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铁剑

作品数:16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乳腺
  • 13篇乳腺癌
  • 13篇腺癌
  • 7篇调强
  • 7篇术后
  • 7篇放疗
  • 7篇保乳
  • 6篇保乳术
  • 5篇调强放疗
  • 5篇保乳术后
  • 4篇肿瘤
  • 3篇早期乳腺癌
  • 3篇手术
  • 3篇疗法
  • 3篇基因
  • 3篇放射疗法
  • 3篇P53基因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术后放射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辽宁省肿瘤医...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北京市肿瘤防...
  • 1篇天津市肿瘤医...
  • 1篇北京肿瘤医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6篇铁剑
  • 5篇吴昊
  • 3篇孙艳
  • 3篇张艺宝
  • 3篇解云涛
  • 3篇肖绍文
  • 3篇蔡勇
  • 3篇徐博
  • 3篇张丝媛
  • 2篇李永恒
  • 2篇苏星
  • 2篇刘长青
  • 2篇弓健
  • 2篇朱广迎
  • 2篇张珊文
  • 2篇李东明
  • 1篇冯仲苏
  • 1篇余荣
  • 1篇王天峰
  • 1篇孙全富

传媒

  • 6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北京放射肿瘤...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5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瘤床二维电子线与三维调强补量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瘤床电子线二维补量和X射线三维调强补量方法对肿瘤局部控制率及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85例于北京肿瘤医院接受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患者,术后全乳腺照射46~50Gy/23~25次后,一组患者采用电子线技术,另一组采用X射线调强技术进行瘤床补量放疗,补量剂量均为10~16Gy/5~8次。结果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96.04个月。X射线调强瘤床补量组的5年和10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均为98.4%,明显优于电子线补量组5年的94.2%和10年的93.2%(x^2=4.190,P〈0.05)。但两组的总生存率(OS)间无明显差异,X射线组5年和10年的OS率分别为96.7%和95.8%,电子线组的分别为94.9%和89.4%(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年龄≤40岁、腋窝淋巴结有转移及Her-2高表达是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放疗瘤床补量方式不是LRFS和OS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手术后,X射线调强放疗较电子线二维放疗在瘤床补量治疗上有更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但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
张丝媛铁剑于会明张艺宝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探讨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早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接受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近期随访结果,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不良反应及乳房美容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01例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为94.9%,3年累积复发率为5.1%。单因素分析显示,月经状态和术后全乳放疗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均P<0.05),T分期和施源器直径与乳房美容效果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施源器直径(OR=3.701,P=0.026)和术后全乳放疗(OR=5.962,P=0.005)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施源器直径(OR=2.522,P=0.037)是乳房美容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保乳术联合术中放疗治疗低危的早期乳腺癌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
张扬杨飏王歆光铁剑何英剑李金锋解云涛王天峰欧阳涛范照青
关键词:乳腺肿瘤保乳术术中放疗美容效果
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2020版)被引量:59
2021年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5位。手术、放射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大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放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是降低保乳手术和高危乳房切除手术患者复发并延长生存的重要措施,也是不可手术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重要姑息治疗手段。当前,我国乳腺癌放疗领域暂没有统一的标准放疗指南。在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的推动下,基于乳腺癌领域最新理论和实践知识,并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制定了《中国乳腺癌放射治疗指南》。该指南旨在指导乳腺癌放疗的实施,促进规范和标准化国内乳腺癌放疗实践,最终达到提高我国乳腺癌放疗水平,改善广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目标。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李晔雄王玉朱莉刘磊许庆勇杜向慧何振宇张炜张钧张娜钟亚华侯晓荣俞晓立铁剑黄伟黄晓波程晶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1~3枚转移的患者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术后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在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3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2002年1月至2008年9月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新辅助化疗的T1或T2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3枚的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术后放疗与否分为术后放疗组和未放疗组。采用Pearsonχ2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在放疗与未放疗组间分布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在局部区域复发与生存方面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36例患者中,接受术后放疗者占38.2%(52/136),未放疗者占61.8%(84/136)。两组患者在年龄、原发灶临床分期、淋巴结活组织检查、ER状态、HER-2状态以及化疗后原发灶是否达到p CR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5.790、0.476、0.001、2.612、0.982,P均〉0.050)。中位随访时间为88.9(16.5~148.1)个月。放疗组与未放疗组10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RFS)分别为97.9%和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0,P〈0.01);10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DFS)分别为61.2%和84.0%(u=1.73,P〉0.050),10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61.2%和76.8%(u=1.14,P〉0.050),10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7.7%和83.6%(u=0.45,P〉0.0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放疗是LRRFS的独立预后因素,未放疗患者局部区域复发风险明显增高(HR=32.8,95%CI:2.6~408.0,P=0.007),但术后放疗不是DDFS、DFS及OS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后放疗可以明显减少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1~3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但对DDFS、DFS及OS无明显影响。
铁剑张丝媛
关键词:淋巴转移放射疗法
甘氨双唑钠对恶性肿瘤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评价甘氨双唑钠(sodium glycididazole,CMNa)在恶性肿瘤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CMNa Ⅳ期临床研究的80例诊断明确的实体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或常规放疗,2Gy/次,5次/周,中位照射剂量60Gy,同期应用CMNa800ms/m^2,每周3次;观察肿瘤近期疗效和毒性作用。结果宫颈癌的近期疗效最好,有效率91.7%,其后依次是鼻咽癌85.7%、食管癌66.7%、肺癌54.5%、肝胆癌40%,全部有效率(CR+PR)62.6%,疾病控制率(CR+PR+SD)达到100%;黏膜、皮肤的不良反应最常见,但多为1-2级轻度反应,分别为51.3%和46.3%;血液毒性白细胞下降最明显,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9,P=0.061),对肝肾功能、心电图变化均无明显影响。结论放疗结合CMNa治疗恶性肿瘤有满意的近期疗效,无明显毒性反应。
蔡勇李东明孙艳苏星刘长青肖绍文铁剑徐博张珊文
关键词:甘氨双唑钠恶性肿瘤
P5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术后放疗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乳腺癌术后放疗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材料及方法:选取427例接受了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术后放疗后患者,其中保乳术后患者300例,改良根治术后患者127例,中位随访时间83.2个月.P5...
铁剑解云涛徐晔朱广迎
关键词:乳腺癌P53基因
保乳术后固定野动态调强与容积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固定野动态调强与容积调强放疗治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20例左侧乳腺癌患者(均女性,24~75岁)保乳术后接受放疗,在同一患者CT影像上分别进行2野共面动态调强和容积调强(RapidArc)两种治疗计划设计。在剂量一体积直方图中读取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参数,心脏、双侧肺及对侧乳腺受照剂量和体积,对各参数的均数进行比较;并比较两者平均机器跳数和平均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RapidArc较IMRT计划CTVV95%增加了0.65%(t=5.16,P=0.001),V105%下降了10.96%(t=-2.05,P=0.055),V110%下降了1.48%(t=-1.33,P=0.197)。RapidArc计划的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均优于IMRT治疗计划,分别为0.88±0.02V80.74±0.03(t=18.54,P〈0.001),1.11±0.01V81.12±0.02(t=-2.44,P=0.025)。两种计划中左肺V20和D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RapidArc计划中V10、V5、Dmin、Dmax。明显增高,V5增高了接近30%。心脏V30和Dmax在两计划中无明显差异,而RapidArc计划的V10增加了18%,V5增加50%。RapidArc计划的右乳V5和右肺V5较IMRT分别增加了9.33%(t=9.31,P〈0.001)和3.04%(t=5.64,P〈0.001)。RapidArc和IMRT平均机器跳数分别是608和437MU(t=10.86,P〈0.001),平均治疗时间111.3和103.6s(t=3.57,P=0.002)。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RapidArc放疗与2野动态调强放疗相比,能明显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对于危及器官,高剂量区两种治疗计划之间无明显差异,低剂量区RapidArc的照射范围明显增加。与2野动态调强相比,RapidArc放疗机器跳数增加,治疗时间延长。
铁剑孙艳弓健韩树奎蒋璠吴昊
关键词:乳腺癌保乳手术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有无均整器模式下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放疗后辐射致癌风险比较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 对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6 MV X射线有均整器(FF)与无均整器(FFF)模式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IMRT)技术放疗后的辐射致癌风险进行比较,为临床放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6 MV 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两种放疗技术分别对20例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设计两野共面动态调强治疗计划。在95%体积的计划靶区(PTV)、临床靶区(CTV)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数,尽量降低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非均整模式下调强计划的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数与均整模式下相应参数一致。进而,通过辐射致癌风险模型计算,比较两组治疗计划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危及器官的辐射致癌风险。结果 两组计划的靶区均达到临床处方剂量的要求。FFF模式计划中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当量剂量(OED)和超额绝对风险(EAR)均相对小于均整模式计划中的相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72,2.11~9.99,P〈0.05)。采用FFF模式能明显降低右侧乳腺当量剂量和超额绝对风险。结论 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放疗中采用6 MV 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调强放疗技术,其靶区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FFF模式能降低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超额绝对风险。
冯仲苏吴昊铁剑程金生孙全富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调强放疗
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乳腺癌术后放化疗疗效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与乳腺癌患者术后放化疗的预后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42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其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间复发及生存的差异。结果:全部患者基因型分布为Pro/Pro型18.3%(78/427)、Pro/Arg型44.0%(188/427)、Arg/Arg型37.7%(161/427)。3种基因型间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无远处转移生存(DDFS)及总生存(OS)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427例患者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为303例,其中Arg/Arg基因型患者OS明显优于Pro/Pro基因型患者(χ2=6.330,P=0.042)。在多因素分析中p53基因codon 72多态性是ER阳性患者LRFS、LRRFS、DD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Pro/Pro基因型的患者较Arg/Arg基因型的局部复发风险增加5.9倍(HR=5.9,95%CI 1.1~31.1,P=0.036),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增加3.1倍(HR=3.1,95%CI 1.1~9.1,P=0.039),远处转移风险增加2.8倍(HR=2.8,95%CI 1.3~6.0,P=0.010),死亡风险增加4倍(HR=4.0,95%CI 1.3~12.0,P=0.013)。结论:在ER阳性的乳腺癌术后接受放化疗患者中,Pro/Pro基因型的局部及局部区域复发风险、远处转移风险、死亡风险均高于Arg/Arg基因型。
铁剑解云涛徐晔朱广迎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P53基因
调强放射治疗对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放疗)对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治疗的42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患者,分别在放疗前后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血清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42例患者放疗前后血清超敏cTnI做Kolmogorov-Smirnova正态性检验,P≥0.05表示服从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反之采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对于患者放疗前后超敏cTnI阳性率采用χ2检验。结果42例患者放疗后血清超敏cTnI水平与放疗前比较明显增高[(0.008±0.013)μg/L vs(0.006±0.010)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98,P=0.002);放疗前后血清超敏cTnI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 vs 4.8%,χ2=4.000,P=0.261)。结论调强放疗对于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血清超敏cTnI指标较敏感,但不会引起明显的急性心肌损伤。
王文舒徐国宾张丝媛铁剑
关键词: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