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卯建

作品数:18 被引量:154H指数:7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耐药
  • 5篇血流感染
  • 5篇预后
  • 5篇杆菌
  • 4篇预后分析
  • 4篇耐药性
  • 3篇血流
  • 3篇球菌
  • 3篇耐药率
  • 2篇单胞菌
  • 2篇药物
  • 2篇死亡率
  • 2篇铜绿
  • 2篇铜绿假单胞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内酰胺
  • 2篇内酰胺酶
  • 2篇葡萄球菌
  • 2篇耐甲氧西林
  • 2篇耐甲氧西林金...

机构

  • 17篇昆明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作者

  • 18篇卯建
  • 6篇宋贵波
  • 5篇单斌
  • 5篇杜艳
  • 5篇邵天波
  • 5篇赵滢
  • 4篇刘淑敏
  • 3篇段勇
  • 3篇牛敏
  • 2篇苏艳丹
  • 1篇左薇薇
  • 1篇代蓉蓉
  • 1篇赵滢
  • 1篇唐睿珠
  • 1篇张真铭
  • 1篇黄秋玲
  • 1篇张艳
  • 1篇杜娜

传媒

  • 4篇中国感染与化...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2篇云南医药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acT/ALERT VIRTUO与BACTEC^(TM)FX血培养系统性能评价的方法改良
2024年
目的改进验证方案,体外模拟临床标本平行检测,评估不同血培养系统检测病原菌的差异。方法二十种不同病原菌采用两步/三步法稀释获得小于30 CFU/mL的菌悬液,平行接种1mL到不同类型培养瓶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BacT/ALERT FA Plus培养瓶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新型隐球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时报阳时间较短,BACTEC^(TM)FX血培养系统树脂需氧瓶检测肺炎链球菌、马尔尼菲篮状菌、树脂厌氧瓶检测产单核李斯特菌、脆弱拟杆菌报阳时间较短,检测其余十一种病原菌时两种培养系统报阳时间没有差异。结论两种血培养系统在检测不同种类病原菌时各有优势,BacT/ALERT VIRTUO血培养系统检测较低浓度马尔尼菲篮状菌时优势显著。
任玉吉卯建宋贵波刘淑敏杜艳
关键词:血培养自动化系统
PCT定量检测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与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的关系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按照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危症监护医学学会(ACCP/SCCM)关于脓毒症的相关定义,将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脓毒症和非脓毒症患者,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法(ELFA)测定患者血浆PCT水平,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之间的差异,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以PCT>2ng/mL为脓毒症阳性的判定标准,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血浆PCT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PCT>0.1ng/mL为阳性标准,PCT阳性率为86%(109/127),而不同类型细菌感染组间PC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死亡组P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对脓毒症的临床诊断灵敏度为70%(47/67),特异度为87%(52/60)。结论血浆PCT检测是鉴别细菌感染及脓毒症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能用于判断是何种细菌感染;目前脓毒症是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PCT的检测和细菌培养的相互补充和动态跟踪,提高临床对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及时性、准确性;PCT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体内细菌感染程度,PCT检测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及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卯建赵滢苏艳丹段勇
关键词:降钙素原细菌感染预后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被引量:34
2020年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2018年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142例(142株),以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111例(111株)为观察组,非多重耐药(N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1例(31株)为对照组,进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81例和好转组61例,进行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除替加环素外,MDR鲍曼不动杆菌组的耐药率均高于NMDR鲍曼不动杆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鲍曼不动杆菌组病死率高于NMDR鲍曼不动杆菌组(43.2%比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鲍曼不动杆菌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NMDR组(69.4%比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衰竭、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衰竭、使用导尿管、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肺部感染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较NMDR鲍曼不动杆菌病死率高。呼吸衰竭、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呼吸衰竭、使用导尿管、初始抗感染治疗不当、肺部感染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卯建单斌宋贵波邵天波
关键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耐药率死亡率预后
16S rRNA序列测定结肠腺瘤性息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作为结肠癌癌前病变的结肠腺瘤性息肉(CAP)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特征。方法随机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CAP组)30例和无腺瘤息肉的健康个体(HC组)30名。通过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收集CAP患者的腺瘤组织和健康志愿者(HC)的肠黏膜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对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序列测定,实验结果使用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进行比较法分析。结果CAP患者的腺瘤组织中肠道菌群α多样性高于健康肠黏膜组织(Chao指数、Ace指数P<0.01)。门水平分析中,CAP组中拟杆菌门(FC=0.38)的丰度显著降低(P<0.01);属水平分析中,拟杆菌属(FC=0.32)、埃希菌属(FC=0.57)、瘤胃球菌属(FC=0.42)、Blautia(FC=0.27)、Dorea(FC=0.57)在CAP组中丰度降低(P<0.05);假单胞菌属(FC=2.43)、乳球菌(FC=2.84)、土芽孢杆菌属(FC=2.07)和不动杆菌属(FC=2.36)丰度升高(P<0.05)。结论与HC肠黏膜组织相比,CAP患者腺瘤组织中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的差异,表明腺瘤性息肉患者黏膜中菌群存在失衡现象。这种肠道微环境的失衡,对研究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辞言段勇卯建牛敏杜艳
关键词:腺瘤性息肉
非产肠毒素型脆弱拟杆菌通过下调NF-κB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2024年
目的探讨非产肠毒素型脆弱拟杆菌(NTBF)抑制TNF-α诱导的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hcoEPIC炎症反应的机制,为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探索新的益生菌疗法。方法建立NTBF与hcoEPIC细胞共培养体系,分别检测NTBF的黏附和侵袭能力;NTBF与hcoEPIC细胞共培养4 h后加入TNF-α诱导细胞炎症,24 h后CCK-8试验和AnnexinⅤ-FITC/PI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不同处理组中hcoEPIC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的变化;ELISA法检测该通路下游细胞因子IL-1β、TNF-α、IL-10的表达;体内动物实验评估NTBF干预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的影响。结果NTBF能够黏附于hcoEPIC细胞,对细胞无毒害作用。与对照组相比,NTBF单独处理并不影响hcoEPIC细胞增殖(P>0.05),但显著降低由TNF-α诱导的细胞损伤和凋亡(P<0.05);与TNF-α单独处理组相比,NTBF+TNF-α组中磷酸化NF-κB p65和磷酸化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与NF-κB和IκBα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细胞上清液中IL-1β和TNF-α减少,IL-10增加(P<0.05)。动物实验表明NTBF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症状,主要表现为抑制结肠炎小鼠体重减轻、降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改善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病理损伤。结论NTBF可能通过下调NF-κB通路抑制TNF-α诱导的结肠上皮细胞炎症反应。
何秋月黄秋玲卯建赵永师陈莹萱张艳杜艳
关键词:炎症反应
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133例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探讨133例成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33例患者均系医院感染,其中36例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27.1%(36/133),97例检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检出率为72.9%(97/133)。除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外,MRSA组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组,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MRSA组年龄≥65岁,呼吸衰竭,住院急诊,入住ICU,手术,使用有创呼吸机、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显著高于MSSA组(P均<0.05);MRSA组患者病死率高于MSSA组(25.0%比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高于MSSA组(41.7%比2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SA组总住院时间长于MSSA组(24d比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入住ICU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MRSA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较MSSA高,MRSA血流感染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年龄≥65岁、入住ICU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卯建任玉吉单斌宋贵波邵天波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296例成人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成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8月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296例,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91例为观察组,以同期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05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53例和好转组243例,进行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96例患者检出的296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检出率为64.5%。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大于60%;除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和四环素外,产ESBL菌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菌感染组患者预后不良率高于非产ESBL菌感染组(21.5%比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入住ICU、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留置导尿管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入住ICU、低血红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以改善预后。
陈飞燕宋贵波牛敏单斌卯建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耐药率预后
2449例体检人群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本文对2004年8月在本院2449例体检人群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卯建苏艳丹赵滢左薇薇
关键词:甘油三脂体检人群胆固醇统计分析
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王芳黄琛杜艳卯建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隐球菌性脑膜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 a铜绿假单胞菌(PAE)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至2012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按照统一方案,采用统一材料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MIC法、KB法和判定标准(CLSI2012年版),进行耐药性监测,使用WHONET 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区分布情况与耐药率及变化趋势,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2011年、2012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208株、260株和278株,3 a中共分离出746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79.8%),其次为咽拭子(7.6%)和尿液(6.2%);科室分布以ICU为主(32.4%),其次为干疗科(27.7%)、呼吸内科(12.2%)和神经外科(6.8%);3 a来铜绿假单胞菌总体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曲南外,其余均呈下降趋势,亚胺培南3 a耐药率分别为65.2%,74.2%和69.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48.0%,48.7%和55.8%,氨曲南耐药率分别为72.2%,78.2%和72.4%;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感染源,ICU仍是监控重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本医院药监测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卯建赵滢邵天波张真铭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抗菌药物耐药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