:试验选择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3例,根据氨甲环酸的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4组:关节腔注射组术中膝关节切口缝合后给予关节腔注射液2 000 mg氨甲环酸;静脉注射组在止血带使用前15 min静脉注射1 000 mg氨甲环酸;联合治疗组采用上述2种方法联合干预;空白对照组不采用氨甲环酸干预。结果与结论:1总出血量和输血率:关节腔注射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总出血量和输血率均少于静脉给药组(P<0.05),且关节腔注射组总出血量略多于联合治疗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输血率均为0%;2不良反应:各组中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肺部血栓、切口感染、血肿和坏疽等不良反应;3结果证实:氨甲环酸关节腔给药联合静脉给药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后出血,效果略优于单独给药。
徐建哈承志田少奇王远贺刘宁宁孙康
关键词:氨甲环酸人工假体隐性出血显性出血
一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一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联合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合并ACL损伤的早中期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14年1月,收治32例膝关节OA伴ACL损伤患者,均一期行UKA联合ACL重建术。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41~63岁,平均50岁。左膝17例,右膝15例。ACL损伤原因为运动伤(25例)及交通事故伤(7例);其中陈旧性损伤27例,急性损伤5例。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为膝关节内侧室疼痛,伴膝关节运动不稳。术前X线片测量示膝关节内翻角为(3.1±0.6)°。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112个月,平均55个月。2例发生活动半月板脱位,均更换较厚半月板垫片后获较好疗效。X线片复查示,经手术矫正患肢膝关节外翻角为(4.0±0.7)°。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迹象,但10例存在胫骨侧假体生理性透亮线(〈1 mm)。末次随访时,患者牛津膝关节评分(OKS)、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以及Tegner运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肢胫骨假体后倾角为(3.9±1.2)°,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123.5±2.8)°成正相关(r=0.392,P=0.031)。结论 对于原发性ACL损伤伴继发性膝关节内侧室OA或膝关节内侧室OA伴急性ACL损伤,选择一期UKA联合ACL重建术可获得较好早中期疗效。
田少奇王斌刘论哈承志王远贺刘江俊李启才杨旭孙康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前交叉韧带单髁置换术
硫化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对硫化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目的:探讨H2S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中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为H2S预防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32只新...
哈承志
关键词:骨关节炎金属蛋白酶蛋白表达细胞病理学
氨甲环酸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8
2015年
背景:双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及输血需求较大,因此氨甲环酸等止血药物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成为近来的研究热点,大量研究证明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该类患者的失血量,但专门针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研究较少。目的:观察氨甲环酸对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量、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选取69例需进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氨甲环酸1 g溶于100 m L 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5%葡萄糖溶液100 m L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置换后引流量、输血率、血红蛋白、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试验组的失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2.194-2.908,P<0.05),输血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219,P=0.022)。比较置换后第3天和第5天的血红蛋白量,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81,2.319,P<0.05)。置换前、置换后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换后均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置换后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未见深静脉血栓形成。上述结果提示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围术期失血量,降低对输血的需求,减少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同时不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王荣田少奇哈承志宋瑞雪孙康
关键词:氨甲环酸静脉血栓形成人工假体全膝关节置换隐性失血
胰岛素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英文)被引量:1
2016年
背景:如何有效快速的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重点。既往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如骨形成蛋白2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有重要作用,但是生长因子费用较高,不利于普遍使用。胰岛素在细胞培养及诱导过程中广为使用,胰岛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有何作用当前未见研究。目的:观察胰岛素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骨折愈合延迟的可行性。方法:将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2个细胞培养瓶中,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加入10^(-7) mmol/L胰岛素的培养液,对照组未加胰岛素培养,采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试剂盒分别绘制两组细胞的增殖曲线来评价增殖能力,采用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色法定量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m RNA的表达及骨钙素m RNA含量。结果与结论:诱导一两周后,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增加;胞内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提高,Ⅰ型胶原蛋白m RNA表达和骨钙素m RNA含量增加(P<0.05)。结果说明胰岛素能够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与成骨分化。
郑颂浩哈承志杨旭王远贺田少奇孙康
关键词:干细胞胰岛素成骨分化骨折不愈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钙素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0例首次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200例)、阿司匹林组(200例)和联合用药组(200例)。低分子肝素组采用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治疗,阿司匹林组采用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联合用药组采用皮下注射依诺肝素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治疗。比较三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发生率和症状性DVT发生率;比较三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比较三组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发生率和症状性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PT及F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或严重的出血性事件,无1例围术期死亡事件,未见切口感染及关节周围血肿发生。所有患者均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治疗。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效果相当,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用药。
哈承志王凯李伟李鸿鹏王大伟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