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小华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0H指数:9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C测年被引量:17
- 2000年
-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个岩心中的一个 ,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3、微体化石、δ18O、AMS14 C测年等分析 ,初步分析认为 :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 ,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 7个冷期 (C1、C2 、C3、C4 -1、C4 -2 、C5、C6、C7) ,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 含量、粒度变化、AMS14 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 4个沉积阶段 ,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 2 .玉木亚间冰期沉积。 3 .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 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 ,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 C测年结果分别为 96 90aBP、12 980aBP ,2 6 35 0aBP ,2 796 0aBP ,37410aBP ,412 6 0aBP .
- 程振波刘振夏石学法鞠小华Serge Berne斋藤文纪
- 关键词:微体化石
- 西、中太平洋铁锰结壳生长年龄:超微化石与^(10)Be测年的对比被引量:10
- 2006年
- 对西太平洋M1-1结壳与中太平洋A1-1结壳(该结壳未发现化石)的超微化石及10Be同位素分析和测年结果表明: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与10Be同位素地层所反映的结壳生长时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两结壳都有3层生长层,最老的生长层生长于中新世,地质时间为12.80Ma.来自中太平洋的A1-1结壳的最大生长速率(8.11mm/Ma)、最小生长速率(1.92mm/Ma)及平均生长速率(3.47mm/Ma)均大于西太平洋M1-1结壳的最大生长速率(2.93mm/Ma)、最小生长速率(0.47mm/Ma)及平均生长速率(0.94mm/Ma).
- 程振波石学法苏新吴永华李小艳王昆山杨永亮鞠小华石丰登Hiroyuki Matsuzaki
- 关键词:铁锰结壳超微化石生长速率
- 琉球群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及指示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dex.)组合,局部受黑潮影响区域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相对丰富,为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组合;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及组合分布特征对于碳酸盐溶跃面深度及碳酸盐补偿深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碳酸盐保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现代碳酸盐溶跃面深度约为3100 m,碳酸盐补偿深度约为4300 m。
- 吴永华程振波石学法李小艳石丰登鞠小华
-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碳酸盐溶解西太平洋
- 台湾岛东部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通过对台湾岛以东(角点坐标为22°N,122°E;22°N,124°30′E;24°N,125°25′E;24°N,122°E)海域6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微体生物化石的研究,鉴定放射虫2目34科101属,178种(含21个未定种),其中泡沫虫目19科70属134种,罩笼虫目15科31属44种。对样品中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亦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为:影响该区微体生物化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海水深度、海底沉积物、海底地形以及海流、水团等。对上述诸因素与微体生物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程振波石学法刘东升陈志华鞠小华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
- 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铁锰结壳生物地层、生长年代及沉积环境被引量:10
- 2005年
-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M1-1,M2-1铁锰结壳样品超微化石的分析,在Ⅱ+Ⅲ层结壳层中发现了中新世以来的超微化石种类H.carteri,C.leptoporus和G.oceanica。据此,把Ⅱ+Ⅲ层结壳归属于第3个形成期中新世-更新世发育的结壳,相当于Halbach等人提出的年青世代层。Ⅰ层内钙质超微化石的缺失可能与白垩纪末期碳酸盐补偿深度的骤然变化有关。冷的、富氧的南极底层水不仅为结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氧化环境,而且造成了广阔的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从而为结壳提供了生长场所。
- 程振波石学法苏新陈志华吴永华李小艳鞠小华杨永亮石丰登
- 关键词:铁锰结壳超微化石
-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 石丰登程振波石学法吴永华李小艳刘东生鞠小华
- 关键词:柱样古环境
-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测年
-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 另外,利用浮游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9...
- 程振波刘振夏石学法鞠小华
- 关键词:微体化石
- 文献传递
- 渤海东侧海岸带黄土中的放射虫被引量:7
- 1995年
- 阐述了海岸带黄土中放射虫的种类及组合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 初步认为:放射虫最初是在间冰期高海面时被黄海暖流带入渤海的,后来在冰期低 海面时,裸露的海底受强大的西北向低空气流作用,致使一些放射虫壳体伴随沙尘 而沉降到附近海岸黄土之中。
- 程振波李培英吕厚远鞠小华
- 关键词:海岸带黄土放射虫
- 冲绳海槽96、155号岩心放射虫与年代地层及古气候特征被引量:11
- 1998年
- 本文根据对冲绳海槽96、155号岩心中的放射虫化石分析,结合有孔虫、孢粉、植物硅酸体等综合研究资料及AMS14C测年、磁性地层学的测试结果,粗略地探讨了冲绳海槽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学特点及东海大陆架古气候变化的规律。
- 程振波王永吉鞠小华
- 关键词:放射虫古气候岩心冲绳海槽海槽
- 台湾岛以东A-24C及A-50C岩芯中的放射虫化石与沉积环境
- 2002年
- 根据对台湾岛以东海域A-24C,A-50C岩芯中放射虫化石的分析结果,并借助WP3岩芯有孔虫、δ18O曲线分析、测试资料,对两岩芯地层作了对比与划分。结果显示:两岩芯的上部(A-24C为0~30cm,A-50C为0~35cm)属全新世沉积;下部(A-24C为30~234cm,A-50C为35~163cm)属晚期更新世沉积。两岩芯中放射虫丰度、分异度的变化与黑潮主流线的摆动密切相关。末次冰期时的低海面导致黑潮主流线移至研究区(125°E)以东,放射虫丰度、分异度出现低值,有的层位出现零值,而随着海面回升,黑潮逐渐移至现在的位置,放射虫的丰度、分异度出现高值。另外综合该区分析资料,推算两岩芯的平均沉积速率为A-24C岩芯全新世3cm,晚期更新世12.6cm;A-50C岩芯全新世2.9cm,晚更新世12.4cm。晚期更新世沉积速率均大于全新世。
- 程振波石学法杜德文鞠小华王昆山
- 关键词:台湾岛岩芯放射虫沉积环境海洋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