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家成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上皮
  • 4篇免疫
  • 3篇荧光
  • 3篇荧光原位杂交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上皮内
  • 3篇皮内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3篇宫颈
  • 2篇人类表皮生长...
  • 2篇人类表皮生长...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上皮内瘤
  • 2篇上皮内瘤变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受体

机构

  • 10篇珠海市人民医...
  • 7篇暨南大学第三...
  • 1篇暨南大学

作者

  • 13篇冯家成
  • 6篇杨静
  • 5篇任大宏
  • 3篇田卫华
  • 3篇任大宏
  • 3篇杨静
  • 2篇任旸
  • 2篇黎华文
  • 1篇张丽凡
  • 1篇张丽帆
  • 1篇杨静
  • 1篇郭杰峰
  • 1篇李楚滨
  • 1篇邓鹏飞
  • 1篇孙达春
  • 1篇林丽莉
  • 1篇莫海山
  • 1篇伍慧卿
  • 1篇赵晓明
  • 1篇梁嘉敏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吉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国妇产科临...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研究肿瘤生长因子 (VEGF)和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的表达水平在大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86例手术切除的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研究 ,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VEGF蛋白和 MVD在大肠癌的表达水平。结果 :VEGF表达阳性率为 6 2 .8%。MVD和 VEGF表达的程度明显相关。 VEGF的阳性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肿瘤位置无显著相关 (P>0 .0 5 ) ,而与淋巴结转移、肝肺等远处转移及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 (P<0 .0 5 )。结论 :VEGF是由肿瘤细胞所分泌的 ,并在大肠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何志国冯家成孙达春扬欢珍莫海山
关键词:大肠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肿瘤转移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2011年
目的比较免疫组织化学(IHC)及FISH2种方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差异性,同时探讨其临床病理联系,为FISH技术应用于Her-2的临床检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IHC及FISH分别检测51例浸润性乳腺癌中Her-2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两种方法均严格按照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和美国病理家协会(CAP)联合制定的乳腺癌Her-2基因临床检测指南进行。结果 51例浸润性乳腺癌中,IHC染色-/+17例(33%)、++18例(35%)及+++16例(31%),F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阳性27例(53%),阴性24例(47%)。2种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0.612,P<0.001)。同时实验表明IHC染色-/+的17例中Her-2基因扩增3例(18%),IHC++18例中Her-2基因扩增9例(50%),而IHC+++16例中Her-2基因扩增15例(94%),2种方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实验还显示Her-2基因的扩增与患者年龄、T分类、N分类、淋巴结转移及PR的表达状态等均无相关性,仅与ER的表达状态显著相关(P<0.01)。结论 IHC检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Her-2的蛋白表达作为曲妥珠单抗药物选择的初筛手段,必要时还要联合FISH技术检测Her-2的基因扩增状态,方能准确指导临床选用曲妥珠单抗。
杨静田卫华任大宏冯家成
关键词:乳腺肿瘤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CD4+、CD8+T细胞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CD4+、CD8+T细胞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并行宫颈锥切治疗的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杂交捕获第二代方法(HC-Ⅱ)检测高危型HPVDN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30例CIN1、43例CIN2/3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D4+、CD8+T细胞的表达。结果 CIN2/3组的HR-HPV感染率显著高于CIN1组(P<0.05),CIN组HR-HPV感染率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1)。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和CIN2/3组CD4+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60.0%、43.3%和33.3%,CD8+T细胞的表达率分别为70.0%、46.7%和31.0%;CD4+、CD8+T细胞在CIN1组及CIN2/3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P<0.05)。结论 CD4+、CD8+T细胞表达下调可能促进宫颈HR-HPV感染的发生,并对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黎华文张丽帆冯家成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CD_4^+ T细胞与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锥切后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消退的关系
2012年
目的探讨CD4+T细胞与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锥切后高危型乳头瘤病毒(hrHPV)消退的关系。方法对因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行宫颈电环切除术120例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hrHPV的阳性率为91.67%,术后6,12,18,24个月hrHPV清除率分别为81.82%,90.91%,94.55%,96.36%,术前hrHPV阳性者CD4+T细胞的表达率为37.84%,术后6个月CD4+T细胞阳性者hrHPV消除率显著高于CD4+T细胞阴性者。结论宫颈电环切除术后2 a hrHPV基本消退,T细胞免疫可能与术后hrHPV的消退有关系。
黎华文张丽凡邓鹏飞冯家成
关键词: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CD4+T细胞亚群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复发性鼻息肉组织中GM-CSF及IL-5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对复发性鼻息肉组织中GM-CSF、IL-5表达变化的影响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确诊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伴复发性鼻息肉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9例行SIT+规范化治疗(糖皮质激素喷鼻);对照组17例行规范化治疗(糖皮质激素喷鼻)。分别将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半年、1年后鼻息肉组织中GM-CSF、IL-5表达结果进行对比,采用ELISA法检测鼻息肉组织匀浆中GM-CSF、IL-5水平。结果:2组患者治疗半年及1年后鼻息肉组织中GM-CSF、IL-5表达均明显降低;实验组GM-CSF、IL-5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T可降低复发性鼻息肉组织中GM-CSF、IL-5细胞因子表达,减轻鼻息肉的炎症反应。
郭杰峰冯家成林丽莉赵晓明伍慧卿
关键词:鼻息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患者早期检测中的临床价值
2014年
目的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患者早期检测中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接受诊断的90例疑似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均行FISH检测,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基本诊断标准,并与FISH检测结果进行对比,选取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记录FISH检测标准值。结果采取尿路脱落细胞学检测整体敏感度为32.39%,明显低于采用FISH检测的研究组的80.2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分期、分级患者行FISH检测灵敏度均高于细胞学检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患者早期采取FISH检测方案,有其无创性优势,且敏感度与特异性均比较高,在判断患者预后方面同时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推广。
冯家成张柏辉梁嘉敏任大宏
关键词:膀胱肿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检测环氧化酶-2在复发性鼻息肉中的临床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分析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检测环氧化酶-2在复发性鼻息肉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复发性鼻息肉患者,根据阶段分为术中组(b组)、术后2周组(c组)、术后4周组(d组)、术后8周组(e组)及术后12周组(f组),另选取30例正常对象的黏膜组织纳入正常组(a组),测量各组别的组织内环氧化酶-2含量。结果:与正常组(a组)相比,术中组(b组)、术后2周组(c组)、术后4周组(d组)均显著升高,P<0.01,数据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8周组(e组)增高,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2周组(f组)增高,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放射免疫分析法动态检测环氧化酶-2在复发性鼻息肉中的临床价值较高,可考虑作为临床的重要参考指标。
冯家成张柏辉任大宏
关键词:放射免疫分析法环氧化酶-2复发性鼻息肉
基因表达谱芯片在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风险中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与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发展成子宫颈癌危险性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收集3例病理诊断为子宫颈癌的新鲜标本,分为正常组、CIN1、CIN2/3及子宫颈癌4组(共12个样本),利用Illumina Bead Chip平台对其进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结果与正常组相比,CIN1组中有41个上调基因,105个下调基因;CIN2/3组中有57个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子宫颈癌组中有1 137个上调基因,513个下调基因。在CIN1和CIN2/3中有13个基因(ANKRD20A1、OLFM4、SNORD46、LOC642333、C13orf30、ASB5、C6、CABP4、POU5F1P1、DNHD2、LR-RC50、C1orf87和CCDC17)共同上调,4个基因(DEFB103B、IL6、CDC45L和E2F2)共同下调。而ANKRD20A1、DEFB103B和IL6在CIN1、CIN2/3和子宫颈癌各组中均共同上调或下调。结论在子宫颈癌发生的早期阶段,ANKRD20A1、OLFM4、SN-ORD46、LOC642333、C13orf30、ASB5、C6、CABP4、POU5F1P1、DNHD2、LRRC50、C1orf87及CCDC17等基因的上调具有重要作用。对上述差异基因的检测可能对评估CIN病变尤其是CIN1发展为子宫颈癌的危险性具有帮助,从而减少由于子宫颈病变的异质性和子宫颈活检技术的局限性所导致的CIN2/3漏诊,同时指导临床医师对CIN1进行更合理的管理和治疗。
杨静杨静冯家成孟晓李楚滨张伯辉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基因芯片免疫组织化学
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在真菌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的应用及体会被引量:2
2014年
真菌侵犯人体,由真菌感染致病的病例数不断增加,如何准确认识真菌,显示真菌,给病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室经过多年实践,利用光波微波辐射技术在Crocott六胺银快速染色中对新形隐球菌、曲霉菌菌丝、毛霉菌菌丝、细胞胞质菌、马内菲青霉菌进行显示,得到了很好的染色效果,证明光波变频微波辐射技术应用在快速Crocott六胺银染色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快速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冯家成杨静杨静任大宏
关键词:真菌六胺银染色
原发性附睾癌1例
2010年
患者男,43岁。因右侧阴囊无痛性增大1年,加重伴疼痛2个月入院,查体睾丸上方可触及4cm×3cm大小的肿块,睾丸外侧面可触及多个小结节,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CT示右侧睾丸区囊状病灶,大小6cm×7cm,病灶内壁上可见多个结节状强化灶,上方见较大的强化结节,边缘不光整。临床考虑附睾癌,行右侧睾丸、附睾、输精管切除术。
杨静杨静田卫华冯家成
关键词: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输精管切除术侧睾丸小结节无痛性外侧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