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炜

作品数:11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肿瘤
  • 4篇内酯
  • 4篇内酯醇
  • 4篇雷公藤
  • 4篇雷公藤内酯
  • 4篇雷公藤内酯醇
  • 2篇药代
  • 2篇药代动力学
  • 2篇外营养
  • 2篇晚期
  • 2篇胃癌
  • 2篇肠外
  • 2篇肠外营养
  • 1篇单抗
  • 1篇凋亡
  • 1篇毒副作用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胸腺肽
  • 1篇血清

机构

  • 9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余炜
  • 4篇余辉
  • 2篇许建华
  • 2篇林海燕
  • 2篇谢瑞祥
  • 1篇黄秀旺
  • 1篇张玲
  • 1篇林剑扬
  • 1篇陈娟
  • 1篇余家密
  • 1篇黄静
  • 1篇翁金森
  • 1篇范芳
  • 1篇魏丞
  • 1篇林海燕

传媒

  • 3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HPLC测定法,测定大鼠尾静脉注射雷公藤内酯醇后的血药浓度,并对其药代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血浆样品加入适量HCl后用乙酸乙酯提取进行HPLC分析,流动相为乙腈-水(23:77),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17nm。大鼠尾静脉注射100μg/kg、200μg/kg、300μg/kg的三个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后,测定血浆中不同时间点雷公藤内酯醇的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在0.02~1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中雷公藤内酯醇的最低检测线为0.02μg/ml,平均回收率为88.03%,日内和日间差异RSD均小于5%,峰面积与血药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3)。大鼠尾静脉分别注射三个剂量雷公藤内酯醇后,各剂量纽相对应的分布相(t1/2α)半衰期分别为:0.033,0.021,0.026h。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0.753,0.630,0.574h。结论:本实验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雷公藤内酯醇血药浓度分析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测定结果可为该药的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余炜黄秀旺许建华陈元仲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HPLC药代动力学
基于介孔二氧化硅和聚多巴胺纳米载体递送阿帕替尼的性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介孔二氧化硅和聚多巴胺的纳米载体递送阿帕替尼的效能。方法利用介孔二氧化硅(MSN)的高效药物递送能力和聚多巴胺(PDA)的pH响应性,采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根据静电复合法设计了一种pH响应性聚多巴胺(PDA)包覆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给药系统(MSNs@PDA)。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Zeta电位改变验证MSNs@PDA系统制备是否成功。测定MSNs@PDA-Apa的载药量和包埋率。CCK-8法评价体外细胞毒性。Transwell法评价细胞迁移。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Zeta电位改变验证MSNs@PDA-Apa制备成功。MSNs@PDA-Apa的药物载药量为2.4%,包埋率为48%±2.5%。MSNs@PDA-Apa组的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当浓度达到10μg/mL时,PC-9细胞的存活率仅为30%左右。与Apa组相比,MSNs@PDA-Apa组对细胞迁移的效果明显增强。结论MSNs@PDA-Apa具有较高的药物传递效率,表现出对肿瘤细胞的良好杀伤作用,有望为未来的药物传递系统的构筑提供思路和方法。
余炜黄静余辉魏丞范芳林海燕林剑扬翁金森
关键词:抗肿瘤
雷公藤内酯醇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6
2007年
以国内外有关雷公藤内酯醇的大量有代表性的论文为依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综述了雷公藤内酯醇的药理研究和毒副作用,并对其应用价值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余炜许建华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药理作用毒副作用
雷公藤内酯醇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又称雷公藤内酯、雷公藤甲素,是从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idiiHook.F),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 Levl.)...
余炜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高效液相色谱法药代动力学
文献传递
肠内营养支持联用免疫增强剂胸腺肽对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观察联用免疫增强剂胸腺肽对肿瘤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接受营养干预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每天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联用免疫增强剂胸腺肽,40例)与对照组(单纯接受肠内营养支持,40例)。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况、细胞免疫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细胞免疫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CD3^(+)、CD4^(+)、CD8^(+)水平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干预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7.50%,低于对照组的9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1,P=0.000)。结论相较单纯肠内营养干预,联用免疫增强剂胸腺肽能够更好地为肿瘤化疗患者提供营养支持,还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化疗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余炜余辉郭增清谢瑞祥余家密
关键词:肿瘤化疗营养支持胸腺肽营养状况
肠外营养对晚期转移性胃癌83例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观察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行化疗联合使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9%)注射液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83例晚期转移性胃癌营养不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通过输注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9%)注射液分析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和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NRS-2002、PG-SGA评分出现明显的下降过程,然而,营养学指标前清蛋白、清蛋白和血红蛋白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期间给予肠外营养可明显改善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
余辉陈境鸿郭增清余炜
关键词:肠外营养胃肿瘤疗效安全性
恶性肿瘤患者250例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医院营养科肿瘤患者住院期间全肠外营养(TPN)处方医嘱,为临床合理使用TPN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50例肿瘤患者TPN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TPN处方使用的合理性。结果绝大部分应用TPN的患者具有肠外营养使用指征,处方设计合理;主要存在不足之处:非蛋白热氮比、糖脂比不适宜等问题,特别是维生素、微量元素供给不足。结论针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定,合理设计TPN处方;同时进行个体化营养治疗。药师强化审方理论基础,并多与临床医师沟通,提高TPN的治疗效果。
余辉余炜
关键词:全肠外营养恶性肿瘤患者处方分析
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阿帕替尼联合组和卡瑞利珠单抗组,每组20例。卡瑞利珠单抗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阿帕替尼联合组给予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21 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癌胚抗原(CEA)]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2组血清CYFRA21-1及CE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阿帕替尼联合组低于卡瑞利珠单抗组(P<0.05或P<0.01);2组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领域及总主观感受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阿帕替尼联合组高于卡瑞利珠单抗组(P<0.01)。阿帕替尼联合组与卡瑞利珠单抗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稳定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可见安全性较高。
林海燕吴俊杰余炜张玲
关键词:中晚期血清肿瘤标志物
雷公藤内酯醇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PL)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SGC-7901细胞达对数生长后,采用终浓度为12.5、25、50、100 nmol/L TPL处理SGC-7901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对照组及不同浓度TPL处理24、48、72和96 h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TPL处理48 h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浓度TPL处理48 h的促EMT转录因子Snail1、Twist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处理48 h后的EMT相关标记分子(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水平。结果 TPL在12.5~100 nmol/L的范围内对SGC-7901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增殖抑制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且除24 h 12.5 nmol/L外,其余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PL处理48 h后的早晚期凋亡率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及E-cadherin水平均升高,S期细胞比例、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水平及Snail1和Twist mRNA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TPL对胃癌细胞SGC-7901有毒性作用,不仅抑制其增殖且诱导凋亡及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同时可抑制其EMT过程。
余炜谢瑞祥陈娟林海燕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胃癌增殖凋亡上皮间质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