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心律
  • 11篇电图
  • 11篇心电
  • 11篇心电图
  • 10篇心率
  • 9篇动态心电图
  • 9篇心病
  • 9篇冠心病
  • 8篇心率变异
  • 8篇心率变异性
  • 7篇心律失常
  • 7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7篇病患
  • 5篇心肌
  • 5篇缺血
  • 5篇窦性
  • 5篇冠心病患者
  • 4篇心电图分析
  • 4篇心率变异性分...

机构

  • 20篇四川省人民医...
  • 7篇四川省医学科...

作者

  • 26篇陈序
  • 14篇吴稚华
  • 5篇卜佳
  • 4篇欧阳征鹏
  • 4篇郑婕舒
  • 3篇李霞
  • 3篇张弢
  • 3篇刘斌
  • 2篇林家弟
  • 2篇孙学春
  • 2篇李露
  • 2篇周咏梅
  • 2篇杨燕华
  • 2篇盛勇
  • 2篇张弢
  • 1篇罗莹
  • 1篇巴桑
  • 1篇王文艳
  • 1篇刘鹏
  • 1篇程标

传媒

  • 6篇西部医学
  • 6篇实用医院临床...
  • 4篇四川医学
  • 2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华西医学
  • 1篇职业卫生与病...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医学科技
  • 1篇心功能杂志
  • 1篇江苏实用心电...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5
  • 3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08
  • 1篇2007
  • 1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心病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特征。方法采用美国MGYHLTER12.NET3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动态检测时间为24h,检测开始后属患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和相关症状,专人测量分析心率、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指标。结果96例患者发作时间为44.9min/24h,总发作时间4316.12min/24h,发作最长305min/24h,最短者3min/24h,ST段压低范围-1.3~-5.3mm,均为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压低发作时间分布以凌晨05:00~08:00最多,与其他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在41~60次/min时,ST段压低的持续时间最长。结论冠心病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在清晨的比例高于其他时期,临床上应警惕该时段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采取抗心肌缺血治疗,预防心脏猝死的发生。
吴稚华陈序欧阳征鹏郑婕舒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
缺血性“J”波15例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1年
目的分析缺血性"J"波在动态心电图上特点。方法对动态心电图上发生缺血性"J"波的15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有4人,15例均发生室性早搏,其中8例发生短暂室速,1例疑似尖端扭转型室速。9例发生于04:00-06:00,3例发生于00:00-02:00反复短暂发生,2例发生于20:00-21:00,1例发生于11:00-12:00。结论缺血性"J"波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陈序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AP)、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征。方法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42例AP患者,40例AMI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小时每5分钟的节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Index)、24小时5分钟的节段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 DNNIndex)、两个相邻R-R间期标准差50≥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的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连续正常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三组均不同;在5项指标中,除AP组与对照组的RMSSD相近,以及AP组与AMI组的PNN50相近外,其余任意两组比较均不同。结论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对预测AP、AMI患者危险因素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吴稚华陈序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率变异性
56例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的Holter分析
1996年
采用Holter监测,发现56例患者24小时中心率偏慢时,ST段是无痛性缺血性压低1.3~5.3mm。这一现象初步提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冠状动脉阻力增加,血流缓慢,血小极凝聚性增加等因素有关。
吴稚华陈序
关键词: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昼夜分布规律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美国MGY HLTER12.NET 3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采用人机对话,专人测量分析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216例进行24h心电监测,比较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次数、时间分布规律。结果:6~12时段是心率最快峰值期,室性、室上性,房颤及间隙性束支阻滞发生频率最高时段,同时也是ST段压低最明显时段,0~6时段是心率最慢峰值期,也是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高时段。结论:冠心病患者24 h的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节律,而避免在晨间及上午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或活动,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吴稚华陈序欧阳征鹏郑婕舒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昼夜分布规律探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时间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美国MGY HOTER12.NET3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采用人机对话,专人测量分析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216例进行24心电监测,比较发生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次数、时间分布规律。结果6.12时段是心率最快峰值期,室性、室上性,房颤及间隙性束支阻滞发生频率最高对段,同时也是ST段压低最明显时段,0~6时段是心率最慢峰值期,也是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高对段。结论冠心病患者24h的心律失常及ST段改变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分布节律,而避免在晨闭及上午进行较大强度的锻炼或活动,可减少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吴稚华陈序欧阳征鹏郑婕舒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
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的 Holter 分析被引量:5
1997年
慢频率依赖性无痛性心肌缺血的Holter分析吴稚华陈序(四川省人民医院物理诊断科成都610072)关键词心肌缺血,无痛性心电描记术,便携式断层造影术,发射计算机,单光子近十几年,对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其昼夜节律等方面有...
吴稚华陈序
关键词:心肌缺血无痛性SPECT
动态心电图伪差性起搏信号4例报告被引量:1
2012年
常规体表心电图作为检查和诊断心脏疾病的可靠方法应用于临床已有百年历史,而动态心电图作为静态心电图的重要发展和补充,能够在日常活动状态下长程、实时记录下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图图形,
张弢卜佳陈序吴稚华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伪差体表心电图静态心电图心脏疾病
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方法对56例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同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血压晨峰情况分为两组:晨峰组(31例),血压晨峰为起床后2小时内平均收缩压与睡眠时最低平均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及其前后2次血压的平均值)之间的差值≥55mmHg,其他为非晨峰组(25例)。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计算机自动给出心率变异性参数的关系。结果晨峰组SDNN、SDANN、SDNN、PNN50与非晨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具有高血压晨峰现象的患者心率变异性偏低,提示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降低,心室肌电不稳定性增加。
刘斌林家弟陈序张弢李霞李露卜佳周咏梅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晨峰心率变异性
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患者窦性心律震荡现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2011年于我院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120例,其中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者、冠心病非缺血性J波者及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各40例,均检出有室性早搏,计算窦性心律震荡初始(TO)及窦性心律震荡斜率(TS)等指标。结果冠心病伴缺血性J波组TO较无器质性心脏病组高(P<0.05),TS较无器质性心脏病组低(P<0.05);与冠心病非缺血性J波组比较,TO及TS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发生缺血性J波时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减弱,更易发生猝死。
陈序
关键词: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冠心病缺血性J波窦性心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