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红
- 作品数:26 被引量:137H指数:7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灌区土地利用优势度分析——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被引量:1
- 2011年
- 根据研究区遥感解译资料、统计资料和陕西省农用地分等资料,以土地利用优势度为基础,以泾惠渠灌区为例,采用效益-成本分析法和土地资源人均优势度法对灌区各类土地利用优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耕地的效益-成本比值为1.5,比值较大,说明耕地是泾惠渠灌区的优势土地资源;研究区内土地资源丰度为0.73,土地资源组合指数为2.3,土地资源人均优势度为0.32,说明研究区土地资源组合指数较大,而土地资源人均优势度较小,说明研究区内各类土地资源组合状况较差,配套能力较弱。针对"泾惠渠灌区内各类土地资源组合状况较差,配套能力较弱"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一是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保护耕地资源;二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努力提高效益;三是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四是以灌区为单位,建立灌区土地利用等级及价格标准。
- 周璐红李亚妮王晓峰
- 关键词:泾惠渠灌区
- 副省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本文选取三大产业作为研究因素,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方法,以全国作为参照区,计算15个副省级城市的各产业承载力及其综合富余率,比较各城市的承载力状况:其中有8个城市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城市中第二产业除西安和哈尔滨的富余率小于零外,其他城市的第二产业资源承载力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富余;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三产业富余率都大于零,第三产业的发展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评价了15个副省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提出副省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议。
- 周璐红李亚妮徐建益
- 关键词:副省级城市相对资源承载力
- 2000-2020年延安市土壤侵蚀驱动因素分析及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20
- 2022年
- 作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的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采用遥感影像、气象、土地利用以及土壤质地等数据,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模拟20 a来延安市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和空间格局,探究土壤侵蚀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因子间耦合作用程度。同时从生态服务能力、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组织结构3个方面构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和2020年平均侵蚀量模数分别为9790.40和4249.82 t·km^(-2)·a^(-1),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呈双下降趋势,近20 a间退耕还林已显现成效,但子长县、延川县和延长县等东部地区还存在剧烈侵蚀,所以沿黄河流域的区县是目前防范治理的优先区域。(2)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影响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仅次于主控因素,植被覆盖度与坡度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大于各单因子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因此,土壤侵蚀区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和防范。(3)相较于延安市2000年较不安全状态,2020年生态安全水平已经上升至安全状态。生态环境整体状况呈现“总体改善,局部好转”的向好趋势,但并没有达到很安全的理想状态,生态安全水平还有一定的提升潜力。基于上述研究,将延安市分为北部水土流失控制区、南部的水源涵养区和黄河沿岸土壤侵蚀敏感区进行分区防治,研究结果可为开展水土保持规划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周璐红王盼婷曹瑞超
-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安全评价
- 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及其变化趋势预测被引量:6
- 2023年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对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生态本底、生态结构、生态效益、生态胁迫4方面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理想点法对2000、2005、2010、2015、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进行评价,结合Slope趋势预测及F显著性检验模型对2025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冷热点分析,以探究2025年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发展趋势集聚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呈东南部、西南部整体高于东北部、西北部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整体较低,但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好转的态势。(3)2000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本底质量较差的中上游区域质量上升空间大,好转现象明显。(4)2025年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呈上升趋势的区域主要集聚在流域甘肃段东部和中部、宁夏段南部,位于黄土高原生态功能保护区;土地生态质量可能会下降的区域,部分集聚于流域青海段西南部的黄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部分集聚于流域内蒙古段西北部。黄河流域西北部要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基础,流域东南部在加强生态保护和监测的同时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
- 刘佳琪周璐红席小雅
- 关键词:黄河流域
- 灌区土地利用及其安全评价研究
-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不断进行,土地利用关系到人类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我国水资源短缺,灌溉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别重...
- 周璐红
- 关键词:土地利用泾惠渠灌区
- 西部大开发新时期陕西省地位浅析
- 2000年
- 论述陕西省成为西部经济开发“桥头堡”的优势,以及陕西省自身经济发展的不足,提出陕西经济提高的构想,以及成为西部发展“桥头堡”的战略思想。
- 周璐红强国庆
-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交通优势自然资源经济体制
- 渭河陕西段水质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根据1997~2005年渭河陕西段3个断面的水体监测资料,采用超标倍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1997—2005年3个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接着运用秩相关系数法对3断面的水质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上,渭河陕西段的污染情况呈上升趋势,且有些污染物急剧上升;在空间上,咸阳公路桥断面污染最严重,渭南华县次之,而且两个地区的水质均已超过了三类水的标准,而宝鸡林家村断面的水质情况最好,基本上属于三类水。
- 周璐红刘秀花
- 关键词:秩相关系数渭河陕西段
- 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分析及障碍因素诊断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素的识别,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状态空间法模型、耦合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算分析了合肥市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并识别了制约两者的障碍因素。[结果]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值均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数值在0.48~0.50之间,类型属拮抗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处于0.42~0.65之间,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低水平协调再到良好协调发展的过程。从障碍因素识别来看,制约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要素层环境容量要素,制约合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障碍因素主要来源于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制约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结论]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其障碍因素的准确识别,增添了合肥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
- 周璐红杨光绪
- 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
- 基于Zipf定则的灌区土地资源潜力评价研究——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
- 2011年
- 利用Zipf定则对泾惠渠灌区2005年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潜力为7.7485万hm2,土地利用潜力较大。通过研究区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得到研究区土地开发潜力货币价值为28 455万元,土地开发潜力很大。
- 周璐红李亚妮王晓峰
- 关键词:泾惠渠灌区
- 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11
- 2022年
- 土地资源作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其合理配置对于国土空间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作为最终目标,从土地资源的承载强度、承载效益、承载潜力三个维度测算土地资源承载力以及耦合协调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体系,选取耕作、供水、气候、生产环境、气象灾害和盐碱化敏感性6个方面18个评价因子,基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系统耦合协调程度包括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四个阶段,西安和榆林两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最高,渭南市最低;陕西省农业生产适宜性程度整体上呈现关中平原最高、陕南地区次之、陕北黄土高原最低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生产适宜性等级高低和面积大小,去充分协调农业生产用地与其他类型用地之间的关系,可共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周璐红曹瑞超王盼婷
- 关键词:土地资源承载力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