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忠华

作品数:19 被引量:250H指数:12
供职机构: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重点项目“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马尾松
  • 5篇造林
  • 4篇树种
  • 4篇子代
  • 4篇海岸
  • 3篇优良家系
  • 3篇林带
  • 3篇木麻黄
  • 2篇性状
  • 2篇优树
  • 2篇沙质海岸
  • 2篇套种
  • 2篇自由授粉
  • 2篇自由授粉子代
  • 2篇混交
  • 2篇基干林带
  • 2篇建筑材
  • 2篇更新造林
  • 2篇光皮桦
  • 2篇海岸带

机构

  • 17篇福建省林业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17篇傅忠华
  • 9篇林武星
  • 8篇叶功富
  • 8篇徐俊森
  • 7篇杨宗武
  • 7篇郑仁华
  • 6篇谭芳林
  • 5篇张水松
  • 5篇傅玉狮
  • 3篇郑蓉
  • 3篇林光
  • 2篇潘惠忠
  • 2篇俞白楠
  • 1篇梁庆松
  • 1篇隆学武
  • 1篇杨希
  • 1篇吴清金
  • 1篇肖晖

传媒

  • 7篇防护林科技
  • 2篇林业科技通讯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林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浙江林学院学...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5篇2001
  • 9篇200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皮桦优树子代性状遗传变异及选择被引量:53
2004年
 在福建省选择101株光皮桦(BetulaluminiferaH.Winkl.)优树,利用其中55株优树的种子在福建省邵武卫闽林场开展子代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光皮桦种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优树子代间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3a生树高家系遗传力、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446和0.327,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431和0.291;各生长性状与冠幅间存在紧密的相关性;以3a生树高为主要指标,从参试的家系中初步选出12个优良家系和31株优良个体,优良家系的树高和胸径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7.95%和11.87%;优良个体的树高和胸径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高达26.60%和40.37%,选择效果非常明显。这些优良家系和个体可用作种子园建园材料或无性繁殖材料。
郑仁华邹绍荣杨宗武肖石海傅忠华肖晖
关键词:光皮桦子代性状优良家系
马尾松优树子代遗传评价及选择被引量:12
2001年
采用主成分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法 ,对 2 2 9个 1 3年生的马尾松优树子代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从中筛选出 1 9个高产稳定型优良家系 ,适宜在福建省范围内推广 ,其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 2 8 30 %。 1 3个高产优良家系适宜在闽西北推广 ,其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 2 1 0 7%。1 7个高产优良家系适宜在闽东南推广 ,其材积平均遗传增益为 2 5 51 %。表 6参 1
郑仁华陈国金傅忠华俞白楠杨宗武傅玉狮潘琼蓉
关键词:马尾松优树子代综合评价
立木木材弹性系数在马尾松材性育种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2000年
首次采用非破坏性测定木材材质方法、并用立木木材弹性系数指标来研究 9年生马尾松不同家系间材性的差异 ,取得了较理想的结果 ,初步说明了立木木材弹性系数在马尾松材性育种上的应用是可行的 ,同时提出了应用该技术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丰富了我国木材材质的测定方法。
郑仁华杨宗武梁庆松陈国金傅忠华傅玉狮
关键词:立木
木麻黄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更新方式和更新造林关键技术研究被引量:17
2000年
自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通过对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典型调查和防风效能流动观测结果,研究提出依据地貌类型、海风强弱、微地形、林木生长、林带结构特征和防风效能相结合的基干林带主要类型分类系统,把当地林带分为9种主要类型,并据此提出基干林带分类更新理论。由于基干林带分类理论研究的突破,带动了林带更新方式和造林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的顺利发展。在林带更新方式方面,按照不同类型林带更新造林研究结果,提出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渐伐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林冠下套种更新方式和林带前沿造林换带更新方式等,以及应用时的各项技术要求。根据树种适应性、速生性和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研究提出用于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造林树种,如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12~#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品系等。这些优良树种和品系已繁殖300多万株,陆续在邻近县市推广造林,深受当地林业部门和群众欢迎。在林带更新造林关键技术方面,因应不同类型林带秋冬季大风、干旱、土壤缺水贫瘠等不良生境条件,研究提出挖深穴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容器苗大苗深栽和幼林培土保墒抚育等系列化抗旱造林技术,多数树种造林成活率达到90%左右,3年生幼林,主要造林树种平均树高3~5 m,均已郁闭成林,开始发挥防护作用,更新林带内相对风速比造林前减少10%左右。这是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造林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这一技术已为当地林业生产单位认同,并普遍采用。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林光谭芳林傅忠华陈胜黄荣钦曾国强高美玲
关键词:造林树种抗旱造林技术
海岸带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方式、树种选择和造林配套技术研究被引量:30
2000年
自1992年开始,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对更新改造技术难度最大的海岸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和树种选择、林带内侧立地质量最差的木麻黄Ⅲ、Ⅳ类林的改造方法和树种选择以及海岸风口基干林带前沿干旱沙地换带更新造林技术等3大难点问题进行长期、深入和系统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突破上述3种困难立地木麻黄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难点,在更新改造关键技术和树种选择方面取得突破,以期在较短时间内重建新1代稳定、高效、高产优质、结构合理和可持续经营的沿海防护林生态体系。经过长期的、综合性的较大规模试验和示范研究,在海岸带风口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方式方面,分别提出适宜不同类型林带的更新方式,如片状林带间隔带状采伐更新方式、低效林带渐伐后林下套种更新方式和前沿稀疏林带林下套种更新方式等,在研究过程中均有不断创新。经试验研究,提供了适宜的更新树种,厚荚相思、纹荚相思、刚果12~#桉、湿地松和木麻黄优良无性系_(9201)、东_1、粤_(701)等。同时,研究开发出以深挖整地、放适量客土、施磷肥、客土拌泥浆、春季雨天冒雨造林和容器苗大苗深栽等抗旱造林关键技术。由于更新造林技术的重大突破,使造林保存率普遍提高到90%以上,3年内郁闭成林,开始发挥防护效益。在林带内侧立地质量最差的木麻黄Ⅲ、Ⅳ类林改造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研究提出,一是更换造林树种,用新筛选出的优良树种火炬松、巨尾桉、厚荚相思、湿地松或木麻黄优良无性系_(9201)、粤_(501)、粤_(701)等取代当地木麻黄实生苗造林。几年来用木麻黄小枝切基沙培扦插繁殖木麻黄优良无性系苗300多万株,可供造林1500 hm^2。二是改造方法以砍掉木麻黄,用上述优良树种重造和抽行套种效果最好,幼中林生长量比第1代木麻黄可增�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林光谭芳林傅忠华李永林陈胜黄荣钦高美玲曾国强
关键词:海岸带木麻黄树种选择
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试验被引量:2
2000年
对木麻黄基干林带分别采用不同采伐带宽度带状更新,不同树种和造林密度带状更新,多树种混交配置和林下套种更新,结果表明:10、20及30 m 采伐带宽度更新木麻黄无性系粤_(601),生长差异不显著,受风害程度随采伐带宽度增大而加剧;以木麻黄粤_(601)无性系、刚果12号桉、湿地松3个树种和品系采用挖大穴、下客土、雨天造林等技术对基干林带更新(带宽20 m),更新树种保存率高、生长量大;湿地松不同密度对基干林带更新(带度10 m),在造林初期密度效应不明显,不同密度生长差异主要由小环境造成;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湿地松等树种多行配置对林带更新形成合理的多层次结构,木麻黄主林层,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亚林层,湿地松处于第三层次,这种结构既有利于防风,又达到改良土壤和改善林带气候条件目的。湿地松与厚荚相思、刚果12号桉单行混交受压严重;林下套种树种生长量随基干林带郁闭度增大而下降,郁闭度0.3以下的基干林带套种相思树、刚果12号桉、湿地松、木麻黄等树种保存率高、生长潜力大。
林武星陈胜王维辉李永林徐俊森谭芳林叶功富傅忠华
关键词:采伐带郁闭度套种
相思类树种在滨海沙地造林中的选择与应用被引量:1
2000年
对滨海沙地不同生境条件下开展相思类树种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对风口不良生境适应力强,可作为沙荒风口造林树种;厚荚相思、纹荚相思、直干大叶相思及马占相思在低郁闭度林带下套种保存率高、生长量以厚荚相思表现最佳;基干林带带状更新厚荚相思与湿地松、木麻黄无性系多行配置种间关系稳定,单行混交易引起混交树种受压;后沿沙地厚荚相思与马占相思生长快,蓄积量大,出材率高,是理想的更新树种。
林武星姚庆端谭芳林叶功富徐俊森傅忠华陈胜黄荣钦
关键词:相思类树种造林套种
海岸带多树种结构基干林带的构建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自1992年以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林场和惠安县赤湖林场等地海岸沙地,结合木麻黄基千林带更新改造技术研究,对多树种组成结构基干林带构建和调控技术,复层林带培育和冠层结构、多树种组成结构林带混交配置模式和快速成林造林技术以及混交林带防风效益等进行长期试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混交配置模式早期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对其种间关系通过行状疏伐法对林带树种结构比例进行合理调控。调控1年后,通过2个树种树高、直径、单株材积等年生长率的变化分析,提出调控后形成新的混交模式为木麻黄行数应控制在2~3行之内,而湿地松行数应增至3行以上带状混交配置模式,以形成树种间交界行宽行距和树种内窄株距的宽行窄株混交配置模式,对种间关系和林木生长比较有利。这种混交配置模式对新1代多树种混交林带构建有较大应用价值。研究表明,通过稀疏和低效基干林带林下用木麻黄优良无性系、湿地松、厚荚相思等树种进行造林的方法,平均保存率75%~96%,2年生幼林高度为老林带1/3左右,预计2~3a 后可达林带高度,实现对低效基干林带快速更新,并形成多树种组成的复层结构林冠,提高林带防护功能。稀疏低效林带林下造林关键技术为,一是控制林带郁闭度,一般不超过0.4;二是造林后3~4a 间,需对老林带进行疏伐,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2左右。在海岸风口多树种组成结构林带混交配置模式的研究方面,经对多树种多行混交,树种间带状混交和树种间行状混交等3种混交配置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认为在幼林期各混交造林树种的生长效果、林带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和防风效能等均以前2种混交配置模式较好,幼林保存率90%以上,主要树种树高年平均生长量1.5~2 m,大部分林带2a 内郁闭成林,达到速生和短期内恢复林带的根�
张水松叶功富徐俊森林武星林光谭芳林傅忠华施纯淦王维辉苏全兴姚庆端李永林陈胜黄荣钦曾国强高美玲
关键词:海岸带复层林
沙质海岸后沿木麻黄混交造林效果的试验研究被引量:9
2000年
以东山赤山、惠安赤湖两个国营防护林场,8年的试验研究资料为基础,探讨木麻黄采伐迹地运用多树种混交造林的林分生长效果,开展了多树种复层林结构林带的防风效能观测。结果表明,采用优良木麻黄种苗与多树种合理混交造林,8年生时混交林分在树高、胸径、材积三方面的总生长量均比木麻黄纯林增加20%以上,其中木麻黄与湿地松、木麻黄与马占相思进行带状混交效果最好。通过防风效果观测表明:木麻黄纯林与多树种混交造林林分降风效能基本一致,差并不显著。
徐俊森叶维忠曾国强叶功富潘惠忠傅忠华李永林陈胜
关键词:木麻黄混交造林防风效能
干旱胁迫对木麻黄小枝细胞膜伤害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从细胞膜的伤害和修复角度,在温室条件下探讨4种木麻黄的抗旱机理与抗旱能力差异。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木麻黄 SOD 和 CAT 活性下降,细胞膜保护系统受损,导致小枝活性氧的积累和膜质过氧化加剧,质膜透性增大。中度胁迫下复水能使细胞膜功能恢复正常,强度胁迫时细胞膜系统很难恢复其结构;抗旱性强的树种细胞膜修复功能较强,以短枝木麻黄抗旱力最高,粗枝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居次,山地木麻黄抗旱性较弱。
徐俊森杨细明郑天汉陈清森林武星傅忠华潘惠忠隆学武
关键词:木麻黄水分胁迫膜质过氧化质膜透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