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
- 作品数:24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广西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了解广西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引起腹泻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在健康人群和动物中携带状态。方法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和南宁市对腹泻病例、5岁以下健康人群、养猪场和屠宰厂职工以及养殖场和农贸市场的猪、鸡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空弯菌和结弯菌的分离培养、PCR鉴定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分析。结果弯曲菌检出率为2.13%(21/985),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1.12%(11/985)和1.02%(10/985)。腹泻病例检出率为0.89%(6/677),以5岁以下年龄组和20~29岁年龄组检出阳性率为高,除冬季外其余季节均检出阳性;人群弯曲菌检出阳性率为8.26%(10/121),2岁以下空肠弯曲菌检出率较高,结肠弯曲菌则在每个年龄段均有检出;鸡、猪检出弯曲菌阳性率为3.23%(5/155),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29%(2/155)和1.94%(3/155),两种动物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生化结果阳性的菌株其PCR复核鉴定结果均为阳性。来自南宁市和大新县的两株空弯菌PFGE型别一致,提示二者可能存在相同的感染源。结论广西地区人群及部分动物中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流行状况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态势。
- 林玫周凌云王鸣柳廖和壮黄君农志新农良伟梁大斌权怡方锦嵩张茂俊
- 关键词:弯曲菌流行病学病原学
- 广西富川县2000-2018年三起甲型副伤寒疫情菌株药敏试验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通过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了解广西富川县不同年度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1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变迁,为甲型副伤寒的疾病监测及防治策略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广西富川县2000—2018年三起甲型副伤寒疫情分离的12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不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结果12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AMP)、氨苄西林/舒巴坦(AMS)、复方新诺明(SXT)、头孢噻肟(CTX)、头孢他啶(CAZ)、庆大霉素(GEN)、阿奇霉素(AZI)、亚胺培南(IMI)和磺胺异恶唑(SUL)等9种药物敏感率达100.00%,四环素(TET)、氯霉素(CHL)和头孢西丁(CFX)敏感率也达90.00%以上,头孢唑啉(CFZ)敏感率仅为71.31%;对喹诺酮类药物主要表现为耐药和中介:环丙沙星(CIP)中介率为97.54%,萘啶酸(NAL)100.00%耐药。CTX、CAZ和GEN三种药物抑菌效果最佳,多重耐药现象不严重,未出现耐三代头孢药物菌株。结论第三代头孢药物可作为治疗甲型副伤寒的首选药物,慎用喹诺酮类药物;同时应加强常用抗生素耐药监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选用治疗甲型副伤寒的首选和常规药物。
- 权怡曾竣陆宝顾桂敏黄君王鸣柳
-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最低抑菌浓度
- 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分析广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3月23日广西报告的252例境内COVID-19确诊病例资料,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暴露史和聚集性疫情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20~59岁人群(占74.2%),临床严重程度以普通型为主(占75.0%),发病高峰在1月19日至2月1日(占67.1%)。疫情波及13个市57个县(市、区),以输入病例为主(占61.1%)。累计报告50起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占88.0%),本地病例主要为家庭聚集感染(占本地总病例数的74.5%)。结论广西COVID-19疫情前期以输入病例为主,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家庭聚集性明显,广西前期防控措施成效显现。但随着复工复产复运复学人员流动增加,以及疫情全球传播,应加强特殊机构和社区防控以及高危地区输入人员管控。
- 任美璇谭毅黄君刘银品张超李永红莫建军曾竣陈敏玫周树武何为涛付志智林玫
- GM(1,1)灰色模型在广西四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趋势预测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验证灰色系统GM(1,1)模型应用于四种细菌性传染病发病率预测的效果。方法用GM(1,1)灰色模型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995~2008年的伤寒副伤寒、流脑、细菌性痢疾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等四种细菌性传染病进行拟合,并预测1996~2010年的发病情况,验证所建模型的精确度。结果四病所建立的GM模型方程分别为Y(t+1)=-201.881797e-0.053352t+215.581797、Y(t+1)=-0.931478e-0.294844t+1.531478、Y(t+1)=-761.597889e-0.066299t+811.127889和Y(t+1)=-528.234109e-0.056819t-494.354109,C值分别为0.7831、0.1568、0.5059和0.5465,P值分别为0.4615、1.0000、0.8462和0.7692,拟合精度分别为不合格、好、合格和勉强,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符合程度以流脑为最高,次为细菌性痢疾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结论 GM(1,1)模型适用于广西流脑、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的预测,不适用于发病率波动性较大的伤寒副伤寒的预测。
- 林玫李永红黄君吴兴华廖和壮梁大斌吴秀玲
- 关键词:细菌性传染病发病率
- 症候群监测系统构建及效果评价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现场评价五大症候群归类监测的科学价值与症候群监测技术的应用效果,构建科学、实用的传染病疫情监测新平台。方法在广西南宁市、合浦县、贵港市、桂平市、灵川县以及伤寒、副伤寒流行区,建立细菌性传染病五大症候群监测网络,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符合监测定义的2 964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并采集血液与粪便等标本,进行常规检查及细菌分离培养,评价症候群监测技术在临床诊断、预防措施、控制效果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共监测五大类症候群临床病例2 964例,其中,发热呼吸道症候群905例,主要病原菌有肺炎克雷伯菌,占该症候群阳性菌总数的23.93%(39/163),肺炎链球菌占22.70%(37/163),铜绿假单胞菌占11.66%(19/163),流感嗜血杆菌占11.04%(18/163);腹泻病症候群939例,沙门菌感染最常见,占81.05%(77/95);发热伴出疹症候群319例,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感染最常见,占88.37%(38/43);脑炎脑膜炎症候群690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最常见,占39.22%(20/51);发热伴出血症候群111例;2 964例病例中检出病原的320例(共352株),总阳性率为10.80%;通过监测系统发现1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以及广西少见传染病如B群流脑、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及空肠弯曲菌肠炎等。结论症候群监测是科学、敏感、实用的疾病监测技术,其应用有利于系统提高疾病的管理能力、监测能力及检测能力。
- 林玫梁大斌董柏青王鸣柳廖和壮周凌云黄君景怀琦
- 关键词:病原谱
- 症候群监测技术在细菌性传染病防控中的建立与应用
- 林玫董柏青王鸣柳廖和壮权怡曾竣梁大斌黄君陆宝廖驰真顾桂敏杨进
- 项目属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 疾病监测是及时发现新发传染病和传染病暴发疫情预警的重要方法。传统疾病监测基于临床诊断,从发病到报告经历时间长,容易导致疫情扩散蔓延。症候群监测作为疾病监测的重要补充方法,以早期识别疾病发...
- 关键词:
- 关键词:细菌性传染病流行病学
- 广西1例本地新冠肺炎病例感染的溯源调查被引量:6
- 2022年
- 描述2021年1月广西1例本地新冠肺炎病例发现和感染的溯源过程,旨在为今后类似疫情溯源调查工作提供经验参考。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七版)》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发病诊疗情况等,对病例、密接者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新冠病毒核酸和胶体金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同时对重点场所环境采样进行核酸检测,对核酸阳性标本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和系统进化分析。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发现本地病例A和印度尼西亚入境的无症状感染者C同属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2.3,共享2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推测本次疫情的感染来源与印度尼西亚入境的无症状感染者密切相关,可能的传播途径为无症状感染者污染入住隔离酒店环境,本地病例在对酒店消毒作业中因防护不规范暴露于病毒污染环境而导致感染。境外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土疫情是我国新冠肺炎常态化防控的重点。
- 王晶陈华凤阳世雄赵君宇周树武居昱陈敏黄君莫建军张超汤洪洋潘利花徐红王静康宁闭福银赵翔张睿孚李永红林玫
-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
- 广西2007~2011年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了解近5年来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与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猩红热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2007~2011年广西猩红热累计发病人数为1 156例,年均发病率为0.49/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期,第一高峰在4~6月,第二高峰在11~12月,发病主要集中在2~7岁年龄段的儿童,男女比例为1.66: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的防治工作是预防猩红热的关键。
- 梁江明黄君曾竣吴秀玲梁大斌
-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
- 登革热病例病程中后期登革病毒带毒研究
- 2022年
- 目的了解登革热病例在病程中后期血液和尿液标本中登革病毒的带毒情况。方法连续采集4例登革热病患者的血液、尿液样本,提取病毒核酸,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血凝块、血清、尿液标本分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分型。结果收集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及病情好转出院后的临床样本44份,采集时间为发病后6~60 d,有21份样本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检出率分别为血凝块100.00%(16/16)、血清6.25%(1/16)、尿液33.33%(4/12),均为登革病毒1型。结论血凝块可作为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的标本类型之一,能提高病程中、后期登革热疑似病例的实验室确诊率。
- 王静蒋立立居昱黄君王晶何为涛陈敏玫
- 关键词:登革病毒血凝块实时荧光RT-PCR
-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 李秀苾梁江明黄君曾竣蒋震羚杨光华吴秀玲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