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宏迪

作品数:28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9篇农业科学
  • 3篇化学工程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基因
  • 6篇克隆
  • 4篇酶链反应
  • 4篇酵母
  • 4篇基因克隆
  • 3篇淀粉
  • 3篇锈果病
  • 3篇嗜盐
  • 3篇苹果
  • 3篇苹果锈果病
  • 3篇葡萄球菌
  • 3篇启动子
  • 3篇球菌
  • 3篇曲霉
  • 3篇聚合酶
  • 3篇聚合酶链反应
  • 3篇果病
  • 3篇果锈
  • 3篇合酶
  • 3篇斑病

机构

  • 2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河北省农林科...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7篇刘宏迪
  • 7篇孙彤
  • 4篇梁平彦
  • 4篇王祈楷
  • 4篇张树政
  • 4篇张金岐
  • 4篇吴晓军
  • 3篇周培瑾
  • 3篇相宁
  • 3篇徐毅
  • 3篇张成良
  • 2篇金城
  • 2篇杨寿钧
  • 2篇曹旭
  • 2篇范乔
  • 2篇阮力
  • 2篇刘秋芬
  • 2篇王永吉
  • 1篇王默力
  • 1篇余云开

传媒

  • 10篇微生物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2篇生物工程学报
  • 2篇植物检疫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河北果树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病毒学报

年份

  • 1篇2000
  • 3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2
  • 3篇1991
  • 5篇1990
  • 2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克隆及在酒精酵母中的表达与分泌被引量:6
1997年
泡盛曲霉(Aspergillus awamori)产生的葡萄糖淀粉酶是一种诱导的糖蛋白,它具α-1,4和α-1,6-D-glucan glucohydrolase活性,广泛用于需糖化淀粉的工艺.若将该酶基因导入啤酒酵母,构建能直接利用淀粉的酵母工程菌株,可省去淀粉液化和糖化的过程.国际上已有将泡盛曲霉的葡萄糖淀粉酶导入啤酒酵母的报道.该酶作用最适温度为60℃,对食用乙醇生产工艺较为有利.因此,我们用RT-PCR技术克隆了泡盛曲霉葡萄糖淀粉酶Ⅰ基因,将其置于酵母烯酸酶(Enolase)启动子(Promotor)和终止子(Terminator)之间,构建了表达载体,转化非营养缺陷型酒精酵母AS.2.1364,获得能将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并可发酵产生酒精的转基因酵母菌株.1 材料与方法(1)菌种及培养基 泡盛曲霉(Aspeergillus awamori)NMRL3112,葡萄糖淀粉酶Ⅰ基因供体,采用文献的培养基;酒精酵母(Sacchromyces cerevisiae)AS.2.1364为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受体,采用YPD培养基;转化酵母采用YPDS培养基,含1%葡萄糖和1%可溶性淀粉.大肠杆菌TG1作为pAC1(由刘宏迪保存)及测序质粒pGEM-3zf(+)的宿主菌,采用LB培养基,氨卞青霉素抗性.
王永吉刘宏迪孙彤张树政
关键词:泡盛曲霉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克隆酒精酵母
西方许旺酵母α-淀粉酶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啤酒酵母中的高效表达与分泌被引量:4
1998年
以E .coli/yeast穿梭质粒YCEp1为载体构建许旺酵母部分基因组文库 ,在大肠杆菌中扩增后提取混合质粒DNA ,经电转化非缺陷标志啤酒酵母AS .2 1 36 4 ,在YPDS平板 ( 1 %葡萄糖和 1 %可溶性淀粉 )上用淀粉水解活力筛选含水解淀粉能力的阳性转化子 .从阳性转化子中分离融合质粒证实含 5 0kb的插入片段 .用α 淀粉酶基因两端序列设计的引物PCR扩增及扩增片段序列分析证实该片段中含有α 淀粉酶全部编码序列 .该片段能在啤酒酵母中表达α 淀粉酶 ,说明该片段带有α 淀粉酶基因 5′ 上游序列和 3′ 下游序列 .该转化子在YPDS平板 30℃培养 48h形成清晰可见的水解淀粉圈 .发酵液 (YPDS) 48℃可获得 740~ 780mU/mL产酶活力和高的生物量 .PAGE证实发酵液有α 淀粉酶蛋白带 ,占胞外总蛋白含量的 1 2 %以上 .说明在载体YCEp1上许旺酵母α 淀粉酶基因自身启动子 ( promoter)和终止子(terminator)在啤酒酵母AS .2 .1 36 4中同样被识别且高效表达 .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水解淀粉酵母菌株构建成功 .
王永吉刘宏迪孙彤张树政
关键词:Α-淀粉酶基因表达啤酒酵母
协同凝集试验快速诊断葡萄扇叶病毒被引量:9
1992年
本文描述一个新的试验方法,即协同凝集试验,用于检测葡萄扇叶病毒(GFV)。检出OFV 的最低浓度为4ng/ml,其灵敏度与 ELISA 检测病毒水平相当,而且更简便、快速。
蔡文启刘宏迪黄德来王荣莽克强
关键词:葡萄扇叶病毒协同凝集试验
栗疫菌低毒力菌株dsRNA的分离及转移被引量:7
1992年
自云南、广西、江苏、浙江、河北、京郊六个省市的板栗树(Castanea mollissima)溃疡斑上分离了栗疫菌(Endothia parasitica)160株,进行了 dsRNA 的提取及其毒力测定,获得两株含 dsRNA 的低毒力菌株(H),其毒力与带有起源于欧洲的 dsRNA 的低毒力菌株比较相近.比较国内菌株与欧洲低毒力菌株的 dsRNA 电泳谱带,示有共同分子量为5×10~6或6.2×10~6的电泳带。与正常毒力菌株(V)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致病力。这是欧美大陆发现低毒力菌株后,亚洲地区的首次报告。以5株具有欧洲 dsRNA 的低毒力菌株作为供体,与云南、江苏、浙江的10株毒力菌株配对,16%(8/50)的毒力菌株发生形态变化,dsRNA 转入后毒力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国内毒力菌株可以接受欧洲低毒力因子——dsRNA 并转变为低毒力菌株。
梁平彦陈开英周淑敏全勇刘宏迪
关键词:栗疫菌DSRNA基因转变
烟草环斑病毒PCR产物的克隆及部分序列分析被引量:8
1998年
将TRSV的PCR产物与pGET-TEasyVector连接,克隆到大肠杆菌TG1中,得到白色菌落,重组质粒通过酶切鉴定、PCR扩增和部分序列分析,表明TRSV的PCR产物确实插入了质粒,并已克隆到大肠杆菌中,测序列240个碱基,与资料显示的序列相比较,同源性达92.5%,可用于解决病毒检疫应用中阳性对照有扩散危险的疑难问题。
相宁孙彤刘宏迪刘宏迪张成良
关键词:烟草环斑病毒PCR产物克隆
极端嗜盐菌 16S rDNA的PCR扩增被引量:20
1994年
四株嗜盐菌Haloarcula vallismortis(EM201)、Haloferax denitrificans(EM303)、A_5和B_2已通过一对特定引物用PCR技术从总DNA中扩增出各自的16SrDNA片段,分子大小在1.47kd左右.DNA杂交也表明这些PCR产物具有嗜盐菌的同源性.
周培瑾徐毅马允卿刘宏迪
关键词:嗜盐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
耐热中性蛋白酶产生条件及酶的亲和层析纯化被引量:13
1994年
从云南西双版纳分离的耐热菌株中筛选到菌号为HY-69的菌株,经鉴定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该菌产中性蛋白酶.对该菌株的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酶的产量和耐热性均优于其它菌株.发酵液经超滤浓缩、硫酸铵沉淀后以亲和层析纯化.粗酶分别以Cbz-L-phe-T-sepharose 4B和Cbz-D-phe-T-sepharose 4B纯化,并对两种材料的纯化效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了PAGE和SDS-PAGE均一的酶.
金城杨寿钧刘宏迪张树政
关键词:嗜热
苹果锈果病的病原被引量:3
1991年
从苹果锈果病枝条减压抽取出输导组织液,在其离心沉淀物的超薄切片中,电镜检查到形态类似立克次体的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病株花柄和幼嫩果柄的超薄切片中也观察到这种细菌。健树制备的对照样品中没有。从锈果病带病者——梨树中也发现有这种菌。用难养菌液接种,苗木叶片表现典型的弯叶症状。青霉素处理有减轻病情的疗效。可以认为这种难养菌是引起苹果锈果病的病原物。
王祈楷刘宏迪张金岐张良皖
关键词:苹果锈果病病害
用无细胞克隆系统进行特异DNA扩增的技术——PCR
1990年
作为分子生物学基石之一的分子克隆技术,是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包括目的基因的提纯,选择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选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构建新的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重组DNA的转化,转化后遗传物质和性状的转移及重新组合,重组DNA的纯化扩增等。该系列技术的操作相当复杂繁琐且耗时长。如何从极微量的生物材料中简便快速地得到大量特定的基因,或是在众多复杂的生物基因DNA中,
刘宏迪
关键词:DNA扩增PCR
苹果锈果病与早期诊断技术
1990年
苹果锈果病(Apple scar skin diseased)是我国苹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渐趋严重,以致由于防治不力而造成很大损失。大冢义雄于1935年首次报告本病,最初认为是生理病变,继而证明可以通过嫁接传染,认为由病毒侵染所致。长期以来,许多科学工作者进行大量研究,但迄今未能证实。1982年小金泽硕城提出,苹果锈果病可能是由类病毒所致;陈玮等报告已从病株中提取到两种小分子的环状RNA。1984年,我们从苹果锈果病枝条中直接抽取输导组织液,通过离心富集得到一种细胞形态类似于立克次氏体的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经对病株花柄和幼嫩果柄超薄切片电镜检查,也已发现病组织内含有这种菌。
张金岐张良皖刘秋芬刘宏迪王祈楷冯鲁昕
关键词:苹果锈果病立克次氏体电镜检查超薄切片早期诊断技术病毒侵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