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添华

作品数:25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井冈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动脉
  • 5篇反应蛋白
  • 4篇多糖
  • 4篇心病
  • 4篇心肌
  • 4篇血管
  • 4篇西洛他唑
  • 4篇冠心病
  • 3篇蛋白
  • 3篇血压
  • 3篇脂多糖
  • 3篇溶栓
  • 3篇肿瘤坏死因子
  • 3篇坏死因子
  • 3篇高血压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白细胞介素
  • 3篇C-反应蛋白

机构

  • 12篇井冈山大学
  • 9篇井冈山学院
  • 6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
  • 1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25篇陈添华
  • 5篇李志樑
  • 4篇王俊谊
  • 4篇颜程光
  • 3篇周萍萍
  • 2篇郭同燕
  • 2篇陈昌海
  • 2篇黄贵奇
  • 2篇李锋进
  • 1篇曹龙兴
  • 1篇陈琳琳
  • 1篇肖洪海
  • 1篇傅强
  • 1篇龙兴
  • 1篇欧阳旭
  • 1篇李年秀
  • 1篇颜峰光
  • 1篇丁梅
  • 1篇付强
  • 1篇古群英

传媒

  • 8篇井冈山大学学...
  • 2篇贵阳医学院学...
  • 2篇现代保健(医...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上海医药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葛根素治疗溶栓后再灌注微循环障碍的实验性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溶栓后再灌注微循环的治疗作用。方法中国大耳白兔12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两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和葛根素治疗组(B组),每组6只。电刺激法在兔右股动脉造成血栓,尿激酶(60000u.kg-1)+普通肝素(250u.kg-1)溶栓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立即分别给予生理盐水(5ml/kg)和葛根素(5ml/kg)静脉推注。通过对不同时间静脉血中TXB2和6-Keto-PGF1a含量及病理两方面观察来评价溶栓后立即给予葛根素对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再通后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F1a(6-Keto-PGF1a)值均升高,但治疗组6-Keto-PGF1a升高更显著,而对照组TXB2升高明显;对照组观察到微血栓形成和明显组织损伤,治疗组未见微血栓形成,组织损伤减轻。结论溶栓后立即给予葛根素可改善溶栓后微循环再灌注。
陈添华肖洪海
关键词:无复流现象微血栓葛根素溶栓
老年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14例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老年感染过程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年3月至2010年4月当地医院感染合并血小板减少的1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感染控制情况、加用丹参治疗与血小板恢复的关系。结果血小板回升的患者皆为感染控制的患者,8例患者加用丹参治疗4例有效。结论老年感染患者血小板下降的原因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控制感染是治疗的根本,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如丹参注射液有帮助。
段国波陈添华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2008年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心绞痛(UA)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心脏事件的发生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加用低分子肝素,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大的益处。
陈添华刘文演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分子肝素
C-反应蛋白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超重和肥胖者减重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方法288例40~60岁超重和肥胖者入选为期3个月减重干预,其中超重组96例,肥胖组94例;同期体质量指数(BMI)正常者98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各组减重前后炎症指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减重前血清CRP、TNF-α、IL-6水平,超重组、肥胖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肥胖组较超重组也明显升高(P〈0.05);各组间BM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过3个月的干预减重后,超重组和肥胖组除IL-6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它各参数均有明显下降(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血清TNF-α和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年人群中CRP水平与超重及肥胖相关联,减重可明显降低血清TNF-α和CRP水平。
李年秀陈添华颜峰光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C-反应蛋白肥胖超重
50例冠心病PCI治疗前后hs-CRP、IL-6、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冠心病患者的hs-CRP、IL-8、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PCI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测定手术前(T1),手术后第1天(T2),第3天(T3),第7天(T4)和1个月(T5)的hs-CRP、IL-8、Il-6水平。同时测定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PCI组治疗前后任何时间点的hs-CRP、IL-8、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术可导致hs-CRP、IL-8、Il-6水平的变化,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故hs-CRP、IL-8、Il-6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评估心功能的参考指标。
陈添华周萍萍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
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溶栓后再灌注微循环障碍作用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溶栓后再灌注微循环和微血栓形成情况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治疗作用。方法:中国大耳白兔12只,体重2.5~3.0kg,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每组6只。用电刺激法在兔右股动脉造成血栓,尿激酶和普通肝素溶栓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立即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推注。通过对微循环、不同时间静脉血中血栓素(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eto-PC.Fla)含量,病理观察、评价对微循环及微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溶栓后出现明显无复流现象,治疗组无复流现象得到改善;对照组和治疗组再通后TXB2和6-Keto-PGF1a均升高,但治疗组6-Keto-PGF1a升高更显著,而对照组TXB2也明显升高;观察到对照组微血栓形成和明显组织损伤,治疗组未见微血栓形成,组织损伤较轻。结论:溶栓后立即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改善无复流现象,改善溶栓后微循环再灌注。
陈添华李小鹰李金生
关键词:微循环血栓形成再灌注
慢性心力衰竭外周血单核细胞PPARγ的表达及与血浆HsCRP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及其与血浆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65例(心功能Ⅱ级22例,心功能Ⅲ级25例,心功能Ⅳ级18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Hs-CR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6浓度,qRT-PCR方法测定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并对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和血浆HsCRP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HF患者血浆中Hs-CRP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HF患者单核细胞培养上清液TNF-α、IL-6较对照组升高(P<0.05);CHF患者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0.05),并且与血浆中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641,P<0.01)。结论 CHF患者单核细胞中PPARγ表达下降,其可能参与了CHF的炎症与抗炎失衡进程。
颜程光陈添华黄贵奇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单核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
白细胞介素-27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IL-27水平的变化,探讨IL-27在CH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入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64例CHF患者设为CHF组,同期选取20名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CHF组及对照组的血浆IL-27(酶联免疫吸附法)、NT-proBNP(直接化学发光法)及hsCRP(免疫比浊法)水平。所有入选者均进行超声心功能检测。结果 CHF组IL-2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F血浆中IL-27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升高呈下降趋势。经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IL-27与NT-proBNP(r=-0.47,P<0.05)、hsCRP(r=-0.54,P<0.05)呈负相关,与EF呈正相关(r=0.71,P<0.05)。结论 IL-27可能在评价CHF严重程度的方面有重要作用。
陈昌海李志樑傅强陈添华曹龙兴李锋进
关键词:心力衰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7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苯磺酸氨氯地平干预后动脉弹性功能变化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动脉弹性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以及最终的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试验采用血管弹性量化分析技术-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06/12井冈山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52例符合WHO/ISH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为高血压组,入选患者未服用过降压药物或已停用降压药1周以上。高血压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10mg/d,服药观察时间24周,治疗前后测定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及心率,并应用ALOKA超声波诊断装置和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获取动脉弹性功能指标,包括僵硬度指数、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增强指数、压力-应变弹性指数、动脉顺应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51例血压水平正常的老年人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对试验及检测项目知情同意。结果:103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高血压组的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僵硬度指数、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压力-应变弹性指数各项指标均值都比对照组高,动脉顺应性低于对照组,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反射波增强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高血压组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24周后,收缩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僵硬度指数、颈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压力-应变弹性指数比用药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动脉顺应性动脉顺应性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反射波增强指数虽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应用彩色多普勒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无创、直观监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②苯磺酸氨氯地平有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作用。
陈添华
关键词:苯磺酸氨氯地平动脉弹性功能血管回声跟踪技术
氯吡格雷对PCI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流变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介入治疗的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氯吡格雷治疗,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5例)和大剂量组(35例,负荷量600mg,维持量150mg/d),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6h、12h及24h的血小板功能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状况.结果: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大剂量组介入治疗后6h、12h及24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6h:全血低切黏度(11.13±1.53) mPa·s比(8.89±1.33) mPa·s,血浆黏度(1.75±0.16) mPa·s比(1.41±0.14) mPa·s,全血还原低切黏度(24.83±2.18) mPa·s比(21.87±1.99) mPa·s],血小板活化指标-糖蛋白Ⅱb/Ⅲa[6h:(15.98±1.53)%比(13.85±1.38)%],血小板其他功能指标:P选择素[6h:(17.38±1.33) μg/L比(14.76±1.23) μg/L]、血小板聚集率[6h:(41.57±4.68)%比(35.24±3.76)%]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大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血流变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影响更大.
颜程光王俊谊黄贵奇陈添华
关键词:氯吡格雷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