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进贤

作品数:13 被引量:177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线粒体
  • 3篇青蟹
  • 3篇系统发育
  • 3篇分子系统
  • 3篇RRNA基因
  • 2篇同工酶
  • 2篇细胞色素B
  • 2篇线粒体DNA
  • 2篇RRNA
  • 1篇大银鱼
  • 1篇地理学研究
  • 1篇电泳
  • 1篇对虾
  • 1篇对虾科
  • 1篇多样性
  • 1篇野生群体
  • 1篇异名
  • 1篇银鱼
  • 1篇英文
  • 1篇鱼类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集美大学
  • 1篇东京海洋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刘进贤
  • 12篇高天翔
  • 4篇韩志强
  • 3篇王玉江
  • 3篇张亚平
  • 2篇楼东
  • 2篇柳广东
  • 2篇庄志猛
  • 1篇张秀梅
  • 1篇于常红
  • 1篇肖永双
  • 1篇吴世芳
  • 1篇王清印
  • 1篇王志勇
  • 1篇薛东秀
  • 1篇唐启升
  • 1篇柳淑芳
  • 1篇陈大刚
  • 1篇陈省平
  • 1篇马凌波

传媒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青岛海洋大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梭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晚更新世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隔离分化及其有限的扩散能力被引量:11
2007年
西北太平洋具有独特的板块特征和地质历史,几个边缘海将亚洲大陆和太平洋隔开。在更新世冰期的低海平面时期,海洋生物群体可能会被隔离在日本海、东海和南海。伴随冰后期海平面的上升,以往的研究认为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的群体会因为扩散的作用而重新混匀。为了检验该假说,本研究探讨了梭鱼的系统地理格局。采集梭鱼分布范围内9个地点的272个梭鱼个体,分析其线粒体控制区5’端435 bp的片段。共检测到3个不同的单倍型类群,这3个单倍型类群可能是在更新世冰期被隔离在3个边缘海内而产生的分化。这一研究结果与以往的假设相反,3个单倍型类群在地理上的频率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多样性指数都表明3个边缘海内的梭鱼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与基于生物学特性预期的梭鱼具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相反,梭鱼群体空间上的基因交流是很有限的。东海的梭鱼群体间缺乏系统地理格局,这可能是因为末次冰盛期后梭鱼群体发生了近期的栖息地扩张,群体间没有足够的进化时间在迁移-漂变间取得平衡。
刘进贤高天翔吴世芳张亚平
关键词:梭鱼控制区
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9年
简要叙述了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发展简史、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Avise的5种物种分布模式及中性溯祖理论。并回顾了近年来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海洋鱼类研究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鱼类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高天翔任桂静刘进贤肖永双
关键词:分子系统地理学海洋鱼类
大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被引量:28
2004年
对大银鱼和小齿日本银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和 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序列测定 ,分析比较了 2种间的序列差异。大银鱼 2个个体间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无差异 ,小齿日本银鱼 3个个体的序列出现了 2种单倍型 ;大银鱼同小齿日本银鱼细胞色素b序列 (单倍型SB 1)之间存在 86个碱基差异 (差异率 2 1% ) ,变异较大。大银鱼、小齿日本银鱼的 16SrRNA基因片段种内个体间无序列差异 ,两种间存在 2 1个碱基的差异 (差异率 5 % ) ,有 1个碱基的插入 /缺失。由此可见 ,2种银鱼间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进化速率较快 ,约为 16SrRNA基因片段的 4倍。根据细胞色素b序列数据 ,推算出 2种银鱼大概在中新世晚期发生分化。
高天翔陈省平韩志强刘进贤张亚平
关键词:大银鱼细胞色素B
舌鳎亚科鱼类单系起源和同种异名的线粒体DNA证据被引量:15
2010年
舌鳎亚科鱼类因形态特征的特殊性,其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测定了中国沿海14种舌鳎亚科鱼类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yt b基因的部分片段。两个基因构建的舌鳎亚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中国沿海舌鳎亚科鱼类为明显的单系群,但舌鳎亚科鱼类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分类划分的亚属并不完全一致,日本须鳎(Paraplagusis japonica)与其他舌鳎属(Cynoglossus)种类并未形成不同的分支。虽然舌鳎属内的舌鳎亚属(Cynoglossus)、拟舌鳎亚属(Cynoglossoides)和三线舌鳎亚属(Areliscus)均可以聚为独立分支,但长吻红舌鳎(C.lighti)与短吻红舌鳎(C.joyneri)、短吻三线舌鳎(C.abbreviatus)与紫斑舌鳎(C.purpureomaculatus)、半滑舌鳎(C.semilaevis)与窄体舌鳎(C.gracilis)及褐斑三线舌鳎(C.trigrammus)这三组物种可能存在同种异名现象。这一结果提示,基于形态学对舌鳎亚科的种属分类鉴定尚存在不足,线粒体DNA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其分类的修订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佐证。
柳淑芳刘进贤庄志猛高天翔韩志强陈大刚
关键词:RRNACYT分子系统发育
中国和越南青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28
2005年
为确定我国青蟹的分类地位及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中国和越南青蟹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同Genbank中其他青蟹的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了青蟹种内和种间的遗传差异及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中、越青蟹个体间序列差异极小,与Genbank中Scyllaparamamosain同源片段序列的相似性达到99%以上,而与其他3种青蟹的差异达3.91%~8.41%。所得序列与S.paramamosain,S.serrata,S.olivacea及S.tranquebaric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0.075,0.087,0.042,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距离。序列特征、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都表明本文研究的中国和越南青蟹均为S.paramamosain。
王玉江高天翔韩志强刘进贤于常红
关键词:青蟹RRNA基因
半滑舌鳎DNA的群体遗传变异被引量:23
2007年
采用AFLP、RAPD和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b)片段序列分析技术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群体遗传变异进行研究。分别采用5对选择性引物和18条随机引物对半滑舌鳎3个群体(黄海野生群体、渤海野生群体、养殖群体)进行分析。AFLP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黄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渤海群体,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低。利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分化系数进行遗传变异来源估算,结果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同其他鱼类相比,半滑舌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对黄海、渤海野生群体共37个个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共检测出5种单倍型,渤海群体内个体序列完全相同,共享单倍型H1;在黄海群体中除检测到单倍型H1外,还检测到其余4种单倍型。Cytb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黄海群体遗传多样性较渤海群体丰富,个体间序列变异很小,个体间核苷酸差异数在0~1之间,两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差异。通过比较3种分子标记对半滑舌鳎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和群体间遗传距离的计算,显示AFLP标记对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最为灵敏,是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
韩志强庄志猛高天翔刘进贤李玉晖王志勇唐启升
关键词:半滑舌鳎AFLPRAPD细胞色素B
基于线粒体12S rRNA序列探讨4种青蟹系统发育关系及中国沿海青蟹的分类地位被引量:22
2007年
研究青蟹属4种青蟹的系统发育关系,阐明分布于中国沿海青蟹的分类地位,本研究采集了青蟹属4种青蟹以及中国沿海的青蟹样品,测定分析了其线粒体12S rRNA部分片段序列。结果表明4种青蟹的12S rRNA基因片段长度存在差异,每一种的个体都单独聚为1支,中国沿海的青蟹样品全部与Scylla paramamosain聚为1支,结果提示分布于中国沿海的青蟹主要是S.paramamosain。S.serrata,S.paramamosain和S.tranquebarica3个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这3个种形成1个单系群并且具有很高的自展置信值。S.olivacea与其他3个种互为单系,与以上3种青蟹的亲缘关系较远。
高天翔王玉江刘进贤马凌波今井秀行
关键词:青蟹RRNA系统发育
3种青蟹线粒体12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22
2005年
对采自泰国、马达加斯加和日本各地的青蟹属的3种青蟹Scyllaserrata(Forskl)、S.oceanica(Dana)和S.tranquebarica(Fabricius)的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了其种间遗传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显示:S.serrata、S.oceanica及S.tranquebarica在12SrRNA基因片段上存在长度差异,3种青蟹的序列长度分别为422bp、426bp、425bp;种内个体间无序列差异或差异极小,种间序列差异远大于种内差异。以日本虫寻和底栖短桨蟹为外群,采用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重新构建了3种青蟹的分子系统树,得到的三个明显的分枝分别对应于上述3种青蟹,S.oceanica与S.tranquebarica两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支持3种青蟹为不同物种的观点,建议对其进行分别的渔业管理。
高天翔王玉江刘进贤渡边精一伏屋玲子
关键词:线粒体DNARRNA基因系统发育
中国对虾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英文)被引量:29
2003年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是我国海洋渔业重要的经济虾种之一。本研究以相应引物对野生群体和人工培育第1代、第4代、第5代、第6代群体(CP1、CP4、CP5、CP6)的各2个个体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测得的16SrRNA基因片段长为520bp,10个中国对虾个体间无碱基差异,其A、T、G、C含量分别为171bp(32.88%)、176bp(33.85%)、104bp(20.00%)、69bp(13.27%),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利用其中长度为413bp的同源序列,以环斑鼓虾(Alpheusarmillatus)为外群探讨了对虾科(Penaeidae)中的对虾属、美对虾属、明对虾属、囊对虾属和滨对虾属5个属(Penaeus,Farfantepenaeus,Fenneropenaeus,Marsupenaeus,Litopenaeus)12种对虾间的系统关系。以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可将以上12种虾类分为两个大群: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先聚到一起后与日本对虾聚成一大群;美对虾属、滨对虾属个体各聚成1支后聚成一大群,最后与中国对虾等聚到一起。同时可见,小褐美对虾(F.subtilis)与保罗美对虾(F.paulensis)、南方滨对虾(L.schmitti)与白滨对虾(L.setiferus)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高天翔李健王清印刘进贤
关键词:中国对虾亲缘关系野生群体对虾科
花鲈群体的遗传变异(英文)被引量:8
2004年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花鲈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 ,共检测了中国沿海花鲈 14 6尾和 40尾日本东京湾花鲈。其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 0 2 667— 0 53 3 3 ,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 0 0 2 11— 0 0 515和0 0 3 98— 0 0 797。中日花鲈在LDH ,GPI 1 ,GPI 2 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接近完全置换。中国花鲈各群体之间的根井遗传距离为 0 0 0 0 4— 0 0 0 11,平均值约为 0 0 0 80 ;而中日花鲈间的根井遗传距离为 0 1870— 0 1954,平均值为 0 192 6。以上结果表明中国花鲈群体间遗传变异很小 ,中日花鲈间遗传变异远大于中国花鲈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高天翔楼东刘进贤张亚平横川浩治
关键词:同工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