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亮

作品数:19 被引量:5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视网膜
  • 7篇网膜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5篇内障
  • 5篇白内障
  • 4篇术后
  • 4篇激素
  • 4篇病变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尿病视网膜...
  • 3篇糖皮质
  • 3篇糖皮质激素
  • 3篇皮质激素
  • 3篇小柳
  • 3篇近视
  • 3篇超声

机构

  • 19篇上海市徐汇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9篇黄亮
  • 18篇董健鸿
  • 11篇江志坚
  • 10篇朱茂丽
  • 7篇薛敏
  • 3篇冀慧莹
  • 2篇钱钧
  • 1篇张春鸣
  • 1篇盖庆宪
  • 1篇荣翱
  • 1篇宋云霄
  • 1篇王惠英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眼科...
  • 3篇中国医药导报
  • 2篇中国眼耳鼻喉...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眼科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定量检测血-视网膜屏障渗漏的实验研究
江志坚董健鸿王惠英徐蔚荣翱黄亮
白内障术前视觉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前视觉电生理检查对于术后视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白内障患者218例(260眼)术前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两种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比较两种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的一致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于F-ERG检查组,F-ERG结果与术后BCVA一致的白内障患眼百分比为62.9%,不一致百分比为37.1%;而P-VEP组,一致百分比为68.2%,不一致百分比为31.8%,两组相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5)。术前F-ERG a、b波振幅与术后BCVA呈正线性相关性(r分别为0.316、0.294,P值均<0.01),P-VEP P100波振幅与术后BCVA无明显线性相关性(r=0.172,P>0.5)。结论两种视觉电生理检查(F-ERG与P-VEP)均可有效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后患眼视力恢复情况,F-ERG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其精确性均尚有不足,有一定的不一致性。
朱茂丽董健鸿黄亮江志坚薛敏王敏华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视觉电生理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Vogt-小柳-原田病的住院患者69例(135眼)。所有患者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即甲泼尼龙...
朱茂丽黄亮薛敏董健鸿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病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
白内障术后应用糖皮质激素导致高眼压与原发眼病的关系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白内障患者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的眼压变化,探讨白内障术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与原发眼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术前眼压正常、老年性白内障60例(96眼)、并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2例(48眼)、高度近视患者31例(46眼),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局部用0.1%地塞米松眼水(典必殊),观察2wk 及4wk 时的眼压。结果有5例(7眼)2wk 后眼压升高>25mmHg,均为高度近视患者。停药后眼压可以恢复正常。结论高度近视患者为糖皮质激素高反应患者,白内障术后(尤其术前高度近视患者)应该慎用糖皮质激素。(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5,5:367~368)
董健鸿黄亮钱钧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眼压白内障摘除
术前外周血血小板参数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PACG的患者267例,同时收集同时间段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25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纳入人群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小板参数、疾病史等资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所纳入的PACG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根据平均视野缺损(MD)大小,将PACG患者分为早期(MD≤6 d B)、中期(12 d B≥MD>6 d B)、晚期(MD>12 d B)PACG亚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PACG组及对照组2组间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早期、中期、晚期PACG 3组间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PACG与对照组间的血小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ACG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疾病史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ACG患者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41±1.41)f L vs.(9.93±0.97)f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19,P<0.001)。PACG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26±2.39)f L vs.(14.65±2.59)f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7,P=0.005)。PACG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9.29±56.63)×109/L vs.(198.31±57.1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28)。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早期、中期、晚期PACG 3组间血小板参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表明,MPV为PAC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1,P=0.003,95%可信区间为1.012~1.632)。结论 PACG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MPV、PDW、PLT水平显著升高,MPV可能与PACG的发生、发展�
张春鸣黄亮李圣杰宋云霄
关键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
大杯盘比患者眼压和视野及电生理的分析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研究大杯盘比(cup/disk,C/D)患者24h眼压、视野及电生理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大C/D(C/D>0.3)患者120例240眼,并根据C/D大小将其分为两组:A组,0.30.05),波动幅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眼压波动幅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静态阈值视野,三组患者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MD)及图样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组患者MD及PSD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相比,B组患者MD及PSD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ERG检查,三组患者P50波潜伏期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波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组患者P50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相比,B组患者P50波振幅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C/D≥0.6时,患者24h眼压监测、静态阈值视野检查及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50波有明显改变。对于大杯盘比患者,仅行单次眼压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应予以详细视功能检查。同时,将C/D 0.6作为可疑青光眼的筛查标准是可行的。
朱茂丽薛敏江志坚黄亮董健鸿
关键词:电生理眼压
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效果观察
2017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确诊为Vogt-小柳-原田病的住院患者69例(135眼)。所有患者予以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即甲泼尼龙1 g/d静脉滴注,连续3 d,再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正规逐渐减量至停药。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7 d后的最佳校正视力(BCVA)、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情况,并随访1年。结果经治疗,100眼(74.1%)1周内视力明显提高(≥0.6)、视网膜水肿消退,OCT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消失,FFA荧光素渗漏减轻。视力提高缓慢的32眼(23.7%)发病时间均≥2周,用药2周视力方缓慢提高。3眼(2.2%)治疗无效后改免疫抑制剂治疗。BCVA转换为log MAR视力分析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d及7 d后患眼视力明显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3 d后相比,治疗7 d后视力亦明显提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OCT变化情况分析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 d及7 d后平均黄斑中心凹区ILM-RPE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容积以及黄斑部视网膜平均容积厚度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3 d后相比,治疗7 d后平均黄斑中心凹区ILM-RPE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容积以及黄斑部视网膜平均容积厚度均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随访1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其中3例患者(6眼)于治疗后半年内复发,再次予以冲击治疗,随访稳定。结论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疗效确切、视功能恢复快、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发病时间越短,治疗效果越好。
朱茂丽黄亮薛敏董健鸿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病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
雷珠单抗治疗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
2017年
女性,25岁。左眼视物模糊8个月,视物变形、视力下降1个月来诊。既往有高度近视史。视力:右眼1.0(-7.00 DS/-1.00DC*20°),左眼1.0(-6.00DS/-1.75 DC*175°),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见视盘颞侧弧形斑,左眼后极部散在视网膜下点状黄白色病灶(图1A),右眼底未见异常。FFA:左眼病灶早期低荧光,晚期高荧光(图1B,图1C)。全身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病理性近视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未予以治疗。
江志坚黄亮董健鸿
关键词:脉络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后极部
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观察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利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测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探讨其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在上海徐汇区中心医院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的白内障患者,根据眼轴童26.0mm为高度近视组,23.0mm至眼轴〈25.0mm作为对照组。在术前及术后3天、1月及3月时分别行常规眼科检查,利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测中央角膜厚度(CCT)、内皮细胞密度(CD)、平均内皮细胞面积(AVE)、变异系数(CV)。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人选高度近视组63例(80只眼)和对照组72例(86只眼),高度近视组眼轴明显长于对照组,但年龄更小(P〈0.01)。高度近视组术前及术后各观察期的CCT、CV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和AVE在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月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期内皮细胞丢失率和CCT增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高度近视组CCT在术后3月恢复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只需1个月,两组术后均CD逐渐减少,AVE逐渐变大,术后1月趋于稳定;高度近视组CV在术后3天内变异明显,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与非高度近视患者基本相同,但其受损伤敏感性高且损伤后修复所需时间更长。
江志坚黄亮朱茂丽薛敏董健鸿王敏华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
知识分子白内障伴近视术后获得良好视觉的屈光状态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和评估伴近视的知识分子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植入单焦人工晶状体术后保持良好视觉屈光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0例知识分子白内障伴近视患者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预留人工晶状体度数,使其术后成为近视屈光状态;术后视远佩戴近视眼镜,视近不戴眼镜。定期随访远、近视力等,并对生活影响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术后患者矫正视力≥0.6,近视力优于Jaeger2,术前理想的预留屈光度为-3.5^-4.0D,偏低者近视力差,偏高者远视力差。结论知识分子患者白内障术后预留一定近视度数符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减少近距离的调节,术后佩带眼镜可以完全矫正术后的少量散光,使患者对医疗手段满意。如果术后能佩带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眼镜,对视网膜尤其黄斑起到一定防护作用。
董健鸿盖庆宪钱钧黄亮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晶状体植入视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