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海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介入
  • 5篇血管
  • 5篇介入治疗
  • 4篇静脉
  • 4篇X线
  • 4篇X线计算
  • 4篇X线计算机
  • 3篇动脉
  • 3篇动脉硬化
  • 3篇栓塞
  • 3篇封堵
  • 2篇导引导管
  • 2篇动脉入路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动脉硬化闭塞...
  • 2篇胸膜
  • 2篇胸膜瘘
  • 2篇血管成形
  • 2篇血管成形术
  • 2篇引导管

机构

  • 21篇浙江省立同德...
  • 2篇东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宁波市鄞州区...

作者

  • 21篇陆海华
  • 11篇贾玉柱
  • 7篇张玲芳
  • 7篇曹玉林
  • 6篇杨光钊
  • 6篇周煜奇
  • 5篇陈松宽
  • 5篇程有根
  • 4篇茅国群
  • 4篇侯洪涛
  • 2篇滕皋军
  • 1篇刘易
  • 1篇王刚
  • 1篇刘海龙
  • 1篇李嘉鹏
  • 1篇夏亮
  • 1篇祁克信
  • 1篇胡叶明
  • 1篇魏克民
  • 1篇劳群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浙江中医杂志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2007年浙...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源CT扫描模式下间接CT静脉造影低能量与低千伏成像技术图像对比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对比分析间接CT静脉造影(ICTV)检查中低能量成像技术与低千伏成像技术的血管强化及图像质量差异。方法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7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50例疑有肺血栓栓塞症(PTE)且行双源CT双能量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联合ICTV检查的患者,获取下肢深静脉50 keV单能量图像(A组)及80 kVp图像(B组),分别测量下腔静脉远端、右股静脉(腹股沟韧带水平)、右腘静脉(腘窝水平)血管CT值及图像噪声,评估主观图像质量。结果 50例患者中,11例检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其中9例检出PTE[3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2例检出孤立性DVT。A组静脉CT值高于B组,A组图像噪声大于B组(P<0.05)。A组与B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下ICTV检查中,与低千伏(80 kVp)成像技术图像相比,低能量(50 keV)图像质量与之相仿,血管强化值更高。
张斌陆海华周煜奇张玲芳曹玉林
关键词:静脉造影术X线计算机放射摄影术
肺癌切除术后肺内孤立性转移复发灶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究分析肺癌切除术后肺内孤立性转移复发灶的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的95例肺癌切除术后肺内孤立性转移复发灶患者,将所选患者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放疗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随访6个月调查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射频消融过程均顺利完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经对症治疗后均逐渐消失,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40%,高于观察组(P<0.05);随访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肺癌切除术后肺内孤立性转移复发灶的临床疗效确切。
陈松宽杨光钊胡叶明陆海华
关键词:肺癌肺切除射频消融复发
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症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因股浅动脉/腘动脉近端完全闭塞接受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患者的资料,总结技术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防治方法。结果腘动脉穿刺成功率和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踝臂指数(ABI)从术前的0.43±0.23上升至0.89±0.26(P<0.01)(出院前),6个月(0.86±0.25)及12个月(0.81±0.23)(P<0.01)时保持改善状态。术后6个月的初次通畅率为94.7%(16/17);12个月时初次通畅率为76.5%(13/17),再次通畅率为100%。并发症(3例,17.6%)主要有腘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及肢体远端动脉急性栓塞,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对于长段股浅动脉/腘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在腔内顺行开通失败的情况下运用经腘动脉入路逆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陆海华贾玉柱张玲芳曹玉林侯洪涛李嘉鹏
关键词:股动脉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成形术内支架
三叶青提取物联合介入治疗兔VX2肝癌模型多层螺旋CT表现及肝功能动态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评价单纯介入治疗与三叶青提取物联合介入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疗效。方法 33只荷瘤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介入治疗组和三叶青提取物联合介入治疗组,14天后,对比分析其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改变及肝功能变化。结果三叶青提取物联合介入治疗在2周后MSCT检查显示肿瘤大小,肿瘤生长率、坏死率较单纯介入治疗及空白对照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方面三叶青提取物联合介入治疗组GPT、GOT明显较其他两组降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叶青联合介入对VX2兔肝癌模型的介入治疗对肿瘤抑制及兔肝功能改变有一定疗效。
贾玉柱劳群祁克信陆海华杨光钊魏克民
关键词:VX2肝癌肝功能
应用硝普钠促进经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内弥散分布与增殖的研究
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肝细胞移植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体外研究证实,在一定条件下经诱导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表达肝细胞特异性 mRNA 和蛋白质。MSCs 体内移植研究也提示,部分 MSCs 在肝组织持续损伤...
陆海华滕皋军居胜红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硝普钠门静脉
文献传递
双能量CT肺通气碘气吸入最佳浓度选择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双能CT家兔肺通气碘气吸入的最佳显像浓度。方法18只实验家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在麻醉状态下分别雾化吸入不同浓度碘水,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取碘图,进行图像主客观评价分析,得出最佳碘水浓度。结果实验组2(1/2比例碘海醇加生理盐水)是本实验最佳显像效果的雾化浓度;实验组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3分。结论碘水雾化吸入用DSCT来研究家兔肺通气及最佳显像浓度是可行的。
周煜奇陈松宽刘海龙茅国群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肺通气双能量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一种血管封堵器
本发明公开一种血管封堵器,属于血管封堵装置领域,包括网状支撑骨架、阻流膜、推送钢缆、负载导管及导引导管,所述网状支撑骨架包括约束于导管内时的径向压缩状态和不受约束时的自由状态,阻流膜包括管状侧面和盲端,在径向压缩状态下,...
陆海华
3D 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曹玉林王莹侯洪涛陆海华王刚周煜奇张玲芳
关键词:介入性
碘气吸入双能量CT家兔肺通气最佳扫描时相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家兔碘气吸入双能CT肺通气最佳扫描时相。方法:6只实验家兔在麻醉状态下雾化吸入碘海醇与生理盐水按1/2比例混合的碘气,在开始吸入后一段时间内,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对家兔肺部行多期扫描,并对经后处理获取的各时相碘图进行主客观评价及量化曲线分析。结果:实验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结论:吸入雾化碘气后150s、210s、270s可作为家兔肺通气的最佳扫描时相。
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肺通气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源CT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双源C T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采用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在CT 检查后1~2天内26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下肢血管分成12段,并将每个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级:正常(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4%);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5%~99%);闭塞(完全闭塞)。对比CTA和DSA检查结果。结果在76例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中26例患者接受DSA检查,其中行双下肢检查8例,单侧检查18例,将CTA检查结果与DSA进行一致性分析显示К=0.887,К值分析结果表明CTA与DSA在检测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双源CT在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方面与DSA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可靠方法。
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陆海华程有根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