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凯 作品数:41 被引量:39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文化科学 更多>>
影业接收、影片重映与影人迁徙——战后大陆电影对台湾电影的影响(1945—1949) 2020年 抗战胜利之后,两岸电影之间终于打破台湾日殖时期所设定的限制与屏障,实现人员往来和互动交流。在行政力量主导的影业接收、大陆旧片重映以及电影机构与人员来台等方面,大陆电影对台湾电影带来了诸多影响,也改变了台湾电影此后的生态格局。 侯凯关键词:台湾电影 大陆电影 迁徙 从话剧《野玫瑰》到电影《天字第一号》——中国间谍电影的类型生成及余脉追寻 被引量:4 2016年 1946年底,根据话剧《野玫瑰》改编而成的电影《天字第一号》,成为引领战后中国间谍电影摄制热潮的标杆之作。打入模式、身份置换、人物对话、误会、离间桥段以及三角人物关系等诸多类型元素,都被随后的间谍电影所直接复制效仿。不仅如此,1949年之后的中国电影中,《天字第一号》的类型余脉依然延续。可以说,《天字第一号》俨然成为一个不断衍生和再造的"超级文本"。 侯凯关键词:《野玫瑰》 例外情形的如何言说——电影《左右》中的叙事伦理及其诉求 2014年 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左右》选择了一个特殊而精巧的个体叙事,尝试将西方的现代性伦理观念导入到中国传统的伦理语境中。对观众而言,这是一次挑战性的思维碰撞和观念考验,但这种碰撞和考验,或许能够达到一种现代性伦理观念的启蒙。影片在人物的身份、关系以及叙事节奏的把握方面颇有意味,借此传达出导演的叙事伦理观念,这是在面对新的伦理情境之下所需要建构的人生模式的一种探询。 侯凯关键词:叙事伦理 语境 宣发走红而票房遇冷——线上的电影营销策略与受众认同度 被引量:2 2023年 进入数字时代,随着“互联网+电影”影响辐射面的持续扩大以及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反复无常,电影营销的战略布局向线上转移,线上电影宣发已成为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旋律”与新常态。诸多电影在新媒体平台的宣发如火如荼、战功显赫,大有燎原之势。然而有些乱象却在市场蔓延:一些电影宣发走红,甚至引爆网络,但未能将此热度成功投射到电影的实际票房与口碑上。本文分析近年来电影市场中宣发走红而影片遇冷现象的原因,讨论线上电影营销与影迷受众的认同度,及其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实践的影响与价值。 李凡宇 侯凯关键词:电影营销 由盛转衰:早期厦门电影放映业考察(1905—1938) 2024年 1905年底,电影传入厦门。从最初临时随机的流动放映,到相对固定的茶园、教会放映,直至20世纪30年代初,十余家专业影院在鹭岛同台竞技。概观这些影院,大致形成了梯度化的营业格局和多元化的经营方式,这促成了厦门早期电影放映业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兴盛之期。然而,受经济危机、社会失序、捐税繁重及抗战爆发等多重因素影响,早期厦门的电影放映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凋敝。通过对此由盛转衰的过程梳理及原因探察,可以发现早期厦门电影放映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这亦成为管窥民国时期厦门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窗口。 侯凯 刘向阳关键词:电影放映业 影院 战后中国间谍电影的重新检视与价值再勘(1946—1949) 被引量:3 2015年 1946年底上映的电影《天字第一号》,在商业市场的表现方面令人注目,对当时国产电影的发展前景具有激励意义。《天字第一号》的成功,同时引发了战后竞相拍摄间谍电影的潮流。但是,对于这种间谍电影拍摄热潮,不管当时还是此后,言论之中总是批评苛责的态度。本文试图从当时整个的社会背景、经济情势以及战后间谍电影类型本身的市场表现与后来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和意义的重估。 侯凯上海早期影迷文化史(1897—1937) 当下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写作,虽然成果丰硕,但仍然存在诸多尚待填补和丰富的领域,这些领域需要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角度中寻拓。在研究领域日益细化的今天,中国早期电影史的写作存在一个无法回避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最原始资料的... 侯凯关键词:影迷 文献传递 《风吹麦浪》:简约镜语中的悲剧重现 被引量:1 2018年 英国著名导演肯·洛奇以20世纪20年代的爱尔兰独立战争为背景所拍摄的影片《风吹麦浪》,以其简约朴实的"自然主义"镜头,通过兄弟阋墙的故事情节,将一段沉重的民族悲剧呈现于观众面前。在影片中,作为主体色调的"绿色"显得很突兀,其惯常的象征意义发生了"变异"。在肯·洛奇的眼中,这种悲剧是循环往复的,影片巧妙地通过几处"重复"展示的场景空间,将这种悲剧的"循环"暗示出来。 侯凯关键词:空间美学 《电影双周刊》(1979-2007)中的内地电影批评与迷影文化考察 2022年 1979年创刊的《电影双周刊》,接续《大特写》,成为香港迷影批评的重镇。从其1979年创刊到2007年停刊的28年历史中,内地电影得到了迷影人持续的关切;大体分为1979-1989年间重识内地电影与热情赞扬第五代的迷影批评高点时期,1990-2002年间迷影批评低迷下的内地作者的电影批评亮点期,以及2003-2007年间互联网途影批评的最后狂欢。《电影双周刊》中的内地电影批评变迁,折射了内地电影在香港的文化传播轨迹,反映出了其电影批评的迷影文化变迁。 邢成武 侯凯关键词:电影批评 “我住在电影里”:“电影房”扩建与影迷文化迭代 被引量:1 2023年 如果将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①中的地穴视为电影院的化身,那么初期观众便是穴内的囚徒。他们以“影院”为尊,强调观影礼仪的神圣性,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将电影圈禁在牢不可破的幽穴深处。电影院观影很可能产生的是某种外在艺术装置的体验,而不是电影内在的体验。且随着放映技术的更新,电影院也不再是容纳电影的不二之选。 柳文慧 侯凯关键词:放映技术 电影院 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