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亮

作品数:45 被引量:6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5篇标准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纳米
  • 9篇GAL
  • 8篇免疫
  • 6篇动物
  • 6篇毒性
  • 6篇抗原
  • 5篇器械
  • 5篇细胞
  • 5篇免疫原性
  • 5篇抗-G
  • 4篇医疗器械
  • 4篇异种
  • 4篇纳米银
  • 3篇酸钠
  • 3篇透明质酸钠
  • 3篇兔子
  • 3篇抗体
  • 3篇基质
  • 3篇
  • 2篇蛋白

机构

  • 45篇中国食品药品...
  • 6篇西南交通大学
  • 4篇国家纳米科学...
  • 3篇四川省食品药...
  • 3篇烟台正海生物...
  • 2篇包头医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陕西巨子生物...
  • 2篇广东博溪生物...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大学口腔...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广东粤港澳大...
  • 1篇江苏江山聚源...
  • 1篇山西锦波生物...
  • 1篇河北考力森生...

作者

  • 45篇陈亮
  • 32篇徐丽明
  • 30篇邵安良
  • 17篇魏利娜
  • 10篇段晓杰
  • 5篇屈树新
  • 3篇王春仁
  • 2篇范昌发
  • 2篇李静莉
  • 2篇王金恒
  • 2篇尹迪
  • 2篇吴刚
  • 2篇刘颖
  • 2篇葛广路
  • 2篇刘佐民
  • 2篇吴美玉
  • 2篇刘颖
  • 2篇谢黎明
  • 2篇淡墨
  • 2篇谢黎明

传媒

  • 14篇药物分析杂志
  • 7篇中国药事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癌变.畸变....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免疫学研究
  • 1篇2013海峡...
  • 1篇第二届生物材...
  • 1篇中国生物材料...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0篇2019
  • 10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优化及其应用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优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条件;考察动物源材料的Gal抗原含量与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相关性;并比较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对动物源材料的敏感性差异。方法:从细胞接种量,阳性对照(刀豆球蛋白A,Con A)的工作浓度与细胞培养时间,优化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的最佳条件;利用优化的试验方法,通过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动物源性材料的(牛跟腱或由牛跟腱纯化的胶原蛋白海绵)匀浆液或浸提液共培养,考察材料的不同前处理方式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参考标准YY/T 1561-2017,检测材料匀浆液或浸提液的Gal抗原含量,分析其抗原含量与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相关性;同时参考标准YY/T 1465.1-2016,考察材料匀浆液与浸提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效应的影响,并对比分析对动物源材料的敏感性差异。结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最佳反应条件经优化确定为:细胞接种量为1×10^5,阳性对照(Con A)的终浓度选择5~10μg·mL^-1,培养时间为4 d。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胶原蛋白海绵(匀浆组与浸提液组)共培养后,样品组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差异;与牛跟腱匀浆液共培养后,与正常细胞对照组相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胶原蛋白海绵(匀浆组与浸提液组)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均无明显增殖效应。牛跟腱匀浆液在5倍稀释与50倍稀释后,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均有明显增殖效应(增殖率为143.20%和128.71%)。牛跟腱匀浆液的Gal抗原含量为(3.98±1.06)×10^13个·mg^-1、胶原蛋白海绵匀浆液为(2.24±0.60)×10^13个·mg^-1、胶原蛋白海绵浸提液为(1.89±0.64)×10^13个·mg^-1。结论:淋巴细胞增殖效应与动物源性生物材料中残留Gal抗原含量的正向相关性不强。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相比,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价含Gal抗原的动物源性生物材料细�
邵安良穆钰峰屈树新屈树新陈亮
关键词: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胶原蛋白海绵
去细胞异种角膜基质与去细胞异种结膜基质的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应用Gal抗原缺失小鼠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植入物局部组织病理等多方面评价去细胞异种角膜基质(猪源)与去细胞异种结膜基质(猪源)的免疫原性。方法:将用于每种材料的小鼠分为3个实验组:对照组(Con)、原材料组(T1)和基质组(T2)。将去细胞异种角膜基质与去细胞异种结膜基质及其原材料植入经兔血红细胞2次预免疫的Gal抗原缺失小鼠体内,于植入1个月后取材,分别分析2种基质及其原材料组与对照组在小鼠血清总抗体、抗-Gal抗体、细胞因子,脾脏淋巴细胞不同亚型的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以及植入物局部组织病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2种基质及其原材料组在植入1个月后小鼠血清总抗体含量、细胞因子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少数脾脏淋巴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在对照组历史数据变异范围内。然而,小鼠血清抗Gal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去细胞异种结膜基质植入1个月时基质及其原材料组小鼠血清抗-Gal抗体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去细胞异种角膜基质植入1个月时基质及其原材料组小鼠血清抗-Gal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植入物局部组织病理显示:去细胞异种结膜基质植入1个月时大部分已降解,组织学显示轻微炎症反应,原材料组已无材料残留,组织学显示无明显炎症反应。去细胞异种角膜基质及原材料组植入1个月时植入物未发生明显降解,基质及原材料组的组织学反应均为重度炎症反应。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了Gal抗原缺失小鼠对材料中残留Gal抗原的敏感性,应用Gal抗原小鼠能够科学地评价动物源性生物材料的异种免疫原性风险。
魏利娜邵安良黄立静程祥陈亮陈亮
关键词:免疫原性
应用Gal抗原缺失小鼠评价可降解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免疫原性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采用Gal抗原缺失小鼠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及其降解过程中的残余免疫风险。方法:Gal抗原缺失小鼠经兔血预免后,随机分为对照组、T1组、T2组。T1组腿部肌肉间植入牛真皮基质(原材料),T2组肌肉间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对照组进行"假手术"操作。在植入后的4、12、52周分别取材,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总IgG、IgM含量和血清抗-Gal IgG、IgM水平;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IL-4、IL-10、IL-12p40、IFN-γ等细胞因子含量,以及脾淋巴细胞亚型百分比等;进行脾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采用CCK-8试剂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取胸腺、脾脏以及包裹植入物的局部肌肉样本,HE染色后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进行牛真皮基质原材料和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免疫毒理学风险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小鼠植入牛真皮基质原材料的T1组小鼠血清抗-Gal IgG含量和体外脾脏淋巴细胞增殖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1组小鼠在4周时,血清抗-Gal IgG平均含量是对照组的2倍;植入12周时,血清抗-Gal IgG平均含量继续升高,达到对照组的近7倍,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由降解引起的Gal抗原持续暴露或暴露增加,致使小鼠血清抗-Gal IgG含量升高;在植入52周时,血清抗-Gal IgG平均含量回复到对照组水平。植入12周时,T1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3、7d时,淋巴细胞增殖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11%和243%。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T1组牛真皮基质植入后4周时局部反应为重度刺激,12周时为中度刺激,52周时为轻微刺激。植入脱细胞真皮基质的T2组在4、12、52周的不同时点,小鼠血清总IgG、IgM含量,抗-Gal IgG和IgM含量,血清细胞因子,脾淋巴细胞分型和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等不同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T2组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后4周时局部反应为中度刺激,12周时为轻微刺�
陈亮邵安良魏利娜刘启省张东刚徐丽明
关键词:真皮基质脱细胞免疫原性
透明质酸钠配方材料对术后粘连预防的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对不同配方的透明质酸钠膜预防术后粘连的效果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腹壁缺损/盲肠损伤的粘连模型,其中A、B和C实验组分别使用A配方膜(透明质酸钠、壳聚糖)、B配方膜(透明质酸钠)和C配方膜(透明质酸钠、羧甲基壳聚糖),而"空白"手术对照组未放置任何材料。术后7d,参考Phillips和Nair等的5级分类法对大鼠腹腔粘连分别进行分级评分,并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A配方透明质酸钠膜组大鼠的粘连评分与"空白"手术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能预防粘连形成。而B、C配方透明质酸钠膜组大鼠的粘连评分与"空白"手术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出预防粘连形成的作用;B配方与C配方透明质酸钠膜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织学结果显示7d时,A配方透明质酸钠膜组大鼠腹壁和盲肠间的粘连组织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坏死,尤以材料残留区域明显。而B、C配方透明质酸钠膜组大鼠腹壁和盲肠损伤表面为正常修复的疏松结缔组织。实验结果表明,A配方透明质酸钠膜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预防粘连的作用;而B、C配方透明质酸钠膜在本实验模型中表现出预防粘连形成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陈亮尹迪王春仁
关键词:透明质酸钠动物实验
骨形态发生蛋白-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评价
2018年
目的:制备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用重组人源BMP-2蛋白(rh BMP-2)对小鼠进行免疫;确认小鼠血清BMP-2抗体检测阳性后,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按3∶1的比例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株;用间接竞争ELISA法筛选BMP-2阳性单克隆杂交瘤细胞;用常规Protein G进行纯化得到BMP-2单克隆抗体,并对其纯度、表位构相,特异性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制备BMP-2单克隆抗体,其亚型为IgG2a,κ,纯化后的SDS-PAGE纯度大于90%。评价结果表明,本课题组研制的BMP-2抗体与rhBMP-2的结合位点为非线性表位,且特异性优于市售抗体,与BMP家族的BMP-4、BMP-5、BMP-7无交叉反应。结论:本课题组研制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好,效价高,可用于建立酶联免疫方法,检测骨修复材料中BMP-2含量。
刘启省张东刚南南王金恒陈亮徐丽明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骨修复材料
动物源性脱细胞基质类材料的免疫原性:风险分析与评价
2023年
动物源性脱细胞基质类材料具有与人体组织类似的基质结构,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诱导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的组织修复和重建等再生医疗领域。但由于这类材料的特殊来源,需要关注的特殊风险包括潜在外源因子污染、异种细胞及其免疫原残留和脱细胞工艺试剂残留等导致的一系列不期望的热原、免疫原及炎症等材料反应。本文针对动物源性脱细胞基质类材料的风险分析、控制与评价进行综述。重点分析论述目前已初步建立的一些相关风险评价技术、方法和标准,最后展望了亟待完善的系统化质量评价体系。
穆钰峰陈亮魏利娜徐丽明屈树新屈树新
关键词:动物源性脱细胞基质免疫原性风险分析
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的考虑要点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医疗器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中动物试验是重要手段之一,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是许多Ⅲ类医疗器械,特别是创新型医疗器械进行临床试验研究之前需要开展的重要项目。本综述为规范开展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在归纳国内外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领域的法规、标准的基础上,参考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的框架对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的考虑要点进行了归纳整理。结果:本文从人员、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试验系统、标准操作规程、研究工作的实施、总结报告以及质量保证和资料档案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的考虑要点。结论:本文为医疗器械临床前动物试验研究提供更全面的理解,为开展动物试验研究提供参考。
李天任邵安良魏利娜陈亮徐丽明
关键词:医疗器械
含银敷料中银的表征和体外释放试验技术共识被引量:2
2018年
由于银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自古以来人类就在医疗(如外用药品的磺胺嘧啶银软膏等)、餐具及食品保藏等领域充分利用银的抗菌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各种含纳米银或银化合物产品,如:含纳米银或银化合物敷料或者贴剂、银涂层导管等在我国已作为医疗器械在临床上应用。在评价这类产品中银的特殊生物效应和潜在风险时,首先需要充分表征含银产品中银的存在形式(纳米银还是化合态银,即:银离子)以及银的释放动态。银释放的量、释放的速率、纳米银还是化合态银等是预测和分析其中的银在体内暴露情况,及其进入体内后各种潜在风险的基础信息。特别是如果有纳米银颗粒物的释放和脱落时,需要进一步评价纳米银颗粒物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在体内蓄积的靶器官以及可能存在的长期毒性风险。因此,含银敷料中银的表征和银释放动力学研究是该类产品风险评价的基础。针对产业发展和国家监管的需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检院)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起草了《含银敷料中银的表征和体外释放试验技术共识》(以下简称《技术共识》)。《技术共识》中所涉及的敷料中释放试验方法参照了《美国药典》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关于药物贴剂的药物释放试验方法。其他表征和银的测定方法都给出了相应的可参考标准。本《技术共识》中给出的方法经过了起草小组不同实验室的验证,充分证实了其可实施性。2018年6月21日,中检院召开了"纳米技术产品质量检测及临床前评价技术论坛",有关国内纳米材料和毒理学领域专家、学者,包括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及检测机构、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医疗机构代表,及中检院药品、医疗器械及药包材领域相关技术人员对该《技术共�
陈亮徐丽明邵安良段晓杰魏利娜王健蒋兴宇陈春英白茹谢黎明刘颖吴晓春葛广路程祥屈淑新
关键词:纳米银颗粒模拟体液体外释放
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试验方法选择的技术共识被引量:2
2018年
纳米材料(nanomaterial)指物质结构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1~100 nm尺度范围,或由纳米结构单元构成的且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我国已成为纳米技术研发和纳米产业大国。随着纳米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大量纳米材料的涌现,人体与纳米材料接触的机会日益增加,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遗传毒性试验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其通过一系列试验评估受试物是否有遗传毒性,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进行预测,从而降低人群的危害风险。纳米材料的尺寸效应和表面高活性等特点使它易于透过细胞膜,并可在表面活性和蓄积性的共同作用下,与细胞遗传物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携带金属离子的纳米粒子,在进入体内后有可能通过氧化应激或炎症等作用机制诱发染色体或DNA断裂。而纳米材料是否会因长期留存于某些脏器而对细胞的增殖产生影响并进而诱发肿瘤,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研究,当前已发展为一个专门的亚分支研究领域-"纳米遗传毒理学"。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评价具有一定特殊性。纳米材料通过较为缓慢的模式出入细胞,并具有易于在肝脏、肾脏、肺脏、脑及免疫器官分布,以及脏器蓄积性和缓释效应这些特点,与普通化合物和小分子生物制品有所区别,现行经典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可能无法有效而可靠地进行评价。比如,与啮齿类动物肿瘤相关度最高的标准细菌回复性突变试验无法有效检出纳米材料的潜在致突变性,而体外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及彗星试验却通常可以得到阳性结果。此外,主要针对化学药物设计的体内遗传毒性研究通常使用外周血液作为监测窗,对检测时的采样部位和采样时间有一定限制,其结果可对纳米粒子的遗传毒性作出误判。如何合理评价纳米材料对
文海若徐丽明陈亮邵安良王雪淡墨
关键词:遗传毒性纳米材料染色体畸变试验
纳米医疗器械产品及监管进展
2023年
目的:为了解纳米医疗器械的产品、国内外监管和标准化工作进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从纳米医疗器械的产品、国内外监管现状、国内外标准化工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同时结合作者课题组在纳米医疗器械安全性评价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总结相关的标准转化工作。结果与结论:目前纳米医疗器械产品种类和标准均不多,许多新兴产品仍在不断发展中,相关的监管及标椎化工作需提前谋划布局,需要各方加强合作。
邵安良陈亮李静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