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播江 作品数:29 被引量:132 H指数:6 供职机构: 遵义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文化科学 更多>>
振动载荷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1994年 山羊4只,双侧胫骨中部用线锯造成实验性骨折,夹板固定,一侧胫骨施加振动载荷,为实验组;另一侧不施加振动载荷,为对照组。用生物力学和组织学方法评价振动载荷时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正常羊胫骨的极限压缩强度为113.4±10.8mPa;②骨痂极限压缩强度,实验组(14.7±2.8mPa)高于对照组(6.9±2.2mPa)(P<0.01);③组织学切片,骨痂骨小梁的相对密度实验组(85±5.3%)高于对照组(71±6.6%)(P<0.01)。本实验提示振动载荷可加速骨折愈合。 张建国 夏家骝 李华滢 周播江 马和中 姜开厚关键词:振动载荷 骨折 生物力学 锁骨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通过对锁骨标本的整体测量和局部测量,获得锁骨的解剖学数据并研究其解剖学特点,为锁骨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器械内固定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国人锁骨测量标本61副(男31副,女30副),分别测量其各项解剖学指标。结果锁骨的各测量数据在同性别间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锁骨内侧1/3长度AB男女分别为(5. 52±0. 42) cm、(5. 27±0. 39) cm;中间1/3长度BC分别为(4. 33±0. 47) cm、(4. 24±0. 44) cm;外侧1/3长度CD分别为(4. 41±0. 38) cm、(4. 04±0. 40) cm,以上三部分间的距离比较,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余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骨的骨性测量值可为骨折的临床治疗及器械内固定的设计提供解剖学数据。 刘建 朱光琼 孔毅 周播江关键词:锁骨 骨折 周期性载荷对实验性骨折愈合影响的图像分析 被引量:23 1995年 本实验研究拟探讨周期性载荷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用山羊4只,将双侧胫骨在骨干中部用线锯造成横断骨折,夹板固定。右或左侧胜骨施加周期性载荷为实验组,另一们不施加周期性载荷为对照组。对骨痴X线片和组织切片,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用以评价骨折愈合过程。结果表明:(1)X线片骨痴区灰度密度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其比值为1.317±0.338(P<0.01)。(2)组织切片微血管密度实验组(31.07%±7.4%)高于对照组(25.75%±6.4%)(P<0.01)。提示周期住载荷能增加骨折愈合中骨痴的强度。图像处理术能用来对骨标本进行快速分析,并获密度、定量参数。 张建国 夏家骝 李华滢 陶平 周播江 马和中 姜开厚关键词:骨折 载荷 愈合 胫骨 山羊 遵义医学院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学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世界医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一致,人体解剖学在国内外均属基础医学的重要课程,遵义医学院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的授课方式上存在许多异同点,文章从两校的生源特点、师资来源、课程设置、教材与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作比较,以期对国内的解剖学乃至基础医学教育如何借鉴国外的教学改革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教学提供参考。 张潜 周播江 唐谦 龙胜 吕芳 张晓明关键词:解剖学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互助式学习”模式的体会 被引量:2 2011年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实验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尤为关键。为了适应国家对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水平较以往有质的提高。本教研室在坚持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尝试将"互助式学习"、"以问题为中心"、 张潜 周播江 薛黔 许家洲 谢鹏 孔毅 吕芳关键词:系统解剖学 实验教学 TGFβ1基因转染对大鼠树突状细胞分子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转染大鼠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构建TGFβ1重组真核表达质粒TGFβ1-pcDNA3,以脂质体Am ine介导转染大鼠骨髓DC,经过W estern b lot、RT-PCR、免疫细胞化学以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转染效率,应用FACS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TGFβ1-DC分子表型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结果显示TGFβ1基因转染后可得到一定数量稳定的TGFβ1-DC,并获得有效TGFβ1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发现TGFβ1-DC表面RT1B、B7-2、ICAM-1和OX62等分子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GFβ1-DC分泌的Th2型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的表达明显高于反义TGFβ1转染对照组,而Th1型细胞因子IL-12的合成则受到一定程度的下调。结论:TGFβ1基因转染可调节大鼠骨髓DC分子表型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强DC的免疫耐受性,在器官移植治疗中有应用前景。 张新华 张锦堃 梁春敏 周播江 顾云娣 钟翠平关键词:TGFΒ1基因 树突状细胞 低氧高糖条件下家兔骨骼肌Ⅰ型纤维向Ⅱ型纤维转化的作用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在体外对家兔骨骼肌两型肌纤维细胞进行不同培养方法的摸索和对其标志蛋白MHC同功型变化的检测,探索两型肌纤维细胞间的转化条件。方法运用改良的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家兔骨骼肌的肌纤维类型进行染色并观察;应用RT-PCR方法检测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家兔骨骼肌MHC亚型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肌组织消化组:固有半膜肌表达MHCⅠ型及少量的MHCⅡ型,副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型。细胞培养组:常氧高糖组固有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不表达MHCⅠ型;副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不表达MHCⅠ型;低氧高糖组固有半膜肌表达MHCⅡa和Ⅱb,不表达MHCⅠ型;副半膜肌表达MHCⅡb,不表达MHCⅠ型。结论含15%FBS的常氧高糖培养基适宜骨骼肌细胞生长,并且在低氧高糖条件下,骨骼肌Ⅰ型纤维有向Ⅱ型纤维转化的趋势。 刘建 刘杰 丁九阳 朱光琼 焦金源 张星星 陈颖 宋亚琼 周播江关键词:肌纤维 肌球蛋白重链 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 骨骼肌 大脑动脉环的解剖及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上的应用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大脑动脉环,为构建大脑基底动脉环三维可视化动脉图谱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对10例尸体的大脑动脉环进行动脉间角度及距离的测量。同时,对30例正常人的头颅进行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图像经西门子Syngo B17工作站后处理,从影像学分析大脑动脉环。结果大脑前动脉显示率为100!,均表现为双支型。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1.06±0.23)cm,其与颈内动脉间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前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颈内动脉环内段显示率为100!,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63.13±9.72)°,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大脑后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56±0.12)cm,其与后交通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基底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95±11.43)°;后交通动脉显示率为10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1.06±0.17)cm,其与颈内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23.20±10.37)°,与大脑后动脉的均值夹角为(70.00±8.87)°,与大脑中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31.15±15.21)°;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为80%,动脉环内的均值距离为(0.23±0.16)cm,其与大脑前动脉的均值夹角为(107.95±57.70)°。结论明确了大脑动脉环的解剖组成,测量了动脉间的距离及动脉环内各动脉间的角度,3D-TOF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从各个角度显示大脑动脉环。 刘建 周播江关键词:三维时间飞跃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转染对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基因修饰对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C)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构建TGFβ1 pcDNA3质粒并转染未成熟DC。检测转染后DC的TGFβ1表达及其功能变化 ,输注 1周后检测TGFβ1 DC在受者脾和淋巴结的分布、T细胞凋亡水平及T细胞端粒酶表达。 结果 TGFβ1 pcDNA3质粒转染DC能有效抑制DC的成熟和分化 ,并下调DC的多种功能。TGFβ1基因转染不仅能降低DC对LPS的反应 ,同时抑制DC在MLR中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TGFβ1 DC输注受者后 ,1周内可在脾和淋巴结内形成微嵌合 ,并有效诱导T细胞的凋亡 ,抑制T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和表达。 结论 TGFβ1基因能有效抑制DC的多种功能 ,可用于诱导机体免疫耐受。 张新华 钟翠平 周播江 顾云娣 冯久贤 吴超群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转染 骨髓树突状细胞 免疫功能 骨髓源性侧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2016年 目的 (1)过观察骨髓源性侧群细胞(BMSP)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否保持侧群细胞的特性,以探讨BMSP在体外扩增的可能性。(2)观察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下大鼠BMSP转分化情况,初步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BMSP转分化为肝样细胞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1)从大鼠的股骨和胫腓骨分离骨髓细胞并制备骨髓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取BMSP;用低糖DMEM+10%FBS培养基培养BMSP。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ABCG-2基因表达水平。(2)在体外向BMSP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其向肝样细胞分化,并分别于第3、7、14、21天,通过RT-PCR、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ALB、AFP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1)每只SD大鼠的双侧股骨和胫腓骨所制备的骨髓细胞悬液的细胞总数约2-10×10^8个,经分选可获得5-10×10^5个BMSP。(2)BMSP在体外培养6小时后开始贴壁生长,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第7天细胞按1∶2传代培养,传代后细胞于24小时内完全贴壁,细胞传至第10代时,细胞增殖能力仍然很强。(3)诱导分化实验表明:一定浓度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具有明显的促进BMSP转分化为肝样细胞。RT-PCR检测显示:培养第3天的BMSP空白组及因子组的未见AFP、ALB mRNA表达;第7天的因子组见AFP mRNA表达、ALB mRNA不表达,空白组AFP、ALB mRNA均未表达;第14天的因子组见AFP mRNA表达减弱、ALB mRNA表达,空白组AFP、ALB mRNA均未表达;第21天因子组见AFP mRNA不表达、ALB mRNA表达减弱,空白组AFP、ALB mRNA均未表达。结论 (1)通过流式细胞仪分选获得BMSP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在体外扩增并保持干细胞的特性,且传代的BMSP仍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2)扩增的BMSP在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下可以逐渐向肝样细胞分化。 刘建 朱光琼 丁九阳 周播江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