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辉
- 作品数:29 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应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应用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113株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多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用水煮法提取菌株DNA后,利用四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对DNA同时进行4种基因的检测。结果所有的菌株均携带tlh基因,96株菌株(84.96%)携带tdh基因,9株菌株(7.96%)携带trh基因及62株菌株(54.87%)携带orf8基因的菌株同时tdh基因检测为阳性,无同时携带trh基因和orf8基因的菌株。trh、tdh基因和orf8基因阳性的菌株分布在O1-O4血清群。结论本市大部分食物中毒菌株携带除tlh基因外的1种或1种以上的毒力基因,一半以上的菌株为大流行株;四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可以同时鉴定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毒力基因,建议作为食源性暴发事件的常规检测方法,获得更快速、准确、完整的结果。
- 林雪陈泽辉翁琴云张建梅
- 关键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 2013年厦门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了解厦门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3年食源性致病菌工作手册》的要求,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共监测样品408份,检出致病菌22株,总检出率为5.39%,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0%(4/20),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12.5%(4/32),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6.67%(5/75)。结论饮用水、婴幼儿食品、地方特色食品、餐饮食品和水产品是厦门市食品的主要污染品种,应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由此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陈泽辉翁琴云张建梅朱滏汪家旭黄建炜
- 关键词:食品食源性病原菌
- 厦门市实施“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作用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评估厦门市实施入境人员“14+7隔离”与“核酸+总抗体筛查”策略(联合筛查策略)对发现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17日至12月31日厦门市入境人员、7月18日至12月31日外地隔离不足21 d的入境人员。收集和分析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后的境外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发现时间、路径和检测情况。结果在174628名入境人员和943名外地入境人员中,共发现304例境外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者,其中163例(53.6%)为总抗体阳性后经多次及多部位核酸检测确诊,27例(8.9%)在入境14 d后首次核酸阳性,136例入境“14 d”隔离期间首次核酸检测阳性,仅8例在总抗体阳性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128例在平均2.3次(最高6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转为阳性。联合筛查策略比“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估算多检出155例,占入境感染者总数的51.0%,提高检出率约1倍。截至2021年2月26日尚未发现厦门市入境人员引起的续发感染。结论厦门市对入境人员实施联合筛查策略,可有效筛查入境14 d后转为核酸阳性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与“14 d隔离+核酸筛查”策略相比,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境外输入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
- 沈理通段振华陈泽辉杨天赐林涛张荣秋蒋丽娜曾小红温慧欣詹钦勇苏迎盈张雅丽彭质斌郑建东郑蓉蓉秦颖袁权陈长荣
- 关键词:抗体
-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和溯源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对一起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溯源分析。方法按照《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进行致病菌分离鉴定和毒力基因检测,分离株以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全团有42例发病(24.9%),临床表现相似。共采集标本42份(患者呕吐物、肛拭子23份、餐馆员工肛拭子6份、可疑食品9份、可疑食品制作工具涂抹标本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5株(35.7%),其中14株血清型别、毒力基因和PFGE带型完全一致,C酒店虽检出与病例同型别菌株,但从病例开始出现到发病高峰期推测,可疑中毒餐次为B餐馆的晚餐。结论经综合分析,该起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菌株病原学和同源性分析结果,可为感染性疾病的溯源提供重要证据,但确定感染来源须结合流行病学规律进行准确溯源。
- 陈泽辉蔡薇李莉
- 关键词: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PFGE
- 沙门菌Rep-PCR与PFGE分子分型研究
- 2015年
- 目的分析比较Rep-PCR和PFGE方法对45株沙门菌的分型能力。方法应用Rep-PCR和PFGE方法对45株沙门菌(其中日常监测菌株29株,食物中毒分离菌株16株)进行分型,并对2种分型方法的分辨力及相关性进行比较。结果 45株沙门菌经Rep-PCR分析,可分为27个型,D值为91.1%;经PFGE方法分析,可分为29个型,D值为93.2%;2种方法的D值均高于血清学分型方法(85.9%)。Rep-PCR和PFGE分型结果表明,大多数菌株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尤其是从食物中毒事件分离得到的菌株PFEG和Rep-PCR带型高度一致,也有部分菌株未显示出明显的对应关系。结论沙门菌Rep-PCR和PFGE方法分型结果相关性较强,但Rep-PCR的分辨力略低于PFGE,二者均可用于疫情溯源研究。
- 张建梅翁琴云游小伟陈泽辉黄建炜
- 关键词: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 厦门市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调查
- 2014年
- 目的了解厦门市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状况及危险性,为消费安全指导及预警预报系统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2010年8—9月、2011年3—11月对采集的贝类活体、环境标本和贝类加工产品进行最大可能数(most probable number,MPN)定量检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0—2011年共采集207份样品。贝类活体123份,检出VP 95株,检出率为77.24%。贝类活体中益蛏的VP检出率较高为84.2%,海蛎中的VP检出率最低,为63.3%,11个海域均检出VP。84份贝类加工产品均未检出。结论厦门市贝类活体中VP的污染率较高,必须持续地进行贝类活体的主动监测。
- 陈泽辉张建梅翁琴云朱滏游小伟黄建炜
- 关键词:贝类副溶血弧菌食品安全
- 2012-2016年厦门市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监测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了解厦门市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方法收集厦门市2012-2016年的监测资料,描述厦门市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结果共采集408份海产品,其中165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40.44%。各类海产品中贝类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6.06%;9-10月副溶血性弧菌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1.43%;农贸市场副溶血性弧菌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66.67%。结论食用贝类海产品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风险行为,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对贝类海产品的监管,同时应加强夏秋季的海产品监管,提倡低温储存。
- 李月好林修羽陈泽辉洪华荣刘烈刚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海产品风险评估
- 2000—2018年福建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血清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福建省食品、临床病例和环境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识别和溯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血清学分型、免疫血清凝集和PFGE方法对2000—2018年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型。结果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4组血清型,包括1/2a(3a)、1/2b(3b)、1/2c(3c)和4b(4d,4e),占比分别为67.5%(79/117)、23.1%(27/117)、5.1%(6/117)和4.3%(5/117)。9株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1/2a(6株)、4b(2株)和1/2b(1株)。采用Asc I限制性内切酶将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83种不同PFGE型别,其中10株具有独特单一的型别。9株病例分离株分为8种不同PFGE型别。结论福建省食品和病例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a血清型占主导地位,4b血清型应引起关注。
- 陈伟伟郑盈翔叶玲清陈泽辉陈惠龙叶素贞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脉冲场凝胶电泳
- 多色组合探针实时PCR技术在检测食源性病原菌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色组合探针编码技术实时PCR(MCPC—PCR)检测食品标本中的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细菌的检测限,并应用于食物中毒标本的检测。方法配制系列浓度(10^1~10^9CFU/ml)的菌悬液,以鲜肉样品和蛋糕制备模拟样本各11份,应用MCPC—PCR方法检测22份模拟标本中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1份冻存的食物中毒标本营养肉汤增菌液,以及某次食物中毒事件的5例首批患者肛拭营养肉汤增菌液提取DNA后进行MCPC—PCR检测。结果MCPC—PCR技术在食品标本中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检测限为10^2copies/test(每个PCR测试管含有的拷贝数);101份冻存的食物中毒标本营养肉汤增菌液以MCPC—PCR检测,结果阳性23份,其中18份经细菌学方法分离菌株证实,MCPC—PCR和细菌学方法检测结果均相同的为96份,结果符合率达95.05%;采自某次食物中毒事件的5个首批患者肛拭标本MCPC-PCR检测结果提示为副溶血性弧菌,与细菌学分离结果完全符合。结论MCPC—PCR技术灵敏度高、特异度好,可应用于多种食源性病原菌的快速筛查和快速检测。
- 张建梅黄建炜朱玉梅温慧欣陈泽辉李庆阁牛建军
- 关键词:分子探针技术沙门菌属葡萄球菌金黄色细菌学技术
- 四重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方法的建立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副溶血性弧菌tox R、tdh、trh、tlh基因的四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以副溶血性弧菌的tox R、tdh、trh、tlh 4个基因为靶基因,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对4对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引物比例和扩增条件,建立快速检测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四重PCR体系。通过特异性验证、灵敏度验证以及模拟样品检测进行方法确认。【结果】四重PCR体系扩增条带与预期相符,即115 bp(tox R)、244 bp(tdh)、418 bp(trh)、759 bp(tlh)4个目的条带;用74株副溶血性弧菌和37株非目标菌的测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有良好的特异性。该方法对模板DNA的检测灵敏度为50μg/L,纯培养物的检测灵敏度为6.7×103 CFU/m L;副溶血性弧菌含量为1.36 CFU/g的人工模拟样品增菌6 h后,tox R、tlh、tdh、trh 4个基因可同时被检出。【结论】该方法可实现同时检测携带tox R、tdh、trh、tlh 4种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对开展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 林佳琪苏国成黄建炜陈泽辉周常义
-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