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东
- 作品数:71 被引量:330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沭阳县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的变化及丹参、川芎嗪复合制剂对其的影响
- 本文分为二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 丹参、川芎嗪复合制剂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液流变学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复合制剂对局造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梗死体积、血液流变学及组织病...
- 陈孝东
- 关键词:脑缺血脑梗死体积丹参川芎嗪炎症因子神经行为
- 文献传递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浆B型脑钠肽(BNP)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BNP浓度,并以30例健康自愿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BNP水平(153.24±69.76)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5.16±28.15)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183.94±85.06)ng/L〕、中〔(155.66±57.13)ng/L〕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90.38±31.8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其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在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胡礼仪张高明杨莉陈孝东李志沭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B型脑钠肽
- 高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1a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对低氧诱导因子(HIF)-1a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TTC染色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蛋白印迹法观察HIF-1a的表达及HBO干预后的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行为学评分及HIF-1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治疗组HIF-1a的表达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HBO治疗能抑制组织HIF-1a的表达,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王光胜张克忠王元伟陈孝东
- 关键词:高压氧缺血再灌注HIF-1A
- 可转换的腔镜手术多功能钳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转换的腔镜手术多功能钳,解决传统的夹钳在使用时,其功能单一,不能实现多种功能的组合,不利于手术负担减轻的问题,包括钳头、杆身和控制手柄,钳头包括两个相互铰接的夹取件,夹取件的一端为功能端,用于剪取或夹...
- 袁庆婷马小波李鹏飞周巧林汤井双陈孝东费正东陈志永
- 文献传递
- 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013年6月~2016年1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78例患者实施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实施血塞通治疗,实验组39例患者实施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对照组39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低于实验组(92.31%);且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 王英陈孝东王元伟鲍俊杰
- 关键词:血塞通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 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和梗死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6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模型组)及亚硒酸钠治疗组,每组21只,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亚硒酸钠治疗前后大鼠行为学评分变化,于再灌注3d后亚甲兰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数量变化;进一步计算出脑组织含水量,TTC染色后测定脑梗死灶体积。结果模型组与亚硒酸钠治疗组治疗前大鼠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硒酸钠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24h神经功能缺损即明显改善(P<0.05),72h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亚硒酸钠治疗后海马神经细胞存活数目明显增多;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亚硒酸钠可以明显减少梗死灶体积(P<0.01)。与假手术组及非梗死侧大脑半球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大鼠梗死侧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亚硒酸钠治疗后梗死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硒酸钠能显著减轻大鼠脑梗死灶体积,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王光胜王元伟陈孝东顾汉沛耿德勤
- 关键词:亚硒酸钠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
-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的变化,并探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和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B组),每组各30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于发病次日及治疗2周后对血小板CD62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Scandinavian卒中量表(SNSS)评分、血小板聚集率(PAR)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AR(ADP)、PAR(AA)、CD62p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SN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比较,B组PAR(ADP)、CD62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阿司匹林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具有更强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作用。
- 陈孝东王光胜曹勇军王元伟杨春伍胡礼仪
-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活化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银杏达莫注射液
- 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008年
- 目的观察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脑梗死病例采用巴曲酶10、5、5BU隔日静滴3次,用常规治疗组170例作对照,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神床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同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结果巴曲酶可明显改善临床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黏度,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巴曲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疗效明显、安全性高。
- 王光胜王元伟杨同会陈孝东许春奇
- 关键词:巴曲酶脑梗死近期疗效安全性
- 视神经脊髓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9年
-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又称Devic病,是一种具有复发缓解倾向、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脱髓鞘疾病。既往认为NMO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的一个亚型,但近年来的研究提示,NMO是不同于MS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对NMO较为特异的免疫标记物——NMO-IgG的研究,支持NMO是独立的疾病实体,这对NMO的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陈孝东王光胜曹勇军
- 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
- 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连续入住沭阳县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20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先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36例(17.22%),无高尿酸血症173例(82.78%)。吸烟(χ2=12.637,P=0.000)、高血压(χ2=6.231,P=0.020)、糖尿病(χ2=7.690,P=0.004)、既往脑卒中史(χ2=7.347,P=0.006)、高尿酸血症(χ2=6.003,P=0.012)、性别(χ2=6.554,P=0.017)和年龄(t=3.178,P=0.002)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OR=5.150,95%CI=1.394~10.703,P=0.009)、年龄(OR=1.046,95%CI=1.013~1.080,P=0.006)、糖尿病(OR=6.515,95%CI=1.388~30.569,P=0.017)、高尿酸血症(OR=5.614,95%CI=1.209~26.063,P=0.028)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 顾汉沛陈孝东王光胜耿德勤
-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