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汉代经学与诗学理念被引量:1
- 2006年
-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 余松
- 关键词:汉代经学天人感应儒家诗教以史证诗
- 论文学写作意识被引量:1
- 2000年
- 本文倡导一种真正的文学写作意识 ,即以真正文学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使文学写作不仅培养能力与技巧 ,同时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写作意识的核心有两个 :审美与创造。与实用写作意识相区别 ,可具体归纳为四个主要方面 :与实用写作的规范性意识不同 ,文学写作是反规范性意识 ;与实用写作的认同性意识不同 ,文学写作是超越性意识 ;与实用写作的内容性意识不同 ,文学写作是形式性意识 ;与实用写作的语言工具性意识不同 ,文学写作是语言本体性意识。
- 余松
- 诗学中的情感表现意识被引量:1
- 2002年
- 情感是诗歌的基本表现内容 ,但是普通情感并不具有艺术所需要的审美表现性 ,也不等于审美情感。诗学阐释应该说明普通情感在创作中是怎样转化为审美情感的 ,本文在总结评述前人观点的基础上 ,提出转化的关键是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和节制化。
- 余松
- 关键词:诗学情感
- 中国诗学“兴象”论被引量:10
- 2003年
-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 ,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 ,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 ,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 余松
- 关键词:诗学兴象
- 论诗性意义被引量:4
- 2000年
- 本文从意义角度,研究诗歌成为审美文本的核心——诗性意义。诗性意义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是诗人审美意识的物化状态。它与语言的其余意义间有着互为前提、互为背景的关系。和其它意义相比,其主要特点为中介性、空框性、形式性,在诗文本中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情感形态、意味形态、感悟形态。抓住诗性意义这个关键。
- 余松
- 关键词:诗性意义诗歌审美意识情感形态
- 语言的困境与诗人的使命
- 1997年
- 艺术创作中,言不尽意、言不达意的“语言困境”,一直是中西方学者们关注的语言学命题和美学命题。本文在20世纪“语言革命”的学术背景下,主要从语言与思维与文化等方面,探讨其成因及超越“语言困境”的基本创作策略,并试图阐明,超越的意义不仅仅是单纯地解除“语言痛苦”。
- 余松
- 关键词:语言困境审美意识隐喻化陌生化个性化
- 宋代理学文论评述被引量:2
- 2000年
- 理学文论总的倾向是否定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与地位 ,视文学为纯粹的政治伦理教化工具 ,强调“文以载道”。但理学作为延续数百年的文化现象 ,其思维形式、理论建构模态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学的整体风貌及审美趣味流向均产生了深刻影响 :促进了文学审美意识中理性因素的加强 ,促使文学更趋于内在心性的表现 ,并在风格上更趋于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
- 余松
- 关键词:理学文论
- 诗语言——能指优势符号被引量:2
- 2001年
- 诗歌语言是典型的能指优势符号。突出能指 ,塑造能指 ,追求能指与所指的相互转化 ,使抽象的符号存在成为具有形式性与结构性的感性存在 。
- 余松
- 关键词:诗语言
- 隐喻与诗性言说被引量:3
- 2006年
- 余松
- 关键词:诗性言说隐喻文本结构感性世界至情沉醉
- 诗性意义的生成及其表现效应被引量:1
- 2009年
- 诗性意义在艺术文本中的实现,离不开诗人运用语言的目的与意义。在语言和文本的结构功能上,诗性意义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成为诗性意义实现的重要环节。诗性意义表现的各种效应,为艺术在人与世界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 余松
- 关键词: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