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献血
  • 10篇无偿
  • 10篇无偿献血
  • 10篇献血者
  • 8篇血液
  • 4篇血站
  • 4篇重复献血
  • 4篇重复献血者
  • 4篇初筛
  • 3篇招募
  • 3篇招募策略
  • 3篇志愿
  • 3篇志愿者
  • 3篇献血人群
  • 3篇梅毒
  • 3篇抗体
  • 2篇血液供应
  • 2篇血液集中化检...
  • 2篇暂缓
  • 2篇温度场

机构

  • 25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25篇陈承益
  • 10篇陈云光
  • 4篇罗志
  • 4篇陈兴智
  • 2篇李聚林
  • 2篇张晓萍
  • 2篇王华海
  • 1篇徐杰旺
  • 1篇王德源

传媒

  • 4篇中国输血杂志
  • 3篇柳州医学
  • 2篇临床输血与检...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2篇西南输血学术...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外医疗
  • 1篇2014中国...
  • 1篇中国输血协会...
  • 1篇第十六届中南...
  • 1篇中华医学会临...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偿献血人群初筛乙肝、ALT及血红蛋白检测情况调查及应对措施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研究无偿献血人群初筛乙肝、ALT及血红蛋白检测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3年2月到该中心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者初筛血液标本共161 720份,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检测;2010年3月—2013年2月该市无偿献血人数随着年份的变化呈下降趋势,HBsAg不合格人群比例为2.34%,ALT不合格人群比例为7.81%,Hb不合格比例为0.38%,总检测不合格比例为10.53%。结论该市乙肝病毒携带者、ALT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传染病流行态势变化的观察及预防策略制定。
陈承益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乙肝ALT
血液供应紧缺与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设探讨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设在血液供应紧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广西部分血站2013年4月~2015年3月工作人员行为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年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013年4月~2014年4月)不建立无偿献...
陈承益
全区血站血液成品库温度场调查分析
2022年
履行血液中心对血站、血库的技术指导职责,掌握全区血站冷库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现场了解冷库结构、制冷设备、自动控制和报警设备设施基本情况,对冷库温度场压缩机启动、停机和停机2min~3min即时温度进行监测并分析。结果:使用上送下回排气孔送风模式和压缩机停机后送风,冷库内温差波动小、且温度分布较均匀。结论:根据冷库大小、血液库存量和取血频次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优化设计储血仓框,调整温控探头至合适位置,合理设计运行参数,解决冷库温度波动较大的问题。同时,血液中心应当加强对中小血站的技术指导[1]。
陈承益王德源曹雪蕾陈云光陈兴智
关键词:血站血液冷库温度
送风模式与血液冷藏库温度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
2022年
血液冷藏库(简称血液冷库)温度场的有效性和均匀性是确保血液质量和冷库降耗节能的决定性因素。为确保血液冷库内温度场的有效性,本文对血液冷库送风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在压缩机停机后直吹不送风模式时,冷库整体的降温性较差;而在压缩机停机后孔板微孔持续送风时,显著提高了冷风流动速度,流动方向的分散性更强,有助于增强温度场的均匀性及整体降温速度。方法:对全国8家血站的血液冷库送风模式进行研究,考察不同送风模式对血液冷库温度场的影响。以控温性能、温度场整体平均温度、库内温度波动值和均匀性作为评估指标,分析对比现场采集到的温度数据。结果:持续送风模式可有效改善血液冷库温度场不均匀性、库内整体平均温度,提高降温速率,减少温差;孔板微孔持续送风影响最显著,均匀性最好;而压缩机停机后直吹不送风模式降温效果不理想,均匀性很差。结论:血液冷库予以持续性送风模式降温效果更佳,库内温度较均匀。
廖庆国陈兴智曹雪蕾徐杰旺陈承益
关键词:温度场送风方式
激光采血仪在献血者初筛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2009年
陈云光李聚林陈承益
关键词:献血者末梢血
激光采血仪在献血者初筛标本采集中的应用
目的: 为了减轻献血者手指采血的疼痛感,防止交叉感染;使用激光采血仪和一次性采血针采血,对比观测效果。方法: 采用激光采血仪和一次性采血针采集献血者手指血样,对献血者疼痛情况和初筛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种采血方法献血者疼...
陈云光罗志李聚林陈承益
关键词:献血者标本采集
文献传递
再次或多次献血者金标法HBsAg、梅毒抗体初筛结果的分析
2010年
目的为了掌握再次或多次献血者HBsAg、梅毒感染状况。方法HBsAg、梅毒抗体初筛采用金标法;HBsAg复检采用ELISA法,梅毒复检分别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结果2971名再次或多次献·血者HBsAg、梅毒抗体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10%和0.17%:与首次献血者比较,HBsAg阳性率差别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初筛合格再次或多次献血者中,HBsAg、梅毒抗体复检阳性率分别为0.03%和0.00%。结论在本地区有既往献血史资料信息,认真做好身份的识别和确认,献血间隔时间在2年之内的再次或多次献血者,再进行HBsAg、梅毒抗体初筛的意义不大。
陈云光罗志陈承益
关键词: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
血液供应紧缺与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设探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建设在血液供应紧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广西部分血站2013年4月-2015年3月工作人员行为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年限将其分为对照组(2013年4月-2014年3月,不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和实验组(2014年4月-2015年3月,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比较两组血液管理情况。结果实验组87.5%员工能够树立责任意识;90%员工血液管理中能够根据要求完成;87.5%员工血液供应及时;95%员工血液保护意识增强;92.5%员工法律知晓,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供应紧缺在我国形势相对比较严峻,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缓解我国血液供应紧缺压力。
陈承益
流失团体献血者的跟踪及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跟踪调查非检验淘汰的团体无偿献血者的现状,探讨影响流失献血者的原因,以提高献血者的保留和回召。方法选取2,002例团体无偿献血中流失的献血者为调查对象,采取电话采访或QQ访谈方式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其中初次献血者有,1421例,多次献血者581例,女性居多,18岁-31岁人群较多。流失原因有单位没有激励措施、选取献血时间不合适、身体不好、曾有过献血反应、等候时间过长、献血服务不周、检测不合格、媒体负面报道、外地工作等因素。结论对于参加团体献血的初次献血者应提供优质的献血服务,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做好献血者个人信息采集、建档和及时沟通工作;多次献血者应进行跟踪回访,建立一套完整的献血服务体系。
陈承益
关键词:无偿献血
重复献血人群的结构与献血情况调查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了解和掌握重复献血人群的结构及献血情况,为制定和调整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策略,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献血队伍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1月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上献血3次以上者的个人资料及献血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761名重复献血者中,男性1 493名,女性1 268名,男性多于女性;年龄以27~46岁为主,占调查人数的64.91%;职业以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城填居民居多,占73.52%;97.8%为在柳州市工作、生活的常住人口;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上者占76.93%;献血次数≤4次者居多,占55.60%。固定献血者人数占重复献血者的50.89%,在不同献血次数人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7,P<0.001)。结论 27~46岁年龄组人群是重复献血的主要群体,应对其加强宣传和招募,并努力将其发展成为固定献血者。
陈云光陈承益张晓萍
关键词:重复献血者招募策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