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妍
- 作品数:87 被引量:340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血管内再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再通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再通的15例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12例为椎动脉V4段闭塞,3例为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术前采用全脑DSA评估闭塞长度和位置,用高分辨率MRI评估闭塞性质和再通可行性;术中双侧股动脉置鞘13例,一侧用于再通置入支架,另一侧通过侧支循环代偿充盈闭塞动脉远端作为参考路径图,增加再通可行性。术后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系统评估再通后的顺向血流,定义≥2b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 15例患者首次症状发作到再通时间中位数为50(18~365)d。再通成功13例,2例椎动脉颅内段再通失败。13例再通成功患者中,12例再通后复查造影正向血流恢复至TICI 3级,1例TICI 2b级;7例症状好转,4例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出现卒中。11例患者随访中位数时间39(3~89)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中位数为1(0~2)分。结论颅内大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术前采用高分辨率MRI评估以及术中双侧置鞘技术,可能会增加开通率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 高鹏马妍王亚冰谌燕飞朱凤水焦力群
- 岩藻甾醇在制备治疗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岩藻甾醇在制备治疗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其中,所述血管衰老疾病为动脉粥样硬化。在探索具有天然物来源的缓解内质网应激及相应形变的物质的过程中,本申请发现海藻类植物中的岩藻甾醇于内质网应激、平滑肌细胞...
- 王韬李文静焦力群马妍杨斌李天华杨戈
- 高分辨MRI判断椎动脉颅内终末段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采用高分辨MRI(HRMRI)技术评价椎动脉颅内终末段(tICVA)发育纤细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以指导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4例经DSA诊断双侧tICVA纤细患者。同时采用HRMRI的时间飞跃法和黑血技术,分析4例患者双侧tICVA影像特征,鉴别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结果 DSA显示4例患者双侧tICVA纤细或闭塞,经HRMRI评价血管壁结构显示,4例患者椎动脉发育不良均位于右侧,表现为管壁厚度无明显增厚,直径小于对侧的1/2;左侧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1例,闭塞3例,表现为局部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造成相应管腔的缩小甚至闭塞。对其中3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论 HRMRI有助于鉴别椎动脉终末段发育不良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判断椎动脉的优势侧,为椎动脉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 高鹏马妍段祥攻王亚冰谌燕飞朱凤水焦力群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 一种用于显微操作稳定性评估的系统及方法
- 一种用于显微操作稳定性评估的系统,包括,显微组件,其用于获取经过缩放后的显微视野,本底组件,其作为显微视野的背景,操作组件,其由术者操作以执行显微操作,本底组件上设置有数个间隔排开的横纵线组成的数个方格的集合所构成的方格...
- 陆夏张智萍马妍杨斌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 王韬杨昆罗继昌高鹏马妍焦力群凌锋
- 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近期疗效的Meta分析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评价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6—2006年)、MEDLINE(1996—2006年)和Cochrane图书馆(2006年12月前已发表的文献和已注册但未发表的临床试验),并与研究者取得联系获得更多的相关研究资料。纳入比较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术后30d内卒中发生率和卒中与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以卒中发生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以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作为安全性评价指标。2名评价员独立检索和提取资料,对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数据采用RevMan4.2.1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共纳入7项临床试验的2747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381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366例。在术后30d的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纳入8项临床试验,共2966例患者,其中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1488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4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后30d内的卒中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略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OR:1.44;95%CI:1.05~1.97,Z=2.28,P=0.02);在术后30d内卒中和死亡的联合发生率方面,颈动脉血管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0;95%CI:0.89~2.52,Z=1.51,P=0.13)。结论:现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而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马妍杨帆凌锋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血管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META分析
- 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复合手术一例被引量:4
- 2019年
- 回顾性分析1例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且规范药物治疗期间仍有反复后循环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的优势。患者为72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伴行走不稳。既往MRI检查示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规范药物治疗期间仍有后循环缺血反复发作。本次入院DSA示右侧椎动脉V1至V2段闭塞,甲状颈干分支通过肌支血管代偿V2段及以远椎动脉血供,左侧椎动脉末端纤细; MRI无创优化血管分析提示右侧椎动脉V3段及基底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正常值下限。患者于全身麻醉下接受右侧椎动脉闭塞复合再通术治疗后椎动脉再通,后循环血流改善。18个月随访期间血流通畅,症状无复发。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外段椎动脉长节段闭塞而言,复合手术结合了手术和介入的优势而能取得更优的治疗效果,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杨斌马妍焦力群
- 关键词:椎动脉症状性复合手术
- 复合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近端血管迂曲病变二例被引量:1
- 2019年
- 分析2例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合并近端血管迂曲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治疗经过,探讨通过复合手术改善或创造介入路径,同期行远端狭窄介入治疗的效果。患者1为73岁女性,症状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迂曲,规范药物治疗无效,行颈动脉血运重建+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复合手术后症状缓解。12个月随访期间血流通畅,症状无复发。患者2为70岁男性,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合并左侧椎动脉起始段迂曲、右侧椎动脉V4段生理性纤细,规范药物治疗后仍有反复后循环缺血发作,行左侧椎动脉暴露+直视下穿刺椎动脉基底动脉支架置入复合手术,术后症状消失。9个月随访期间血流通畅,症状无复发。结合文献复习认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单纯介入治疗失败或难度较大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近端血管严重迂曲的患者,复合手术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李龙杨斌陆夏马妍
- 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椎动脉迂曲复合手术
- 血流匹配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载瘤动脉孤立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血流匹配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载瘤动脉孤立血流重建手术中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2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行动脉瘤孤立及血流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
- 马妍谌燕飞李萌凌锋
-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分析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2000年2月-2006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收治32例儿童(年龄从4周至14岁)CVST患儿。对其中22例行肝素抗凝治疗,持续12~18个月;对10例患儿应用血管内治疗方法,行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或机械性碎栓治疗。同时均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并分析患儿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预后情况。结果①患儿以癫痫发作、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综合征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和脑实质损害征象。②引起CVST的病因中,感染占31.2%(10/32),颅脑外伤占37.5%(12/32),肾病综合征占3.1%(1/32),颅内肿瘤占3.1%(1/32),血液系统疾病占6.2%(2/32),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蛋白C或蛋白S缺乏)占6.2%(2/32),原因不明占12.5%(4/32)。③治疗后,32例患儿中,痊愈17例(53.1%),好转10例(31.2%),死亡5例(15.6%),总有效率为84.4%。24例患儿获得6个月至5年的随访,2例复发,5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和体征,其余疗效稳定。结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抗凝和静脉窦内溶栓可改善预后。
- 谌燕飞杜建新马妍凌锋
- 关键词:儿童治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