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毓赟

作品数:7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东亚冬季风
  • 3篇冬季风
  • 3篇气候
  • 3篇季风
  • 2篇年际
  • 2篇气温
  • 2篇物理机制
  • 1篇电量
  • 1篇电量预测
  • 1篇定常
  • 1篇定常波
  • 1篇遥相关
  • 1篇遥相关型
  • 1篇用电量
  • 1篇用电量预测
  • 1篇瞬变
  • 1篇瞬变波
  • 1篇斯堪的纳维亚
  • 1篇同相
  • 1篇能源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刘毓赟
  • 3篇王林
  • 1篇曹杰
  • 1篇赵荻
  • 1篇韦玮
  • 1篇陈文
  • 1篇李珍
  • 1篇陈权亮

传媒

  • 3篇大气科学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物理机制研究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1979-2000年的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异常资料,分别分析东亚季风指数与热带海表温度距平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指数。随后在揭露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
刘毓赟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物理机制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一个物理机制被引量:11
2008年
本文利用NCEP/NCAR提供的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温度异常资料,在分析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综合反映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综合指数。分析表明,冬季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值越大(小),东亚地区将出现异常的南(北)风的响应,东亚冬季风将越弱(强)。应用加热强迫影响热带环流的简单模式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异常海温对东亚冬季风影响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当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处于正(负)位相时,西太平洋区域强迫出异常南(北)风。这是使得东亚冬季风偏弱(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影响最为显著的关键区是赤道西太平洋。
刘毓赟赵荻曹杰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物理机制
我国前冬和后冬的划分及其气温的年际变异被引量:10
2020年
基于我国762站均一化逐日平均和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集,对我国年最低气温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国年最低气温的概率密度呈现清晰的双峰分布特征。进一步考察其原因发现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我国年最低气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以冬季气候态气温的0℃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气候区。综合不同气候区内年最低气温所在日期的概率密度分布的结果,将11月16日至次年1月15日划分为前冬,次年1月16日至3月15日划分为后冬。在此基础上,通过依赖于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6年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在年际变异上的特征,并进一步利用NCEP/NCAR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对应的大气定常波和瞬变波特征。结果表明: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演变仍表现为前、后冬同相演变和反相演变这两个主要模态。同相演变模态环流异常的空间形态在前冬和后冬较为一致,并随着前冬向后冬的推移其环流异常的强度在不断加强;反相演变模态则对应了环流异常在前冬和后冬的相反变化,且其环流异常的空间形态在前冬和后冬有较大不同。对大气波动特征的分析表明,瞬变波的动力和热力的强迫作用以及定常波能量向下游的频散对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上定常波列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相演变模态中,北大西洋上的波列将能量从北美向欧洲地区传播,加强了后冬欧洲地区的高压异常,该中心在后冬向下游的能量频散显著增强,形成了一个自欧洲经喀拉海以东至贝加尔湖附近的定常波列,大气瞬变波所引起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该波列位于欧洲和贝加尔湖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的维持和发展具有正的贡献。反相演变模态中前冬的波动特征与同相演变模态后冬基本一致,而后冬则表现为从北大西洋中部向格陵兰
韦玮王林陈权亮刘毓赟李珍
关键词:定常波瞬变波
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与联系被引量:29
2014年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依赖于季节的EOF(SEOF,season-reliant EOF)分解对近62年来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各自的年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前两个EOF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变化和南北相反的变化;其时间系数的分布表明,当前冬出现全国性偏暖(冷)或北冷(暖)南暖(冷)的气温异常时,后冬出现类似气温异常和相反气温异常的概率均在50%左右。进一步,通过SEOF分解得到了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演变的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SEOFl)为前冬到后冬同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暖(冷)时后冬亦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增暖;第二模态(SEOF2)表现为前冬到后冬反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冷(暖)而后冬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对环流场的分析表明,中纬度大气过程特别是大气遥相关型的变化是同向和反向两种演变模态产生的主要原因。SEOF1的环流表现为对流层中层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整个冬季的持续性同号异常,与此相伴的海陆气压差强度和东亚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使得前、后冬中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呈一致加强或减弱,从而引起同相演变模态。SEOF2的环流在前冬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的特征,整个对流层的变化都很显著,而后冬的环流信号主要在对流层中低层显著,此时表现为类似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的特征且符号发生了反转,从而引起反相演变模态。
韦玮王林陈权亮刘毓赟
关键词:气温年际变化大气环流
冬季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年代际变化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 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 PREC-L(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 over Land)降水资料分析了1948/1949~2008/2009年冬季斯堪的纳维亚(SCAND)遥相关型的年代际变化,并讨论了这次年代际变化前后SCAND型的不同时空特征、气候影响及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SCAND型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突变,其500 hPa高度场上的欧洲中心和西伯利亚中心在1979年之后均向东南方向移动,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的中心位置没有明显变化。与此相对应,1979年之后SCAND型对北半球气温的影响有很大加强,主要表现为其正(负)位相引起的极区增温范围明显扩大,欧亚大陆北部的温度负(正)中心显著向东南方向延伸,甚至可以影响到我国长江流域和日本的温度变化。1979年之后,SCAND型正(负)位相可以引起欧亚大陆沿60°N左右纬度带的降水显著减少(增加),这与1979年之前SCAND型主要引起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的降水变化有所不同。对准地转位势倾向方程的诊断表明,SCAND型在1979年前后的年代际变化基本可以用异常定常波引起的涡度强迫、异常定常波与气候态定常波相互作用引起的涡度强迫以及高频瞬变波引起的涡度强迫三者的变化来解释。
刘毓赟王林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气候突变
北半球冬季欧亚遥相关型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被引量:62
2012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160站地表面气温和降水的观测资料,首先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方法定义了冬季欧亚遥相关型(EU),并计算了冬季的欧亚遥相关型指数(EU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研究了与欧亚遥相关型异常相联系的东亚冬季风系统变化以及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异常。针对欧亚遥相关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欧亚大陆上空,大气内部存在与EU相联系的波列从北大西洋传播到乌拉尔山以东的欧亚大陆地区。在时间变化上,冬季EU以为年际变率为主,年代际变化的分量不明显,其显著周期表现为2~4年。当冬季EU处于正位相时,与之相关联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表现为:东亚地区高空的急流增强、东亚大槽加深,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东亚地区温度偏低,从而使得我国东部降温、降水减少;反之,当冬季EU处于负位相时,我国东部增温、降水增加。
刘毓赟陈文
关键词: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气候-能源市场供需模型构建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气候‑能源市场供需模型构建方法,通过获取待分析区域与发电量相关性高的气候数据,输入训练后的气候‑能源供给模型,得到供给发电量预测值,获取待分析区域与居民用电量相关性高的气候数据,输入训练后的气...
薄宇梁逸爽刘毓赟孙世达张子亭过莹烨贾紫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