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
-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例输入性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临床治疗经验分享和思考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 1例境外输入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诊疗救治情况分享,为输入性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上海市疟疾监测方案(2016年版)》,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隔离医学观察记录、患者就诊、治疗、实验室检测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患者2020年4月21日自非洲高疟区入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5月1日至5月4日白天测温正常,晚上出现发热,不在隔离观察测温时段,未自行报告,5月4日晚症状加重,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报告隔离点,转至定点医院,入院体温39.8℃。5月5日、6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两次阴性,5月8日疟原虫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5月9日凌晨出现颅内水肿昏迷,多器官功能损伤,血小板降至39×10~9/L,血压177/107 mmHg,心率130次/min,呼吸30次/min,体温40.4℃,考虑脑型疟,在对症支持抢救和首次抗疟用药后6 h脱离生命危险。5月18日11时痊愈出院。结论 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应加强来自疟疾高发区的入境人员输入性疟疾健康教育,指导做好疟疾相关症状的自我观察和主动报告,提高求诊意识,减少因担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就诊转运治疗的繁琐流程,而隐瞒轻微不适症状,导致出现病情加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重症疟疾发生的风险,保障病患生命安全。
- 沈安梅王洁蕊陆馨晨叶平顾盈培冯磊冯磊朱民于思雨
- 关键词:输入性发热恶性疟脑型疟
- 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年麻疹疑似病例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对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疑似病例进行IgM抗体检测,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订麻疹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疑似麻疹病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结果 2012年该区共检测麻疹疑似病例241例。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11例,阳性率为46.06%;风疹IgM抗体阳性38例,阳性率为15.77%;其中有4例麻疹、风疹IgM抗体均为阳性。麻疹阳性年龄主要分布于20-30岁年龄和8个月-10岁以下年龄,其次是8个月以下婴儿。流行高峰后移至5-9月份。风疹阳性年龄20-30岁组最高,其次为30-40岁组。流行高峰在3-6月份。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与血清采集时间有密切关系。出疹4天后采集的血清标本IgM抗体阳性率(麻疹49.75%、风疹18.27%)明显高于3天内(麻疹为29.55%、风疹为4.55%)。麻疹、风疹病例中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者占88.29%和92.11%。结论建议对重点人群进行麻疹强化免疫,提高免疫接种率,开展查漏补,麻疹初免年龄应适当提早。提高疑似麻疹病例的血清标本采集率。同时也需要加强风疹的监测和预防接种工作,控制风疹疫情的蔓延,并进一步加强麻疹、风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的监测。
- 叶平
- 关键词:麻疹风疹IGM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