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荣
- 作品数:11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rhG-CSF与rhGM-CSF动员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疫苗的数量及免疫学表型的比较研究
- 目的:探讨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疫苗过程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ted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
- 江龙委蔡凯黄伟谦张燕高艳荣张闯艾月琴贾绍昌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疫苗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文献传递
- CIK细胞联合紫杉醇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自体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同步化疗紫杉醇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自体CIK细胞输注同步联合紫杉醇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7例。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后客观有效率(CR+PR)88%。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3+CD4+比例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下降。治疗后血清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同步输注联合紫杉醇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手段。
- 肖梅艾月琴张闯张燕高艳荣胡建华贾绍昌
- 关键词:卵巢癌
- DC-CIK细胞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自体DC-CIK细胞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8月至2016年1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28例Ⅳ期卵巢癌患者的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获得DC和CIK细胞。DC通过卵巢癌细胞(HO-8910)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8例晚期卵巢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ORR为7.1%(2/28),DCR为64.3%(18/28);12、36、50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有75%、53%和42%。经DC-CIK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8^+细胞比例显著升高[(23.35±7.52)%vs(29.49±8.16)%;t=-3.340,P<0.01],CD4^+/CD8^+比例显著下降[(1.61±0.84)%vs(1.21±0.74)%;t=2.785,P<0.05],CD3^+、CD3^+CD4^+、CD3^-CD56^+、CD4^+CD25^+细胞比例及CA125、CA199、TSGF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均P>0.05);患者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治疗可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免疫状态,提高其中远期生存率,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 郑劼江龙委姚露陆晓杨爱珍艾月琴张燕张闯黄伟谦高艳荣赵华胡建华贾绍昌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晚期卵巢癌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疗效
- 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 姚露张燕黄伟谦艾月琴郑劼高艳荣张闯赵华胡建华江龙委贾绍昌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乳腺癌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疗效
- 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抗原负载方式的临床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启动者。DC疫苗的肿瘤免疫治疗虽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其临床转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选择何种抗原负载方式则是其中之一。目前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有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重组肿瘤相关抗原负载DC及携带肿瘤相关抗原信息的mRNA转染DC三种方法。本文对此三种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做一综述,为树突状细胞疫苗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高艳荣贾绍昌江龙委
- 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抗原
- 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经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胰腺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以及临床疗效。结果:DC-CIK细胞治疗3个月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均P<0.05),CD4+/CD8+比值升高[(1.1±0.7)vs(1.5±0.9),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在治疗后1个月[(382.8±277.7)vs(213.8±214.6),P<0.05]和治疗后3个月[(213.8±214.6)vs(154.0±118.2),P<0.01)持续下降。24例患者无1例完全缓解,其中3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7例疾病进展;治疗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29.2%;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33%,9个月生存率为2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产生临床获益。
- 蔡凯艾月琴张闯高艳荣郭树霖江龙委张燕贾绍昌
- 关键词:胰腺癌调节性T细胞CA19-9
- 临床试验中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抗原负载方式研究进展
- 研究背景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能将肿瘤抗原提呈给T细胞,是抗肿瘤免疫的启动者。基于树突状细胞疫苗的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抗原负载方式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DC在体外负载抗原...
- 高艳荣江龙委
- 关键词: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肿瘤抗原
- 文献传递
- rhG-CSF与rhGM-CSF动员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后DC疫苗数量及功能变化的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利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过程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进行动员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并比较两者作为动员试剂的优劣。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进行DC疫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34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rhG-CSF动员者69例,rhGM-CSF动员者65例。rhG-CSF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1天行rhG-CSF皮下注射3μg/(kg·d),rhGM-CSF动员组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1天行rhGMCSF皮下注射3μg/(kg·d)。比较两组动员前后血常规变化的差异;分析两组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C)数量及表型,检测体外培养所得DC的数量、表型及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动员后rhGM-CSF动员组单核细胞增高值高于rhG-CSF动员组(P≤0.001),但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值低于rhG-CSF动员组(P≤0.001),其余血常规项目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GMCSF动员组采集终产品中单个核细胞数量高于rhG-CSF动员组(P=0.046),而CD14+单核细胞的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hGM-CSF动员组最终诱导所得DC数量高于rh GCSF动员组(P=0.011),且DC细胞表面分子HLA-DR的表达高于rhG-CSF动员组(P=0.001),其余CD80、CD86,CD83、CD11C、CD54表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DC细胞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DC疫苗的过程中,使用rhGM-CSF动员比rhG-CSF更有优势。
- 江龙委蔡凯黄伟谦张燕张闯高艳荣艾月琴贾绍昌丁蓉蓉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疫苗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核细胞
- DC-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评价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5年3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收治的142例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细胞通过结肠癌细胞株COLO 320或直肠癌细胞株HCT-116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结直肠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42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16.2%,疾病控制率为60.6%;1年生存率为47%,2年生存率为31%,3年生存率为31%;经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3+CD56+NK细胞、CD4+CD25+Treg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均无显著变化;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0.015)、治疗次数(P=0.037)及治疗前CEA值的正常与否为DC-CIK治疗结直肠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次数(P=0.024)和年龄(P=0.015)与DC-CIK治疗结直肠癌的预后密切相关。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改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远期生存率,可产生临床获益,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 郑劼江龙委姚露艾月琴张燕黄伟谦高艳荣张闯赵华胡建华贾绍昌余书勇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晚期结直肠癌细胞免疫治疗临床疗效
- DC-CIK细胞辅助治疗黑色素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50例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影响DC-CIK治疗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解放军第81医院肿瘤生物治疗中心收治的50例黑色素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通过多肽组合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给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50例黑色素瘤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67%,2年生存率为58%,3年生存率为52%,5年生存率为41%,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为23个月。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26 3),CD3+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12 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无显著变化(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细胞治疗疗程、TNM分期、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以及血清LDH水平为DC-CIK辅助治疗黑色素瘤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清LDH水平与DC-CIK辅助治疗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可以延长黑色素瘤术后患者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行。
- 张启婷江龙委赵华孔丹丹郑劼艾月琴张燕高艳荣张闯胡健华贾绍昌
- 关键词:黑色素瘤树突状细胞临床疗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