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嘉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支气管肺类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类癌(BPC)的手术治疗方式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1999年5月至2007年12月65例BPC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肿瘤分期等进行单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肺段切除例,肺叶切除36例,双肺叶切除6例,袖状切除4例,全肺切除11例,隆凸切除2例,主支气管成形4例,单纯探查1例。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2%、73.8%和64.6%。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29)、年龄(P=0.003)、吸烟史(P=0.039)、病理类型(P〈0.01)、肿瘤分期(P〈0.01)、术后放化疗(P〈0.01)、淋巴结转移(P〈0.01)和手术性质(P=0.04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P=0.019)和淋巴结转移(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手术是BPC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切除方式目前仍以解剖性肺叶或全肺切除为主。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是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
- 戴维刘孟嘉章智荣牟巨伟孙克林程贵余张汝刚王大力
- 关键词:类癌外科手术预后
-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51例MP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2岁(16~78岁),有石棉接触史4例(2.6%)。最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胸痛(64例,42.4%)。根据侵犯范围分为局限型(43例,28.5%)和弥漫型(108例,71.5%)。治疗方式包括单纯手术23例(15.3%),单纯化疗63例(41.7%),手术+辅助治疗57例(37.7%),化疗+放疗8例(5.3%)。随访到13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0个月(0.3~15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9.0个月(95%凹为11.5~26.5)。1、2、3及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44.6%、36.0%和2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8)、侵犯范围(P=0.005)、肿瘤分期(P:0.002)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3)和肿瘤分期(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恶性胸膜问皮瘤预后差,手术、化疗、放疗及综合治疗的疗效均欠佳。性别及肿瘤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 刘孟嘉戴维王大力高树庚牟巨伟
-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预后因素
- 食管间质瘤手术方式的选择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食管间质瘤患者短期及长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切除的食管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案。结果2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4例、肿瘤摘除术患者13例、食管切除术患者11例,其中接受食管切除术患者的肿瘤直径显著大于接受另外两种术式的患者(P<0.001);接受食管切除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另外两种手术方式(P<0.001);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01);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中位随访48个月(3~156个月),2例接受食管切除术的患者出现复发和(或)转移,其中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肝转移,并死于食管间质瘤。结论手术切除为食管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 刘孟嘉戴维王大力赵亮高树庚牟巨伟
- 关键词:食管间质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肿瘤摘除术食管切除术
- 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超声造影、CT、MRI、肠镜检查结果等。按照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4个级别,分析不同级别超声造影检查特点,并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准确率。结果共1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4.0(50.5,65.25)岁。极低/低危组6例,中/高危组6例。肿瘤最大直径0.8~11.2 cm,腔内超声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类圆形(7例,58.3%)或分叶状(5例,41.7%)低回声肿块,边界多较清晰(11例,91.7%),内部回声多不均匀(11例,91.7%),较大者可见囊变区(5例,41.7%),内部血流信号多较丰富(11例,91.7%)。超声造影增强时相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显著增强[上升时间(8.10±4.03)s],并于动脉期或静脉期达峰[达峰时间(25.54±12.16)s],随后造影剂逐渐缓慢退出;中/高危组5例(83.3%)患者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向心性增强,且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而极低/低危组仅1例(16.7%)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或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且6例(100%)均为弥漫性增强。与CT(60.0%)、MRI(66.7%)、肠镜(0)相比,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100%)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结论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肿瘤起源和血管灌注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直肠间质瘤,且对直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具有提示意义。
- 刘孟嘉曾维根王勇龚萱桐韩洁王博崔宁宜
- 关键词:间质瘤直肠超声造影腔内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