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宪

作品数:11 被引量:282H指数:8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螺旋CT
  • 3篇原发性
  • 3篇细胞
  • 3篇螺旋CT表现
  • 3篇肝细胞
  • 3篇MRI
  • 3篇成像
  • 2篇胰腺
  • 2篇原发性肝细胞
  • 2篇时相
  • 2篇肿瘤
  • 2篇细胞癌
  • 2篇肝癌
  • 2篇肝细胞癌
  • 2篇CT
  • 2篇病理
  • 1篇信息系统
  • 1篇血供
  • 1篇血供特点
  • 1篇血管

机构

  • 1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作者

  • 11篇陈宪
  • 9篇周翔平
  • 5篇黄娟
  • 4篇刘荣波
  • 4篇宋彬
  • 4篇严志汉
  • 3篇闵鹏秋
  • 3篇许崇永
  • 2篇伍兵
  • 2篇徐建英
  • 2篇缪竞陶
  • 2篇邓开鸿
  • 2篇徐剑英
  • 1篇姜苏明
  • 1篇赵亚平
  • 1篇杨开宇
  • 1篇伍定平
  • 1篇张方方
  • 1篇孙家瑜
  • 1篇李清华

传媒

  • 5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华西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平滑肌肿瘤的螺旋CT诊断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螺旋CT 表现、鉴别诊断及检查技术。材料与方法: 采用充分口服温开水( 或0 .5 % ~1 .0 % 的泛影葡胺) 、低张和及时扫描的CT 检查方法,分析21 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胃平滑肌肿瘤的螺旋CT 表现。结果: 12 例平滑肌瘤CT 表现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与胃壁广基底或带蒂相连,直径多在5cm 以内。除瘤灶内有散在钙化或中央呈低密度各1 例外,其余肿块密度均匀,强化均一。9 例平滑肌肉瘤CT 表现为椭圆形或不规则肿块,宽基底与胃壁相连,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胃粘膜面多有大小不等的溃疡,肿块直径多大于5cm 。有1 例广泛侵及大、小网膜、脾曲结肠及肝门区。结论: 螺旋CT 扫描对胃平滑肌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颇有价值。
许崇永周翔平杨开宇赵亚平陈宪严志汉黄娟
关键词:胃肿瘤平滑肌肿瘤螺旋CTCT
颌面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初探被引量:9
2001年
目的 :探讨影响颌面骨螺旋CT三维成像质量的技术因素。材料和方法 :对 2 4例颌面骨病人进行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成像。其中外伤性骨折 2 2例 ,病理性骨折 1例 ,肿瘤性骨质破坏 1例。结果 :2 4例颌面骨病例 ,用螺旋CT薄层扫描显示骨折或病变部位及类型较好。进行三维重建 ,对骨折及骨质缺损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类型 ,可以进一步立体地或多方位加以显示。结论 :在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过程中 ,做好病人准备、扫描参数、图像显示、局部放大、曲面重建、关节和深部多轴位重建和重建后照像等主要环节的综合考虑和运用 ,对颌面骨三维重建成像质量高低有重要影响。
孙家瑜邓开鸿伍兵伍定平肖家和陈宪
关键词:颌面骨螺旋CT三维重建
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特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1
2000年
目的 探讨原发肝细胞性肝癌 (PHCC)的血供方式及其与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盲法下观察 5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CC病例的螺旋CT强化方式及影像学表现 ,将PHCC的血供分为 4型。并将PHCC血供类型与癌细胞分化程度 (Edmonson分类法 )和组织学类型 (WHO分类法 )的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5 0例PHCC中 ,肝动脉供血型共 36例 ,占 72 %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共 6例 ,占 12 % ;门静脉和少血供型各 4例 ,各占 8%。 7例I级PHCC中 ,肝动脉供血型 2例、门静脉供血型 2例 ,双重血供 3例 ;16例Ⅲ级和 9例Ⅳ级PHCC为肝动脉供血。 3例纤维硬化型PHCC均为少血供 ,8例实体型PHCC均为肝动脉供血 ,34例梁状型PHCC中 2 6例由肝动脉供血。结论 大多数PHCC为肝动脉供血型 ,部分为门静脉供血型、双重供血型和少血供型。
黄娟周翔平刘荣波陈宪许崇永严志汉徐建英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血供特点螺旋CT病理学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和MRI诊断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和MRI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再次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2 0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 75 % (15 /2 0例 ) ,临床表现为骶神经丛刺激症状。仅 30 % (6 /2 0例 ) ,直肠和阴道指检有阳性发现。血清CEA水平 75 % (12 /16例 )高于正常值。CT表现为盆内术区局部肠壁不规则增厚和强化肿块 (18例 )。MRI表现为T1加权等或低信号 ,T2 加权高信号 ,有明显强化 (7例 )。结论 :CT和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伍兵邓开鸿王玉严志汉李清华陈宪
关键词:直肠癌CTMRI
肝细胞癌胆管内生长的MRI、CT表现及病理基础被引量:12
1998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胆管内生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表现。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本病18例,其中MRI检查17例,CT增强扫描11例。结果MRI检查均显示HCC肝内原发病变和胆管内生长的癌栓;CT检查除1例肝内原发病变未检出外其余病变均显示。结论HCC胆管内生长影像学上可见二类:一是原发病灶直接侵犯相邻胆管,二是原发病灶癌细胞种植在较远的胆管内形成癌栓。MRI。
周翔平彭其芳陈宪宋彬闵鹏秋沈明恩徐剑英
关键词: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病理
正常人肝脏门静脉系统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时相的优化被引量:38
1999年
目的优化正常人肝内门静脉系统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延迟时间。方法随机选取60例正常人,15例于肝门平面稍下方作单层静脉注射动态扫描,分析门静脉主干、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其余45例随机分入延迟时间40、50、60秒各组,行螺旋CT全肝扫描,按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法重建,作出图像质量评价。结果(1)正常人门静脉主干的峰值时间平均为49.5秒,肝实质的峰值时间平均为56.5秒。(2)关于肝内门脉分支的显示,40秒组优于50秒组,50秒组优于60秒组。(3)40秒组仅2例显示肝静脉,50秒组、60秒组均显示肝静脉。结论当采用准直3mm、螺距1.5、造影剂剂量2ml/kg、注药速度3ml/s时,欲显示肝内门脉分支,正常人最佳扫描时间为40秒;欲同时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及肝静脉,则以50秒最好。
杨诚周翔平宋彬闵鹏秋刘荣波陈宪黄娟徐剑英
关键词:门静脉造影术血管成像肝脏
胰源性门静脉系节段性阻塞的螺旋CT表现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静脉系节段性阻塞 (PSOPS)的CT征象。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3例PSOPS患者的螺旋CT表现 ,同时以 2 0例无门静脉系阻塞的病例作对照。 3 3例PSOPS中 ,包括脾静脉阻塞 (SVO) 2 7例和肠系膜上静脉阻塞 (SMVO) 6例。结果 在SVO中 ,胃左静脉、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胃结肠干曲张或扩张的比例分别为 70 %、78%、83 %、5 6%。在SMVO中 ,胃结肠干、结肠右上静脉扩张比例均为 67%。结论 PSOPS有较特征性的侧支循环静脉开放 ,这些侧支静脉对PSOPS的CT诊断和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严志汉周翔平宋彬刘荣波黄娟许崇永陈宪杨敏
关键词:胰腺疾病螺旋CT
原发性肝细胞癌向右肾周间隙扩散的MRI表现特征被引量:12
1996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经肝裸区向右肾周间隙扩散的MRI表现特点及规律。材料与方法:搜集1992~1994年经手术、病理及临床检验证实的28例具有不同程度腹膜后侵犯的HCC病例,均在0.5TMR扫描机上行SE序列横断(T1W,T2W,HeavyT2W及质子加权像)和冠状(T1W)扫描。结果:显示右肾周间隙内(肾周脂肪、右肾上腺、右肾及肾门)及相邻结构(右膈脚和腰大肌)受HCC直接侵犯的MR影像学特点;下腔静脉被包埋或局部受侵并向前内方移位;肾旁前间隙消化系统器官(胰腺、十二指肠降段)则呈间接推移的MRI征象。结论:发生于肝右叶的HCC经肝裸区向右肾周间隙扩散,除肿瘤直接侵蚀破坏筋膜扩散外,还存在着沿解剖间隙、筋膜面扩散的另一途径。
周翔平闵鹏秋宋彬何之彦姜苏明杨志刚陈宪缪竞陶
关键词:肝肿瘤NMR成像
放射科DICOM标准PACS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42
1998年
目的以我院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的设计、构建为例,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gitalimaging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DICOM)标准的PACS发展模式。方法按阶段性发展、模块化结构和DICOM标准3个原则设计,并制订出3期发展细节。结果按PACSI期设计、构建PACS模块间的网络连接,实现数字影像的网络传输、及时浏览显示及胶片打印等几个主要功能,并成功地完成了系统在DICOM层次的设置、调试和影像交流。结论根据我院DICOM标准PACS的设计,成功地完成I期系统的构建及运行,初步表明。
缪竞陶陶勇浩周翔平陈宪张文川
关键词:放射学信息系统计算机通信网络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HCC)局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病灶的大小、边缘形态与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的关系。方法 :盲法下分析 162例HCC病灶的CT扫描影像。结果 :162例病灶中 48例 (占 2 9.63 %)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其中肝门组、门腔间隙组以及腹主动脉组最为常见 ,其出现概率分别为 12 .96%,14 .81%,11.73 %。局部淋巴结转移出现概率与病灶大小及边缘形态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HCC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 2 9.63 %。HCC最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为肝内深、浅淋巴管经肝门淋巴结、门腔间隙淋巴结、腹腔干旁淋巴结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并常表现为多组、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的HCC更容易出现在体积较大和无包膜型HCC中。HCC的CT分型能够反映其病理演变。
黄娟周翔平姚晋陈宪漆锐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淋巴结转移螺旋CT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肿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