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 作品数:37 被引量:140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酶联免疫法检测粪便幽门螺杆菌(Hp)抗原与^(14)C-呼气试验在治疗Hp前后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 2004年
- 目的:评价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及对治疗后监测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技术对72例接受内镜检查成年患者(除外孕妇)的粪便标本进行HpsA检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14C-呼气试验联合检测作为诊断标准,两项均阳性为Hp阳性,两项均阴性为Hp阴性。Hp阳性病例予以PPI加两种抗生素治疗2周,继续PPI治疗2周,停药4周后再行上述检测。结果:治疗前Hp阳性42例,阴性30例。HpSA检测Hp阳性43例,阴性29例。敏感度90.48%,特异度86.20%,阳性预测值88.37%,阴性预测值86.21%,准确度87.50%。治疗后HpsA检测与14C-呼气试验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100.00%;100.00%、95.45%;100.00%、75.00%;95.65%、100.00%。结论:HpSA检测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准确性高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可用于治疗后的Hp监测。
- 冯喜华朱尤庆周燕肖建群
- 关键词:酶免疫技术幽门螺杆菌
- miR-1/133基因簇与肝癌临床表型相关性及对HepG2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miR-1/133基因簇(miR-1/133cluste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及miR-1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检测38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miR-1及miR-133b的表达,并分析表达水平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别将miR-1-3p模拟物(miR-1-3p mimics)、模拟物阴性对照(mimics NC)转染至HepG2,CCK-8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与凋亡水平。结果:miR-1-3p、miR-133b在肝癌组织中较癌旁组织降低(P=0.001,0.028)。miR-1-3p、miR-133b与肝癌TNM分期负相关(P=0.016,0.027),miR-133b与肝癌肿瘤个数负相关(P=0.001)。miR-1-3p mimics转染至HepG2细胞,较NC组的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凋亡增加,且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结论:肝癌低表达的miR-1-3p及miR-133b与肝癌分期、肿瘤个数负相关,miR-1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miR-1/133基因簇在肝癌中发挥抑癌作用。
- 周燕马培韩露
- 关键词:肝癌细胞活力
- 脑部放疗的选择对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在既往未使用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中,脑放疗介入的时间及脑放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化疗科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9例合并脑转移的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根据脑部放疗介入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早放疗组(45例)即确诊脑转移后先行脑部放疗并接受TKI药物治疗,晚放疗组(24例)即先使用TKI药物至出现脑转移病灶进展后行脑放疗,早放疗组根据脑放疗方式可分为早全脑放射治疗(WBRT)组(20例),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组(25例),比较患者的总生存(OS)、颅内无进展生存(iPFS)及无进展生存(PFS)。结果入组69例患者的中位OS为31.2个月,早放疗组与晚放疗组1年和2年OS分别为95%、64%和80%、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早WBRT组、早SRS组及晚放疗组1年和2年OS分别为95%、96%、80%和42%、88%、35%(χ^2=12.01,P<0.05)。早SRS组较晚放疗组有OS获益(HR:0.10,95%CI:0.23~0.46,P=0.003),而早WBRT组较晚放疗组OS未见显著获益(HR:0.54,95%CI:0.21~1.32,P=0.180)。早放疗组与晚放疗组iPFS及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既往未接受TKI药物治疗的EGFR突变的NSCLC脑转移患者,尽早脑部放疗介入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其中使用SRS较使用WBRT获益明显。
- 周燕欧阳雯余静龚俊胡静徐禹陈刚龚张俊红谢丛华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脑转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放疗
- 散发性大肠腺癌易感性与吸烟和GSTT1空白基因型
- 2004年
-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T1空白基因型和吸烟与散发性大肠腺癌(SCRAC)遗传易感性关联. 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GSTT1基因多态性. 结果:GSTT1空白基因型在吸烟大于10支/d的对照组和SCRAC组中的频率差异有显著性(X2=5.35,P=0.021), 在重度吸烟的远端SCRAC(X2=6.48,P=0.011)、非老年人SCRAC(X2=4.53,P=0.033)及低分化肿瘤(X2=4.02, P=0.045)与重度吸烟的对照组之间的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不同Dukes分期重度吸烟的SCRAC分别与重度吸烟的对照组比较,GSTT1空白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GSTT1空白基因型提高了重度吸烟的个体患SCRAC 的危险陛,GSTT1空白基因型与重度吸烟的远端SCRAC 的易感性之间存在关联,肿瘤多见于非老年患者,多呈低分化性腺癌.
- 时昭红陈金霞邓长生周燕
- 关键词:吸烟GSTT1肿瘤易感性
- 经肛门手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经肛门手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经肛门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术前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绒毛状腺瘤,其中6例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直肠腔内超声提示肿瘤未突破粘膜下层,盆腔 MRI 未发现直肠周围肿大淋巴结。1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经肛门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17例患者组织学检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1例侧切缘有少量腺瘤残留;18例直肠绒毛状腺瘤中5例局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病变累及浅肌层(追加腹腔镜内括约肌切除术)。随访1~54个月,4例局部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21个月,均再次行局部切除术。结论经肛门手术治疗直肠绒毛状腺瘤,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孙宏斌曹永磊解萧宇周燕江从庆
- 关键词:直肠绒毛状腺瘤经肛门手术
- 结直肠腺癌凝血栓蛋白1基因甲基化异常被引量:1
- 2004年
- 探讨凝血栓蛋白(THBS)1基因表达、启动子胞嘧啶磷酸鸟嘌呤岛(CpG岛)甲基化与结直肠腺癌及其临床与病理特征的关联,并分析THBS1基因甲基化与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周燕
- 关键词:结肠腺癌直肠腺癌基因表达
- 贲门失弛缓症患者HLADQB1、DRB1等位基因频率的研究
- 2001年
- 黄梅芳朱尤庆易季云周燕邓长生
-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HLA-DQB1基因DRB1基因等位基因频率
- N-乙酰化转移酶1基因分型及其与散发性大肠腺癌易感性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分析N 乙酰化转移酶 1 (NAT1 )各等位基因型及其与散发性大肠腺癌 (SCRAC)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RFLP)及多重PCR技术 ,检测中国湖北地区汉族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 1 0 1例、SCRAC患者 1 0 4例的NAT1基因多态性。结果 (1 )NAT1等位基因 1 0 (NATI 1 0 )频率在SCRAC患者与健康人之间及老年SCRAC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 (前者P <0 0 5 ,OR =1 91 ,95 %CI=1 1~ 3 4;后者P <0 0 1 ,OR =2 91 ,95 %CI =1 48~ 5 90 ) ;在近端或远端SCRAC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2 )DukesⅡ期、Ⅲ和Ⅳ期分别与健康人相比 ,其NAT1 1 0的频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前者P <0 0 5 ,OR =2 48,95 %CI=1 1 8~ 5 2 0 ;后者P <0 0 5 ,OR =3 0 4 ,95 %CI =1 2 8~ 7 2 0 )。结论 NAT1 1 0与SCRAC易感性有关 ,其患者肿瘤浸润、转移早 ,与癌灶部位无关 ;
- 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周燕时昭红
- 关键词:基因分型易感性基因多态性
- D型回肠贮袋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D型回肠贮袋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TPC.IPA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9例溃疡性结肠炎和8例家族性息肉病行TPC—IPA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构建D型回肠贮袋。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TPC—IPAA术后行回肠造口还纳术间隔时间,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贮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贮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术后胃肠道生命质量指数,术后Wexner失禁评分,24h和夜间排便次数,患者满意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面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行TPC—IPAA,围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术中发生肠穿孔,构建D型回肠贮袋后,手工行贮袋肛管吻合;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术中并发症。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例行三期手术,其余8例均行二期手术;9例于TPC—IPAA术后(177±38)d行回肠造口还纳术。8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中,1例行一期手术,其余7例均行二期手术;7例于TPC-IPAA术后(158±45)d行回肠造口还纳术。17例患者总手术时间为(216±25)min,D型回肠贮袋构建时间为(18±4)min,D型回肠贮袋容积为(172±18)mL,术中出血量为(107±31)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3±10)h,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7.9±2.1)d。3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后5d发生不全性肠梗阻,予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17
- 任相海周燕多乐江从庆吴云华秦前波钱群丁召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息肉病
- 胃腺癌凝血栓蛋白1基因异常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凝血栓蛋白 1(THBS1)基因CpG岛异常甲基化与胃腺癌 (GAC)发生的关联。方法 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技术 ,检测 82例GAC患者肿瘤组织 ,3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对照组 )、30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患者胃窦黏膜组织中 ,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分布情况。结果 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在对照组 (6 .7% )中的频率明显低于胃炎组(2 6 .7% ,χ2 =4 .32 ,P =0 .0 38)和胃癌组 (4 7.6 % ,χ2 =16 .2 ,P <0 .0 0 1) ,在胃炎组与胃癌组之间的频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χ2 =4 .14 ,P =0 .0 4 2 ) ,老年胃癌患者 (6 3.6 % )中的频率明显高于非老年 (36 .7% ,χ2 =5 .72 ,P =0 .0 17) ,在TNMⅢ和Ⅳ期肿瘤 (6 6 .7% )组织中的频率明显高于Ⅰ期 (36 .8% )或Ⅱ期(36 .4 % ,χ2 =6 .93,v =2 ,P =0 .0 31) ,而肿瘤部位之间、Lauren分型肿瘤之间及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 ,THBS1基因甲基化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有关 ,且以老年患者及Ⅲ和Ⅳ期肿瘤多见。
- 张友才邓长生朱尤庆周燕
- 关键词:胃腺癌基因异常甲基化CPG岛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