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钦
-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对静息心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对静息心率(RH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平均RR间期计算出RHR。根据RHR,将患者分为RHR-L组(<60次/min)、RHR-M组(60~<75次/min)和RHR-H组(≥75次/min)。随即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离线应用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计算极低频带(VLF)、低频带(LF)、高频带(HF)、心率减速力(DC)值。结果各组VLF、LF、HF、DC、LF/H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HR-M组VLF、LF、HF低于RHR-L组,RHR-H组VLF、LF、HF、DC低于RHR-L组、RHR-M组,RHR-H组LF/HF高于RHR-L组、RHR-M组(P<0.05)。RHR与VLF[r=-0.436,95%CI(-0.501,-0.369)]、LF[r=-0.290,95%CI(-0.378,-0.205)]、HF[r=-0.394,95%CI(-0.468,-0.315)]、DC[r=-0.219,95%CI(-0.310,-0.123)]呈负相关(P<0.001),与LF/HF[r=0.248,95%CI(0.158,0.332)]呈正相关(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VLF、HF、LF/HF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H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RHR为60~<75次/min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HR主要受到迷走神经紊乱影响,而RHR≥75次/min的患者RHR则主要受到交感神经系统紊乱影响。
- 卢佳佳宋旷蓉张硕邓宇英赵良桥黄汉钦冷永群叶静凃婉华
- 关键词:高血压心率交感神经系统迷走神经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迷走神经的关系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关系。方法:4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GE MAC-800心电图机测定的静息心率分为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别计算迷走神经张力各项指标,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静息心率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静息心率升高,患者血压水平升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静息心率升高显示HF和DC水平均有降低,组间变化明显(P<0.05)。除DR4与静息心率呈正相关(r=0.022,P=0.656),HF、DC、DR2及DR8均与静息心率呈负相关(r=-0.428,P=0.000;r=-0.216,P=0.000;r=-0.226,P=0.000;r=-0.040,P=0.422)。回归分析显示,HF、DC、DR4及DR8是静息心率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F、DC对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意义,ROC曲线面积均大于0.8。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引起静息心率升高,其中DRs的三个具有预警病死率能力的参数与静息心率升高有密切联系,静息心率升高可能作为解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的原因之一。
- 卢佳佳宋旷蓉张硕邓宇英赵良桥黄汉钦冷永群叶静凃婉华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静息心率迷走神经张力
- 儿童心电图Cornell指数诊断左心室肥厚的价值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比较Cornell指数与Sokolow指数在儿童心电图中诊断左心室肥厚(LVH)的性能来评估两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至2010年的儿童患者共1082例,根据年龄分为1月~3岁组(男232人,女184人),3~13岁组(男198人,女143人)及13~17岁组(男186人,女139人),每组根据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内径(LVD)分为正常组和LVH组,计算Cornell指数和Sokolow指数的诊断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率。结果在1月~3岁年龄组中,Cornell指数的男女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率均高于Sokolow指数;在3~13岁年龄组及13~17岁年龄组中,特异性差别不大,均>95%,但Cornell指数的灵敏性及准确率高于Sokolow指数。结论 Cornell指数在儿童心电图中诊断LVH的性能要高于Sokolow指数。
- 向黎明刘鸣王曼萍夏菲赵良桥黄汉钦
- 关键词:CORNELL指数左心室肥厚儿童心电图
- 心电图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及罪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研究心电图联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及罪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85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心电图检查,以CAG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估CTA、心电图单独检查及其联合检查对冠心病诊断及罪犯血管定位的价值。结果85例疑似患者经CAG检查后有77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心电图联合CTA对冠心病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70%、87.50%、97.65%、98.70%和87.50%,均高于心电图、CTA单独检查。心电图联合CTA检查定位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罪犯血管的总准确性(96.55%)均高于心电图(74.14%)、CTA(88.79%)单独检查总准确性(P<0.05)。结论心电图联合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冠心病诊断及罪犯血管定位效果优于心电图、CTA单独检查。
- 赵良桥卢佳佳黄汉钦宋旷蓉冷永群陈永志
- 关键词:心电图冠心病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与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程与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91例,根据病程将其分为:A组(病程<1个月,n=28),B组(病程为1~3个月,n=31),C组(病程为4~6个月,n=16),D组(病程>6个月,n=16);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5组心率减速力(DC)以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中的DR2、DR4、DR8。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MI患者病程与DC、DRs的相关性。结果 5组DC及DR2、DR4、DR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R4、DR8与AMI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546、0.614、0.324,P<0.05),DR2与AMI患者病程无相关关系(r_s=0.088,P>0.05)。结论 AMI患者病程越短,DC值较低,迷走神经功能活性降低,猝死风险越高。
- 宋旷蓉卢佳佳邓宇英张硕赵良桥黄汉钦高婵冷永群
-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程
- 心率变异性在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特点分析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评价分析心率变异性在单纯冠心病患者和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3例冠心病患者,将281例单纯冠心病患者设为冠心病组,将30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设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两组患者入院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Holter),采取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方法来获取参数,包括窦性R-R(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的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5分钟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SDNN、RMSSD、LF指标显著低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P<0. 05);冠心病组的HF指标显著高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损害较单纯冠心病者更为严重,心率变异性对于冠心病患者病变损害程度及预后改善有参考价值。
- 赵良桥冷永群卢佳佳黄汉钦
- 关键词:心率变异性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难以鉴别的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 2012年
- 患者,男,25岁,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因活动后心慌7个月入院。门诊心电图(图1)示房性心动过速(3:2传导);心室预激(左束支阻滞?)。入院后因心悸症状加重再次复查心电图(图2)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室率240次/min,呈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 。血压120/80mmHg;
- 黄汉钦刘鸣
-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心室预激左束支阻滞心电图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开胸术后心电图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开胸术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开胸手术患者中选择100例,其术前心电图表现除房室肥大外未见其他异常改变。观察术后心电图变化,并对术后一周及三个月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一周及三个月的心电图改变多为右束支阻滞和ST段抬高呈急性损伤型改变,且分别比较这两种改变在术后一周及三个月出现的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心电图改变的原因与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心脏再灌注等有关。结论心电图检查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复查较好的无创性辅助检查方法。
- 黄汉钦冷永群赵良桥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开胸术
-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评价起搏器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对93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和症状。结果:起搏功能异常1例,检出感知异常28例,检出率为31.18% (29/93),除1例感知异常及1例起搏异常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外,其余均在DCG中发现。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起搏器程控调整和相应的临床处理后,28例中22例(78.6%)起搏及感知异常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结论:DCG监测对间歇性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较高,DCG是起搏器随访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
- 刘鸣闻捷王曼萍崔虓黄汉钦夏碧涛马丽燕
- 关键词: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