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 作品数:36 被引量:106H指数:7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行呼吸阶梯化管理的护理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诊疗术中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采用呼吸阶梯化管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导管室对254例心脏介入诊疗术中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采用呼吸阶梯化管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237例(93.31%)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安全转至病房;9例(3.54%)患者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转入ICU或CCU进一步治疗;8例(3.15%)患者因原发病危重而死亡。结论心脏介入诊疗术中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者经呼吸阶梯化管理及相应的护理,可提高呼吸管理效果,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和提高抢救成功率。
- 王玉如何英周丽华胡玉芳陈桂花殷学梅周燕孙国珍
- 关键词:心脏介入诊疗术急性心血管事件护理
- 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术中护理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术中护理。方法对15例CTO患者行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时,密切观察心电、血压及病情变化,加强活化凝血时间的监测,及时准确的处置术中各种情况,同时给予心理支持。结果 15例患者中,有6例因PTCA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而放弃介入治疗,另9例成功完成手术。15例患者中,有2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率、血压下降;1例穿隔支侧枝破损;1例慢血流。结论 CTO病变的逆向导丝介入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心脏介入知识,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的救治力,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
- 胡玉芳王琳李春坚杨志健王玉如陈桂花何英周燕殷雪梅周丽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术中护理
- 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不同部位体温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进行多部位体温监测,探讨降温、复温过程中体温变化及有效反应体温变化的测温手段。方法 在围术期分别监测血液温、鼻咽温、食管温、直肠温、腋窝温、指端温、膀胱温。结果鼻咽温、食管温与血液温变化较一致,差异不显著,膀胱温、直肠温变化滞后,而反应外周温的指端温度变化早,恢复慢。结论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鼻咽温、食管温、指端温连续性监测有利于全面了解患者体温变化和体热分布情况,为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实施提供依据。
- 陈京缦魏海燕史宏伟韩小红周燕
- 关键词:心脏直视手术体温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管理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中除颤阈值(DFT)测试过程中的监护与管理要点,降低测试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植入ICD患者术中DFT测试与管理的过程,观察在规范化监护和管理下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0例患者植入手术过程顺利。1例患者在测试中首次除颤未成功,第2次予最大能量除颤成功;1例在行DFT测试后出现持续低血压和低血氧状态,通过及时应用升压药和增大给氧流量后恢复;1例患者诱发室颤未成功,放弃DFT测试,给予经验性能量设置。术后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手术相关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 ICD除颤阈值测试的过程中,有出现持续低血压、低血氧和除颤阈值偏高等情况的可能,全面、有效的监护管理能显著降低DFT测试中的风险。
- 周燕王玉如翟大玲徐金凤胡玉芳陈桂花何英殷雪梅
-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甲状旁腺全切自体移植术的配合被引量:1
- 1998年
- 甲状旁腺全切除后自体移植术是目前国际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较先进方法之一。我们在日本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3例甲状旁腺全切除后部分腺体自体前臂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疗效。我们体会到,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细致严密的术中观察。监测和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对手术的成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 周燕
- 关键词:继发性甲旁亢自体移植
- 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4
- 2021年
-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Z=5.212、4.554,P均<0.001)。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 许晓泉周燕苏国义胡昊葛颖倩斯岩沈美萍吴飞云
- 关键词:淋巴转移碘浓度
- 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技术对大鼠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后纤维化进程的评估价值
- 2021年
- 目的探讨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_(1)mapping)技术对大鼠放射性唾液腺损伤后纤维化进程的评估价值。方法 21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照射组(18只)和假照射组(3只)。照射组大鼠颌下腺区行单次15 Gy的X线照射以造模,并于照射后1、2、4、8、12和24周行T_(1)mapping扫描,每个时间点各3只。假照射组大鼠不予以X线照射,并于假照射后第1天行T_(1)mapping扫描。完成MR扫描后,取颌下腺组织行马松三色染色,以研究腺体纤维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假照射组、照射后1、2、4、8、12、24周组)间T_(1)值和颌下腺纤维化程度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评估颌下腺T_(1)值与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间大鼠颌下腺T_(1)值(P<0.001)及纤维化程度(P=0.0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鼠颌下腺T_(1)值在照射后1周先显著减小(P=0.035),后于照射后2~24周呈上升趋势,并于24周时显著增大(P<0.001)。大鼠颌下腺纤维化程度在照射后呈整体上升趋势,并于24周时显著加重(P=0.025)。颌下腺T_(1)值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735,P<0.001)。结论 T_(1)mapping技术可无创、定量评估大鼠放射性损伤后唾液腺纤维化程度。
- 陈巍许晓泉周燕苏国义胡昊鲍美玲吴飞云
- 关键词:纤维化
- 冠心病患者初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初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真实体验,旨在为提升PCI术中优质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于2021年6月-2022年4月对江苏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17例初次PCI术后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借助Nvivo 11 Plus软件整理访谈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冠心病患者初次PCI术中真实体验归纳为5个主题:身体控制剥夺、复杂情绪冲击、术中决策挑战、应对策略激发、术中支持系统强化需求。结论医护人员需重视冠心病患者PCI术中感受,积极完善护理服务措施,充分调动社会支持资源,强化实施信息支持策略,以改善PCI患者术中体验。
- 周燕何英鲍志鹏刘加宝袁亮孙国珍
-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体温保护被引量:6
- 2004年
- 陈京缦周燕韩小红李文静
- 关键词:体温监测护理技术
- 一种具备高度调节结构的压力传感器固定支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备高度调节结构的压力传感器固定支架,包括压力传感器、软管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表面开设有若干卡槽,若干所述卡槽呈纵向等距离分布,所述卡槽表面套设有卡环,所述活动关节左侧开设有螺纹孔,所述活动关节远离卡...
- 申秀红魏群孙媛媛何英周丽华冯婕周燕魏丽袁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