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4年1月~2017年6月于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PACG的患者267例,同时收集同时间段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254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纳入人群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血小板参数、疾病史等资料。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所纳入的PACG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根据平均视野缺损(MD)大小,将PACG患者分为早期(MD≤6 d B)、中期(12 d B≥MD>6 d B)、晚期(MD>12 d B)PACG亚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PACG组及对照组2组间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对早期、中期、晚期PACG 3组间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PACG与对照组间的血小板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ACG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和疾病史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PACG患者外周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41±1.41)f L vs.(9.93±0.97)f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19,P<0.001)。PACG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26±2.39)f L vs.(14.65±2.59)f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27,P=0.005)。PACG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9.29±56.63)×109/L vs.(198.31±57.1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28)。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早期、中期、晚期PACG 3组间血小板参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表明,MPV为PACG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41,P=0.003,95%可信区间为1.012~1.632)。结论 PACG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MPV、PDW、PLT水平显著升高,MPV可能与PACG的发生、发展�
目的:分析研究大杯盘比(cup/disk,C/D)患者24h眼压、视野及电生理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大C/D(C/D>0.3)患者120例240眼,并根据C/D大小将其分为两组:A组,0.30.05),波动幅度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B组患者眼压波动幅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静态阈值视野,三组患者平均偏差(mean deviation,MD)及图样标准差(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PSD)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组患者MD及PSD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相比,B组患者MD及PSD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ERG检查,三组患者P50波潜伏期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波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组患者P50波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相比,B组患者P50波振幅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C/D≥0.6时,患者24h眼压监测、静态阈值视野检查及图形视网膜电流图P50波有明显改变。对于大杯盘比患者,仅行单次眼压检查是远远不够的,应予以详细视功能检查。同时,将C/D 0.6作为可疑青光眼的筛查标准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